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神驗良方》~ 外科附錄 (13)
外科附錄 (13)
1. 外科附錄
患者如不用豬肉,將羊肉代之。
七貼散,治楊梅瘡並結毒,神效。
天花粉,桔梗,苦參,赤何首烏,防風,荊芥穗各四錢,金銀花二錢,肥皂子(去皮炒褐色為末)一錢,甘草五分,土茯苓一斤(去皮槌碎),豬板油四兩以上俱忌鐵器,水六碗,煎土茯苓淡為度,入群藥再煎至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作茶飲,服完七帖即愈。又瘡中蟲作癢,以蟮血塗數次,其蟲盡出。
八寶丹,治結毒。
甘草節,天竹黃,真珠各三錢,玻珀二錢,丁香,白芷,歸尾,粉霜,硃砂各一錢二分,槐子五分,乳末四分,牛黃一分陳米飯丸如粟米,每服五丸,日五服,用土茯苓二兩,牙皂一枚,水三碗煎碗半,分五次送下。
二寶丹,治結毒,不論遠年近日神效。白滑石(水飛)二錢二分,明硃砂(水飛)一錢五分,分十二服,每服三分三釐,每服配土茯苓一斤(去皮杵碎),入砂鍋內煮。患在上身,將藥摻於土茯苓之上;患在下身,將土茯苓加於藥上,井水、河水各四碗半,,煎至四碗半,渣照前再煎,共得九碗,用以代茶,一日便盡,十二日中不可間斷。服至七八日,其毒即不疼。
患重者,服兩料全愈。忌一切葷腥發物、鹽味,止可食白粥、泉煮犍豬肉,亦不過多,恐解藥性。
又方,貓兒殘(一名十大功勞)泡湯當茶(黑子者佳)。
治便毒方(生於合縫曰便毒,生於腎旁曰魚口,同治)。初起不可用涼藥,先以發散通利為主。川大黃三錢,大貝母、殭蠶(炒)、朴硝各一錢,為末酒送下。
又方
黃牛盤牙一個,火煅紅,入酒內淬五次,單吃酒即消,左生用左,右生用右,雙魚口用兩牙。
又方,
槐花蕊(焙)黃酒下,取汗。
又方
大黃、香白芷各五錢,水煎露一宿,午後毒從大便下。
又方
三五日內用大蝦蟆剝去皮,連腸加蔥五錢,搗爛敷腫處,仍用皮覆其上。
又方
五倍子(炒為末)加百草霜敷。
又方
鹿角(燒研粉)六錢,烏魚骨(刮粉)四錢,香油敷。
又方
陳肥皂核、大蒜同搗敷,先服雄黃一錢,以防內攻。
治下疳方(陰頭生瘡,拂之不甚痛曰疳瘡,拂之痛甚曰妒精瘡。同治,先用苦茶洗)有毒有風,氣血大熱,乃生此瘡,失治則魚口楊梅繼之矣。先用宜升麻葛根湯發散,次用龍膽草(酒炒)、澤瀉(炒)、木通、山梔、生地、歸尾、黃芩、車前子各一錢,生甘草五分,熱甚加黃連,便閉加大黃煎服。
又方
地骨皮燒存性,加冰片少許搽患處,如干用豬膽汁調,一二日即愈。又方用磨鏡垢塗。又方雄黃、黃連塗。又方蜜煎甘草敷。又方用發灰敷。
又方
治久不愈者。用橡頭子窠二個,各入黃丹令滿相合,以發纏定,燒至煙盡,研末敷,三五次效。
不染毒方(即已染亦解),木耳五錢(燒存性),硃砂五釐,空心溫酒下。又蠟礬丸亦妙(方見普濟)。
白話文:
外科附錄
病人若不吃豬肉,可用羊肉代替。
七貼散,治療梅毒及瘡毒,療效神奇。配方:天花粉、桔梗、苦參、赤何首烏、防風、荊芥穗各四錢,金銀花二錢,肥皂子(去皮炒至褐色磨成粉末)一錢,甘草五分,土茯苓一斤(去皮搗碎),豬板油四兩。所有藥材均忌用鐵器。用水六碗,先煎土茯苓至藥味淡為止,再加入其他藥材煎至三碗,分三次服用,藥渣再煎煮成茶飲用。服用七帖藥即可痊癒。如果瘡瘍中蟲子作癢,可用蚯蚓血塗抹數次,蟲子就會自行出來。
八寶丹,治療瘡毒。配方:甘草節、天竹黃、真珠各三錢,琥珀二錢,丁香、白芷、當歸尾、滑石粉、硃砂各一錢二分,槐角五分,乳香四分,牛黃一分。用陳米飯做成像粟米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每日五次。另用土茯苓二兩,肥皂一個,加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分五次服用,每次服藥時用此藥汁送服。
二寶丹,治療瘡毒,無論久病新患,療效神奇。配方:滑石粉(水飛)二錢二分,硃砂(水飛)一錢五分。將藥粉分成十二份,每次服用三分三釐。每次服用時,搭配土茯苓一斤(去皮搗碎),放入砂鍋中一起煎煮。如果患處在上半身,將藥粉撒在土茯苓上面;如果患處在下半身,則將土茯苓放在藥粉上面。用井水或河水各四碗半,煎至四碗半,藥渣按照前述方法再煎一次,共得九碗藥汁,當茶飲用,一日服完。十二天內不可間斷。服用七至八天,瘡毒就會不再疼痛。病情嚴重者,服用兩劑即可痊癒。忌食一切辛辣腥臭發物及鹽,只可食用白粥、泉水煮瘦豬肉,但也不宜過多,以免影響藥效。
另方:十大功勞(貓兒刺)泡水當茶飲用(黑籽者較佳)。
治療便毒的方劑(長在肛門縫隙的叫便毒,長在腎臟旁的叫魚口,治療方法相同)。初期不可使用寒涼藥物,應先以發散通利為主。配方:川大黃三錢,貝母、殭蠶(炒)、芒硝各一錢,研磨成粉末,用酒送服。
另方:取黃牛磨牙一個,用火燒紅,放入酒中淬火五次,單獨服用酒即可消腫。左側長瘡用左側的牙,右側長瘡用右側的牙,兩側都長則用兩顆牙。
另方:槐花蕊(焙乾)用黃酒送服,使其出汗。
另方:大黃、白芷各五錢,水煎,放置一夜,午后毒邪會隨大便排出。
另方:三五天內,用大蟾蜍剝皮,連同腸子一起搗爛,加蔥五錢,敷在腫脹處,再用蟾蜍皮覆蓋在上面。
另方:五倍子(炒成粉末)加明礬敷用。
另方:鹿角(燒成灰研磨成粉)六錢,烏魚骨(刮成粉末)四錢,用香油調敷。
另方:陳年肥皂核、大蒜搗爛敷用,事先服用雄黃一錢,以防內部感染。
治療下疳的方劑(陰莖上生瘡,輕觸不甚疼痛者稱為疳瘡,輕觸疼痛劇烈者稱為妒精瘡。治療方法相同,先用苦茶清洗)。下疳是因為毒邪、風邪、氣血過熱而生,如果不治療,就會發展成魚口或梅毒。先用升麻葛根湯發散風邪,然後使用龍膽草(酒炒)、澤瀉(炒)、木通、山梔子、生地黃、當歸尾、黃芩、車前子各一錢,生甘草五分,如果發熱厲害則加黃連,如果便秘則加大黃煎服。
另方:地骨皮燒成灰,加少量冰片塗抹患處,如果乾燥則用豬膽汁調和,一兩天即可痊癒。另方:用磨鏡子的污垢塗抹。另方:用雄黃、黃連塗抹。另方:用蜜煎甘草敷貼。另方:用頭髮灰敷貼。
另方:治療久治不愈者:取橡樹疙瘩兩個,各放入適量鉛丹,使之填滿,用頭髮捆綁固定,燒至煙盡,研磨成粉末敷用,三五次即可見效。
預防感染(即使已感染也能解毒):木耳五錢(燒成灰),硃砂五釐,空腹溫酒送服。另外,蠟礬丸也很有效(方劑見《普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