竹林寺僧

《寧坤秘籍》~ 中卷 (4)

回本書目錄

中卷 (4)

1. 胎產奇方

全當歸(一錢五分,洗) 川芎(一錢五分) 羌活(三分) 厚朴(七分,薑汁炒) 荊芥穗(八分) 菟絲子(一錢五分,酒泡,曬乾) 枳殼(六分,去穰,麩炒) 生黃耆(八分) 川貝母(一錢,去心) 白芍(二錢,冬月用一錢,酒炒) 蘄艾(七分,醋炒) 細甘草(五分)

引用老薑皮二片,水二杯,煎八分,渣再加水一杯半,煎六分,空心服。臨產者隨時服。以上照方逐件泡製,稱准煎服,無不奇驗。

此方專治一切胎產症候,未產者能安胎,臨產者能催生,倘有懷孕傷胎,不拘月數腰痛、腹痛,服此即愈。其有見紅勢欲小產者,危急之際,一服立愈,再服全安。如有十月滿足交骨不開,橫生逆生,或嬰兒死於腹中者,此藥服之,立刻即下,每月不過二劑。若孕至九十月間,預服兩劑,臨盆容易,後患皆無。此乃異人所授傳,此經驗濟人,功世不可輕忽。

白話文:

這份處方名為「胎產奇方」,內容如下:

  • 當歸全株:1錢5分,先清洗乾淨。
  • 川芎:1錢5分。
  • 羌活:3分。
  • 厚朴:7分,用薑汁炒過。
  • 荊芥穗:8分。
  • 菟絲子:1錢5分,先用酒浸泡,然後曬乾。
  • 枳殼:6分,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
  • 生黃耆:8分。
  • 川貝母:1錢,去除中心部分。
  • 白芍:2錢,冬季使用時減為1錢,用酒炒過。
  • 蘄艾:7分,用醋炒過。
  • 細甘草:5分。

另需兩片老薑皮,加入兩杯水,煎至剩8分,倒掉藥渣後,再加入一杯半的水,煎至剩6分,空腹服用。即將分娩的婦女可隨時服用。以上藥材需依照處方逐一炮製,準確稱量後煎煮服用,效果奇佳。

此處方專門治療各種懷孕生產的症狀。對於尚未生產的婦女,能起到安胎的作用;對於即將分娩的婦女,能幫助催產。如果懷孕期間受傷導致胎動不安,無論懷孕多久,出現腰痛、腹痛等症狀,服用此處方可立即緩解。對於出現流產跡象,情勢危急的情況,服用一次即可痊癒,再服一次則可確保安全。對於懷孕十個月卻未順利分娩,包括胎位不正、胎兒在腹中死亡等情況,服用此藥可立刻促使分娩,每月最多服用兩劑。如果懷孕至第九、十個月,提前服用兩劑,分娩時會更順利,避免後續的問題。此處方來自高人傳授,經過實踐驗證,對人有益,其功效不容忽視。

2. 養生化滯湯方

治產後大便不便,誤服大黃等藥致成膨脹,或腹中血塊痛不止。

川芎(一錢) 白芍(一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當歸(四錢) 陳皮(四分) 甘草(二分) 桃仁(十粒) 香附(三分) 大腹皮(五分) 肉蓯蓉(去甲酒洗,一錢五分)

如脹甚再加人參三四錢。如塊痛就將藥送三消丸。方見後。以上三方大率相同可通用。遵丹溪方加減,屢用治驗。常治誤用大黃多者,服參歸至半斤以上,大便不通,腫脹漸退。

白話文:

這份處方是用於治療產後便祕問題,或是因為誤用大黃等藥物導致腹部脹滿,或是腹部有血塊持續疼痛的情況。

處方成分包括:川芎、白芍、人參、茯苓、當歸、陳皮、甘草、桃仁、香附、大腹皮和肉蓯蓉(需去除硬殼,並以酒清洗)。其中,川芎、白芍、人參、茯苓和肉蓯蓉的用量分別為一錢,當歸則為四錢,陳皮為四分,甘草為二分,桃仁約十粒,香附為三分,大腹皮為五分。

如果脹滿情況嚴重,可增加人參的用量至三四錢。若是因血塊引起的疼痛,可在服用此湯劑的同時,配合服用三消丸,其配方在後面有詳細說明。上述三個處方的成分大體相似,可以互換使用。本處方基於丹溪的方子進行了增減,經過多次使用,證實有效。對於那些誤用大黃過量的人,服用此處方中的人參和當歸至半斤以上,可以緩解大便不通的情況,並且使腫脹逐漸消退。

3. 產後類瘧症,分二症,立三方

產後半月內,寒熱往來,或午後,或日晡,或夜間發熱,其發有期類瘧。此由氣血並竭,陽虛寒作而陰虛發熱也。慎勿以瘧治。雖柴胡亦不可用,惟調補血氣而寒熱自除矣。勿用芩、連、柏、梔以退熱,勿用草果、檳榔以絕瘧。如有汗氣短加參耆,熱加歸參。若產已及一月,亦用人參養胃湯加減調治,外再煎參朮膏。仲景云:傷寒往來寒熱,一二三度發,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或更下更吐也。與此意同。

加味生化湯方 治產後半月內外類瘧。

川芎 人參 白朮(各一錢) 當歸(二錢) 甘草(三分) 白茯苓 藿香(各八分) 青皮(二錢) 烏梅(一個)

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痰加半夏七分、生薑三片;汗多加黃耆、棗仁各一錢。

加味人參養胃湯方 治產後及一月瘧疾並用參朮膏。

人參(一錢五分) 白朮 當歸(各二錢) 茯苓 半夏(各八分) 草果(三分) 甘草 青皮(各四分) 藿香(五分) 烏梅(三個)

再用白朮四兩,洗淨銼烘乾,參四兩,用水六碗,各煎取半碗,如法再煎三次,渣取,汁共九碗,再熬至一碗,每日服半酒盞,白湯下。

產後乳生癰未成膿,服栝蔞子乳沒散。已服有膿,服排膿回毒散。虛人不可用。膿出後服十全大補金銀花散。

栝蔞乳沒散方

栝蔞(一個,連皮搗碎) 當歸 金銀花(各三錢) 白芷(一錢) 青皮 乳香 沒藥 甘草(各五分)

胎前生癰可照方煎服亦效。

又方:蒲公英八錢,金銀花一兩。

酒煎飽服神效。

十全大補湯方

治產後膿出後虛弱甚者服之。

人參 白朮 熟地 黃耆(各二錢) 茯苓 川芎(各八分) 當歸 金銀花(各三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煎六分。

泄瀉加蓮子十粒,肉果一個;渴加麥冬一錢 五味子十粒。

產後生癰發寒熱類瘧,作虛治。產後惡露日久不散,凝結成塊。

凡產下兒惡露隨下,則腹無痛而自舒暢。若腹失蓋,或傷冷物,則惡露凝給成塊。虛症百出,腹痛身熱,骨蒸,五心煩熱,食少羸瘦,或似瘧,或月水不行,其塊在兩脅,痛動作雷鳴嘈,眩暈身熱,時作時止等症。治法當遵丹溪云:欲泄其邪,當補其虛,用補中益氣溫送。丹溪纂中三消丸,使塊消而人不弱。若塊無補非唯塊不可消盡,且食立減,甚至絕谷成勞而夭。

加味補中益氣湯方

人參 山藥 黃耆(各一錢) 白朮(二錢) 當歸(三錢) 陳皮 甘草(各四分)

姜水煎服。

治婦人死血、食積、痰三等塊。

黃連一兩五錢,一兩用吳茱萸四錢煎汁,去渣,浸,黃連(炒燥)五錢,用益志炒去心,蘿蔔子一兩五錢(炒),臺烏、桃仁、山梔(各炒)五錢,麥芽、三稜、莪朮並醋炙。

以上各炒五錢,香附一兩(童便浸,炒),山楂一兩,各為末,蒸餅為丸,食遠用補中益氣湯送五六十丸,或以白朮三錢,陳皮五分,水一鍾,煎五分送亦可。

白話文:

產後類似瘧疾,分為兩種情況,並有三個處方

產後半個月內,寒熱交替出現,可能在午後、傍晚或夜間發熱,發作時間規律,類似瘧疾。這是因為氣血兩虛,陽氣不足導致寒邪作祟,陰虛則發熱。切勿按照瘧疾治療。即使柴胡也不可用,只需調理補益氣血,寒熱自然會消失。不要用黃芩、黃連、柏樹皮、梔子來退熱,也不要用草果、檳榔來治療瘧疾。如果伴有汗多氣短,可以加入人參、黃耆;如果發熱明顯,可以加入當歸、人參。如果產後已經超過一個月,則可用人參養胃湯加減治療,並外敷參朮膏。張仲景說過:傷寒往來寒熱,發作一、二、三次,陰陽都虛弱,不能再發汗、瀉下或催吐。這與此症的道理相同。

加味生化湯:治療產後半個月內類似瘧疾的症狀。

組成:川芎、人參、白朮(各一錢)、當歸(二錢)、甘草(三分)、白茯苓、藿香(各八分)、青皮(二錢)、烏梅(一個)

加減:口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痰多加半夏七分、生薑三片;汗多加黃耆、棗仁各一錢。

加味人參養胃湯:治療產後一個月以上的瘧疾,並配合參朮膏外用。

組成:人參(一錢五分)、白朮、當歸(各二錢)、茯苓、半夏(各八分)、草果(三分)、甘草、青皮(各四分)、藿香(五分)、烏梅(三個)

參朮膏製作:白朮四兩洗淨切碎烘乾,人參四兩,加水六碗,煎至半碗,如此煎三次,取汁共九碗,再熬成一碗,每日服半酒盞,用溫開水送服。

產後乳腺癰未化膿,服用栝蔞子乳沒散;已化膿,服用排膿回毒散;體質虛弱者禁用。膿液排出後,服用十全大補金銀花散。

栝蔞乳沒散:

組成:栝蔞(一個,連皮搗碎)、當歸、金銀花(各三錢)、白芷(一錢)、青皮、乳香、沒藥、甘草(各五分)

孕期乳腺癰也可參考此方。

另方:蒲公英八錢,金銀花一兩,酒煎服,療效顯著。

十全大補湯:治療產後膿液排出後虛弱嚴重者。

組成:人參、白朮、熟地、黃耆(各二錢)、茯苓、川芎(各八分)、當歸、金銀花(各三錢)、甘草(五分)

用法:水二盅,煎至六分。

加減:腹瀉加蓮子十粒,肉豆蔻一個;口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

產後乳腺癰伴發寒熱類似瘧疾,應從虛證論治。產後惡露長期不淨,凝結成塊。

產後惡露順利排出,則腹部無痛,感覺舒適。如果腹部受寒,或受寒邪侵襲,則惡露凝結成塊,出現各種虛證,如腹痛、發熱、骨蒸、五心煩熱、食慾不振、消瘦、類似瘧疾的症狀、月經停閉等,腹部兩側有腫塊,按壓時有雷鳴樣嘈雜聲,頭暈目眩、發熱,時發時止。治療應遵循朱丹溪的理論:要泄其邪,當補其虛,使用補中益氣湯溫和地將其排出。朱丹溪的《纂要》中記載的三消丸,可以使血塊消散而又不傷人體。如果單純補益而不消散血塊,不僅血塊無法完全消除,而且食慾會迅速下降,甚至拒絕飲食,最終導致體虛衰竭而死。

加味補中益氣湯:

組成:人參、山藥、黃耆(各一錢)、白朮(二錢)、當歸(三錢)、陳皮、甘草(各四分)

用法:薑汁煎服。

治療婦女死血、食積、痰飲等引起的腹部腫塊。

組成:黃連一兩五錢,吳茱萸四錢(以一兩黃連用四錢吳茱萸煎汁,去渣,浸泡炒燥的黃連五錢),益智仁去心五錢,蘿蔔子一兩五錢(炒),臺烏、桃仁、山梔(各炒)五錢,麥芽、三稜、莪朮(醋炙)各五錢,香附一兩(童便浸泡,炒),山楂一兩,研末,蒸餅為丸,飯後服用,用補中益氣湯送服五六十丸,或用白朮三錢,陳皮五分,水一盅,煎至五分送服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