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寺僧

《寧坤秘籍》~ 中卷 (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

1. 產後嗽立三方

產後七日內,外感風寒嗽,鼻塞聲重惡寒,宜生化湯加杏仁、桔梗。有痰加天花,勿用麻黃以動汗,如嗽而脅下痛,勿用柴胡湯。若患火嗽而有聲,痰少面赤,勿用涼藥。凡產有火有痰,必調理產婦,半月後方可用冷寒之劑。半月前還當重產。丹溪云:產後不可發表,蓋因其內虛也。

加味生化湯方

治產後感風寒嗽,鼻塞聲重。

川芎(一錢) 當歸(二錢五分) 杏仁(十粒) 甘草(四分) 乾薑(四分) 桔梗(四分) 知母(八分)

有痰加天花粉,姜水煎服。虛弱有汗,嗽加參一錢。

加參寧肺生化湯

治產弱、產婦旬日內,患感風寒聲重有痰,或身熱頭痛,或汗多,服此方。

川芎 白芍 知母 訶子皮 栝蔞仁(各一錢) 當歸(三錢) 生地(一錢) 蔸鈴(四分) 桔梗 甘草(各四分) 款冬花(六分)

煎服。

白話文:

【產後咳嗽立即處理的三個方法】

在生產後的七天內,如果因外感風寒引起咳嗽,伴有鼻塞、聲音沉悶和怕冷的症狀,應該使用生化湯加上杏仁和桔梗來治療。若伴有痰多的情況,可以再加入天花粉。但要注意的是,不要使用麻黃,因為它會促進出汗,對產婦可能不利。如果咳嗽時伴有肋下疼痛,不應使用柴胡湯。如果產婦患有燥熱型的咳嗽,咳嗽聲音大,痰量少且面色紅赤,也不應使用寒涼藥物。通常產後如果有火氣和痰多的情況,必須先調整產婦的身體狀況,至少等到產後半個月後才能使用性質寒冷的藥物。在產後的前半個月,應該更加註重產後護理。丹溪先生曾說:產後不宜使用發汗的藥物,因為產婦體質本來就虛弱。

以下是加味生化湯的處方:

用於治療產後因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及聲音沉悶。

藥材包含川芎1錢、當歸2錢5分、杏仁10粒、甘草4分、乾薑4分、桔梗4分、知母8分。

若伴有痰多,可加入天花粉。如果產婦虛弱且有汗,咳嗽時可以再加入人參1錢。

再來是加參寧肺生化湯:

適用於產後體弱,產婦在產後十天內,因風寒引起聲音沉悶且有痰,或者身體發熱、頭痛,或者大量出汗,適合服用此方。

藥材包含川芎、白芍、知母、訶子皮、栝蔞仁各1錢、當歸3錢、生地1錢、兜鈴4分、桔梗、甘草各4分、款冬花6分。

煮沸後服用。

2. 治脹方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當歸(三錢) 茯苓(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川芎(七分) 陳皮 大腹皮(各四分)

腹脅痛或塊痛,加砂仁五分。如傷麵食,加麥芽五分。如傷冷粉、梨、橘腹大痛,加吳茱萸一錢。

白話文:

這是一個用來治療腹部脹氣的處方。藥方包含:人參兩錢、白朮三錢、當歸三錢、茯苓一錢五分、甘草三分、川芎七分、陳皮和大腹皮各四分。

如果腹部或脅部疼痛,或是有硬塊且疼痛,需加入砂仁五分。若因食用麵食過多導致不適,則需增加麥芽五分。若是因為吃了過冷的食物,如粉類、梨、橘子而導致腹部劇烈疼痛,則需添加吳茱萸一錢。

3. 中卷

4. 產後生化湯論

(即竹林寺傳秘本)

產後血氣暴虛,理當大補。但惡露未盡,用補須知,無滯血,能化又能生,攻塊無損元氣,行中又得補,方為萬全無失。世以芎、歸、芍、地四物湯理產,誤人多矣。因地黃性寒,芍藥酸斂,滯血故也。產後惡露作塊痛,名曰兒枕。世多專用消散,然後議補。又有消補渾施,終無成效。不知舊血雖當消化,新血亦當生養,若專攻舊血,則新血亦不寧矣。世以濟坤丹,又名回生丹,治以攻血塊,下胞胎,雖見速效,其元氣未免虧損,即幸平安,究非良劑也。不得已而用之下胞胎,只可一丸,不可多服。夫生化湯因藥性功用而立名也。夫產後血塊當消,新血宜生。若專消則新血不寧;專生則舊血反滯。考藥性芎、歸、桃仁三品善破惡血,驟生新血,佐以炙黑乾薑、甘草引三品入肺肝,生血理氣,五味共方,則行中有補,化中有生,實產後之要藥也。故名生化湯。凡病起於血氣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後血氣之虛尤甚。是以丹溪先生論產,必當大補血氣為先,雖兼他症以末治之,此三言者已盡醫產大旨,若能擴充用藥立方,則治產可以無大過矣。夫產後憂驚勞倦,血氣暴虛諸症乘虛易入,如有氣勿專耗散,有食勿專消導,熱不可用芩連,寒不可用桂附。寒則血塊停滯,熱則新血崩流。至若虛中外感,見三陽表症之多,似可汗也。在產後而用麻黃,則重竭其陽。見三陰里症之多,似宜下也。在產後而用承氣,則重亡陰血。耳聾、脅痛,乃腎肝惡血之停,休用柴胡。譫語汗出,乃元弱似邪之症,毋同胃實。厥由陽氣之衰,無分寒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痹因陰血之虧,不論剛弱非滋榮不能舒筋而活絡,又乍寒乍熱發作有期類瘧也。若以瘧治,則遷延難愈。神不守舍,言語無倫,病似邪也。若以邪論,危亡可待。去血多而大便結燥,蓯蓉加於生化,非潤腸承氣湯之能通。患汗多而小便短澀,六君子倍多參耆,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參生化頻服,救產後之危。長生活絡屢用,蘇絕谷之人。頹疝脫肛,多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之湯堪用。口噤拳攣乃因血燥類瘋,加參生化之湯宜服。產戶入風而痛甚,服宜羌活養榮方。玉門寒冷而不閉,洗宜床菟萸硫類。怔忡驚悸,生化湯加定志。似邪恍惚,安神丸助歸脾。因氣而滿悶虛煩,生化湯加木香為佐。因食而酸噯惡食,六君子加神麯、麥芽為良。蘇木、莪蓬,大能破血。青皮、殼實,最消脹滿。一應耗血散氣之劑,汗吐下之用,可施於少壯,豈宜用於胎產?大抵新產之後,先問惡露如何?塊痛未可遽加耆朮。腹中痛止,補中益氣無疑。至若亡陽脫汗,氣虛喘促,頻服生化加參,是從權也。又以陰亡大熱,血崩厥暈,連煎生化原方,乃救急也。王太僕云:治下補下,制以緩急,緩則道路遠而力微,急則氣味厚而力重,故治產當遵丹溪,而固本服法,宜效太僕而頻加,凡擅回生之奇術,須著意以拯危,欲求俯仰之無慚,心實心以濟物,此雖未盡產症之詳,然見症立方,皆援近鄉治驗為據,未必無小補耳。

白話文:

產後生化湯論

產後婦女血氣大虛,理應大力進補。但若惡露尚未排乾淨,使用補藥就要注意,不能有瘀滯血塊,既要能化解瘀血,又能促進新生血液的產生,化解血塊又不傷元氣,在行血的同時又能補益身體,才是萬全之策。世人常用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四物湯調理產後身體,誤導眾人甚多。因為熟地黃性寒,白芍藥有收斂作用,容易導致瘀血停滯。產後惡露結成血塊疼痛,稱為「兒枕」,世人多用消散瘀血的藥物,然後再考慮補益。也有人同時使用消散和補益的藥物,最終卻沒有效果。他們不知道,雖然舊血需要化解,但新血也需要滋生,如果單純攻破舊血,新血也會受影響而不安定。世人常用濟坤丹(又名回生丹)治療血塊,幫助排出胎盤,雖然見效快,但會損傷元氣,即使平安無事,也不是好的藥物。不得已使用它來排出胎盤,也只能服用一丸,不可多服。

生化湯因其藥性及功效而得名。產後,血塊應當消散,新血應當生成。如果單純消散,則新血不寧;單純滋生,則舊血反滯。仔細研究藥性,川芎、當歸、桃仁三味藥善於破除惡血,迅速生成新血;再佐以炙甘草、黑乾薑引導三味藥進入肺肝,以生血理氣,五味藥材合用,就能在行血的同時補益身體,在化解瘀血的同時促進新血的生成,這正是產後的重要藥物。所以稱為生化湯。凡是疾病皆起於血氣衰弱,脾胃虛弱,而產後血氣虛弱尤甚。所以丹溪先生論述產後調理,必先大補血氣,即使兼治其他症狀,也應以其為輔,這三句話已道盡產後醫治的大旨,若能擴充藥物和處方,則治療產後疾病就能沒有大礙。

產後憂慮驚恐、勞累過度,血氣暴虛等症狀趁虛而入,如有氣血則勿過度耗散,有食物則勿過度消導,發熱不可用黃芩、黃連,畏寒不可用肉桂、附子。畏寒則血塊停滯,發熱則新血崩流。至於虛弱之中外感,出現三陽表證較多,好像可以發汗;但在產後使用麻黃,則會嚴重耗損陽氣。出現三陰里證較多,好像可以服用瀉下藥;但在產後使用承氣湯,則會嚴重損傷陰血。耳聾、脅肋疼痛,是腎肝瘀血停滯,不可使用柴胡。神志不清、汗出,是元氣虛弱似邪氣入侵的症狀,不可與胃實證混淆。手足厥冷是由於陽氣衰弱,不論寒邪輕重,非大力補益不能回陽扶正。肢體痹痛是因為陰血虧虛,不論寒邪輕重,非滋補陰血不能舒筋活絡。又時寒時熱,發作有定期,類似瘧疾。如果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則會遷延難愈。精神恍惚,言語無倫,病狀似邪氣入侵。如果按邪氣入侵論治,則危及生命。出血過多而大便秘結,可在生化湯中加入肉蓯蓉,勝於潤腸承氣湯的通便效果。汗多而小便短少澀滯,可在六君子湯中增加人參、黃耆的用量,以滋陰生津利尿,加參的生化湯頻頻服用,可以救治產後危急。長生活絡藥物屢屢使用,能救活瀕死之人。腹部墜脹、疝氣、脫肛,多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可用。口噤、四肢抽搐,是因為血燥,類似狂症,加參的生化湯適合服用。產婦受風而疼痛劇烈,宜服用羌活養榮湯。玉門穴寒冷而不能閉合,可用菟絲子、附子、硫磺等洗浴。心悸怔忡,生化湯中加茯神、合歡皮等安神藥。似邪氣入侵、神志恍惚,用安神丸配合歸脾湯。因氣滯而導致胸悶煩躁,生化湯中加木香。因飲食不當而導致胃酸噯氣、食慾不振,六君子湯中加神曲、麥芽。蘇木、莪術能強力破血;青皮、厚朴最能消除脹滿。所有耗損血氣的藥物,以及發汗、吐瀉的療法,適用於年輕力壯之人,豈能用於產後婦女?總之,產後首先要詢問惡露的情況如何?血塊疼痛不能立即加入黃耆、白朮。腹部疼痛停止,補中益氣湯無疑是最適合的。至於陽氣虛脫、汗多、氣虛喘促,頻服加參的生化湯,是權宜之計。又如陰血虧損、大熱、血崩、昏厥,連續服用生化湯原方,是急救之法。王太僕說:治療下焦病症,要補益下焦,用藥要掌握緩急,緩則療效慢而力量弱,急則藥物氣味濃烈而力量強,所以治療產後疾病應該遵從丹溪先生的理論,並堅守固本扶正的原則,宜效仿太僕的經驗,頻頻加服藥物。凡是擅長回生起死回生的奇術,都應該用心挽救危急,想要做到問心無愧,就應該真心實意地救治病人。這雖然沒有完全論述產後所有症狀,但根據所見症狀而立方,都是根據臨近地區的驗方,未必沒有小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