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坤秘籍》~ 下卷 (2)
下卷 (2)
1. 微理妙論
古今治痢,皆曰熱則清之,寒則溫之,初起熱盛則下之,有表症則汗之,小便赤澀則分利之,此五者舉世信用如規矩準繩,不可易。予謂五者惟清熱一法無忌,余則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詳於後。
一曰忌溫補
痢之為病由於濕熱蘊積,膠滯於腸胃中而發也。宜清邪熱,導滯氣,行瘀血,其病即去。若用參朮等溫補之藥,則熱愈熱,氣愈滯,而血亦凝,久之正氣虛,邪氣盛,不可療矣。此投溫補之禍為最烈也。
一曰忌大下
痢因邪熱膠滯腸胃而成,與溝渠壅塞相似,惟用磨利疏通則愈。若用承氣湯大下之,譬如欲清壅塞之渠,而注狂瀾之水,壅塞必不可去,無不岸崩堤塌矣。治痢而大下之,膠滯必不可去,徒傷胃氣,損元氣而已。正氣傷損,邪氣不可除,壯者猶可,弱者危矣。
一曰忌發汗
痢者頭痛目眩,身發寒熱者,此非外感,乃因毒熏蒸自內達外,雖有表症,實非表邪也。若發汗則正氣既耗,邪氣益肆。且風劑燥熱愈助熱邪,表虛於外,邪熾於內、鮮不斃矣。
一曰忌分利 利小便者,治水瀉之良法也。以之治痢則大千矣。痢因邪熱交滯,津液枯澀而成。若用五苓等劑分利其水,則津液愈枯,而澀愈甚,遂至纏綿不己,則分利之為害也。若清熱導滯,則痢自愈,而小便自清,又安用分利為哉。
白話文:
[精微理論]古今以來,對於治療痢疾的處理方式,多認為熱證要清熱,寒證要溫暖,初期熱象旺盛時應通便,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就該發汗,小便呈現紅色或排尿困難就該利尿,這五種方法被全球醫學界奉為圭臬,認為是不可更改的標準。然而,我認為在這五種方法中,唯有清熱一法沒有禁忌,其他四種都觸犯了四大禁忌,不應使用,以下詳細說明。
第一,忌溫補
痢疾之所以發生,是由於濕熱在腸胃中積聚,造成腸胃功能受阻所導致。應該清除邪熱,順暢腸胃氣機,排除瘀血,疾病就會消失。如果使用人參、白朮等溫補的藥物,反而會讓熱更熱,氣機更受阻,血液也更容易凝結,久而久之,正氣虛弱,邪氣反而更盛,疾病就難以治癒。這是使用溫補藥物的最大危害。
第二,忌劇烈通便
痢疾是因為邪熱在腸胃中固著,類似於水道堵塞,應該使用磨利疏通的方法來治療。如果使用大黃、芒硝等劇烈通便的藥物,就像想清理堵塞的水道,卻倒入大量的水,不但不能解決堵塞問題,反而可能讓堤壩崩潰。治療痢疾如果使用劇烈通便的藥物,不但不能解決腸胃的問題,反而會傷害腸胃,損傷元氣。正氣受損,邪氣就不能去除,對於體質強壯的人或許還可以承受,但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第三,忌發汗
痢疾患者出現頭痛、目眩、身體發冷或發熱的症狀,這並不是因為外感風寒,而是因為體內的毒素從內往外蒸發所致,雖然看起來有表症,但實際上並不是表邪。如果使用發汗的藥物,會使正氣消耗,邪氣更加猖獗。而且,發汗的藥物往往性質燥熱,會助長熱邪,使得外表虛弱,內邪更加熾烈,很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第四,忌利尿
利尿是治療水瀉的有效方法,但對於痢疾來說,卻是一個大錯誤。痢疾是因為邪熱和腸胃功能受阻,導致體內津液乾涸而產生的。如果使用五苓散等利尿的藥物,會讓體內津液更加乾涸,排尿更加困難,最終導致病情持續不愈,這是利尿藥物的危害。如果使用清熱、順暢腸胃氣機的方法,痢疾自然就會好轉,小便也會變得清澈,何必再使用利尿的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