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痢疾門 (1)

回本書目錄

痢疾門 (1)

1. 久瀉血痢

經驗久瀉血痢,小腹作痛,神效方:

秋梨(四兩) 生薑(五錢) 趨樹根皮(一兩)

共搗爛,夏布擰汁水,空心服之,立愈。

白話文:

對於長時間的腹瀉且夾帶血絲的情況,以及小腹部位感到疼痛,有個非常有效的古方如下:

需要的材料有:秋梨(約200公克)、生薑(約25公克)、楓樹根皮(約50公克)。

將上述材料一起搗碎成泥,然後用紗布絞出汁液,在空腹時服用這份汁液,可以立即見效,病情會馬上得到緩解。

2. 中暑痢疾

夏日中暑,紅白痢疾,方用:

焦山楂(五錢) 紅糖(五錢) 白糖(五錢) 白蘿蔔(一個) 藿香(錢半)

水煎服。

若為白痢,用紅糖一兩,若為紅痢,用白糖一兩。〔若為紅白痢,即用上方〕。

白話文:

在炎熱的夏天,如果因為高溫而中暑,或是得了紅白相間的痢疾,可用以下的配方來調理:

所需材料為:炒過的山楂五錢、紅糖五錢、白糖五錢、一個白蘿蔔、藿香一錢半。

將這些材料用水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狀是白色的痢疾,需使用一兩的紅糖;如果是紅色的痢疾,則需使用一兩的白糖。(如果病狀是紅白相間的痢疾,就按照上述的基本配方來使用。)

3. 血痢

〔血痢者,乃肝經來克脾土也。雖因脾土之濕,又加暑熱暗侵,瓜果內傷所致。然終因肝木太旺無制,凌脾土而然也。滋肝而平木,肝木得養,不來下克脾土,則土亦得養,而血痢自痊矣。〕

〔血痢有腹痛,不痛之分:痛者,乃火也;不痛者,乃寒也。〕。

白話文:

【對於血痢的情況】

血痢的發生,是因為肝臟功能過度影響到脾臟。雖然這可能源於脾臟濕氣過重,加上夏天的高溫悄悄地影響身體,食用過多瓜果導致內部受損。然而,最終還是由於肝臟功能過強,沒有得到適時的調節,進而壓制脾臟所造成的。如果我們能滋養肝臟,使其功能平穩,那麼肝臟得到適當的照顧後,就不會再過度影響脾臟,這樣脾臟也能獲得照顧,血痢的問題自然就能康復。

【血痢有腹痛與不痛的區別】

血痢有伴有腹痛和不伴有腹痛兩種情況:如果有腹痛,那可能是火氣旺盛的表現;如果沒有腹痛,那可能是體內有寒氣的表現。

4. 血痢腹不痛

血痢腹不痛者,寒也。方用:

當歸(三錢) 白芍(三錢) 檳榔(一錢) 枳殼(一錢) 蘿蔔子(一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前方治壯實之人,火邪挾濕者。此方治寒痢腹不痛者〔血痢雖有痛、不痛之分,其實火邪,而挾濕氣也。論理二方俱可通用,而分痛、不痛,乃慎之也。二方出入減,各為神效,正不必畏首畏尾,一用之於痛,一用之於不痛也。蓋火邪滯濕氣於腸脾之際,不得奔下,未有不裡急而後重也。妙在用當歸、白芍而利之,則火邪利於直下,不止平肝木而救脾土也。〕

白話文:

「如果血痢的症狀出現,但是腹部並沒有感到疼痛,這通常是由於寒氣所導致。治療上可以使用以下的藥方:

當歸(三錢)、白芍(三錢)、檳榔(一錢)、枳殼(一錢)、蘿蔔子(一錢)、甘草(一錢)。

將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前一個藥方主要適用於體質壯實的人,以及火邪夾雜濕氣的情況。而這個藥方則是專門針對由寒氣引起的血痢,且腹部不會感到疼痛的狀況。雖然血痢可能分為會疼痛和不會疼痛兩種類型,但實際上,兩種情況都是由於火邪夾雜濕氣所造成的。理論上,兩個藥方都可以通用,不過我們區分疼痛與不疼痛,是為了更謹慎地對待病情。兩個藥方中的藥材用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都能達到很好的療效,我們不需要過度擔心,可以分別應用於疼痛和不疼痛的情況。當火邪滯留在腸脾之間,無法順利排出,就很可能會產生腹部緊迫和大便困難的症狀。這個藥方巧妙地使用了當歸和白芍,能幫助火邪順利排泄,不僅能平衡肝臟功能,還能保護脾胃健康。」

5. 血痢腹痛

血痢腹痛者,火也。方用:

歸尾(一兩) 白芍(一兩) 黃連(三錢) 枳殼(二錢) 木香(二錢) 蘿蔔子(二錢) 甘草(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對於有血痢並且伴隨腹痛的情況,這是由於體內有火熱所致。治療方式如下:

所需藥材:當歸尾一兩、白芍一兩、黃連三錢、枳殼二錢、木香二錢、蘿蔔籽二錢、甘草一錢。

使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6. 火邪內傷辨

此辨痢疾之血色也。火邪之血,色必鮮紅,脈必洪緩,口必渴而飲冷水,小便必澀而赤濁。

內傷之血,色不鮮而暗紫,或微紅淡白,脈必細而遲,或浮澀而空,口不渴,即渴而喜飲熱湯;小便不赤不澀,即赤而不熱不濁,此訣也。

白話文:

這是在分辨痢疾出血的顏色。如果是火邪導致的出血,血色必定是鮮紅的,脈搏會顯得強大而緩慢,患者一定會口渴且想要喝冷水,小便也會呈現不順暢且偏紅混濁的情況。

而若是內傷導致的出血,血色不會那麼鮮艷,而是偏暗紫色,或者帶有淡淡的紅色甚至接近白色,脈搏會比較細弱且慢,也可能出現虛弱浮澀的狀況,患者不會感到口渴,即使口渴也會偏好熱飲;小便不會呈現紅色及不順暢,就算有時候偏紅,但不會熱也不會混濁,這是辨別的關鍵。

7. 內傷血痢

更有內傷勞倦,與中氣虛寒之人,脾不攝血而成血痢,當用理中湯加木香、肉桂;或用補中益利湯加熟地、炒黑乾薑,治之而始愈也。

白話文:

還有一些人是因為內在的過度疲勞,或是中氣不足、體內虛寒,導致脾臟無法正常控制血液,因而產生血痢的情況。對於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理中湯加上木香和肉桂來治療;或者使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熟地和炒黑的乾薑來處理,這樣才能使病情獲得改善並逐步康復。

8. 紅白痢疾

此症感濕熱而成,紅白相見,如膿如血,至危至急者也。苟用涼藥止血,熱藥攻邪,俱非善治之法。方用:

當歸(二兩) 白芍(二兩) 檳榔(二錢) 枳殼(二錢) 廣木香(一錢) 蘿蔔子(一錢) 甘草(二錢) 滑石(三錢)

水煎服。

一、二劑收功。此方妙在用歸、芍二兩之多,則肝血有餘,不去克脾土,自然大腸有傳送之功。加之枳殼、檳榔、蘿蔔子,俱逐穢去積之品,尤能於補中用攻。而滑石、甘草、木香,調達於遲速之間,不疾不緩,使瘀滯盡下也。其餘些小痢疾,只用減半治之,無不奏功。此方不論紅白痢疾,痛與不痛,服之皆神效。

又方:

當歸(一兩) 黃芩(七錢) 蒼朮(一錢) 厚朴(一錢) 陳皮(一錢) 大腹皮(一錢)

水二樽,煎一樽,頓服。

白話文:

這病症是由濕熱所引發,排泄物中紅白相間,似膿又似血,情況非常危險且急迫。若單純使用冷性藥材來止血,或是熱性藥材來對抗病邪,都不是好的治療方式。

處方如下: 使用當歸和白芍各二兩,檳榔、枳殼各二錢,廣木香一錢,蘿蔔子一錢,甘草二錢,滑石三錢。

用水煎煮後服用。

通常服用一兩劑即可見效。這個處方的巧妙之處在於大量使用了當歸和白芍,讓肝部血液充足,不會過度消耗脾臟功能,進而使大腸發揮正常運送作用。再加上枳殼、檳榔、蘿蔔子等幫助清除腸胃廢物和累積物的藥材,在補充身體的同時也能達到排除病邪的效果。滑石、甘草、木香則能調節腸胃運作速度,使其既不過快也不過慢,確保所有病理性阻塞都能順利排出。對於較輕微的痢疾,只要將藥量減半,同樣有效。此方不分紅白痢疾,也不管是否有疼痛感,服食後皆有顯著療效。

另一個處方如下: 使用當歸一兩,黃芩七錢,蒼朮、厚朴、陳皮、大腹皮各一錢。

使用兩杯水煎煮成一杯,一次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