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神驗良方》~ 女科門 (3)
女科門 (3)
1. 女科門
北柴胡,白朮,黃耆,赤茯苓各一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生地,桔梗,桑白皮,赤芍藥各七錢五分,鱉甲(醋炙)二兩,麥冬三兩,甘草五錢。
每服一兩,用生薑煎服。
小柴胡湯,治婦人傷風七八日後,寒熱發作,其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結故如虐狀。
柴胡八錢,人參,甘草,黃芩,生地各三錢,半夏,麥冬各二錢。
每服八錢,薑棗煎服。
又方
用柴、參、芩、草,合芍、地、芎、歸,是為柴胡四物,治虛勞寒熱。
烏金丸,婦人三十六病,思慮過度變生疾,不孕崩中帶下,五心煩熱,口渴苦咽乾,飲食無味,身疼羸瘦,面目萎黃,手足痠軟,經水不勻,臍腹脹痛,發黃落,喜臥倦起,產後惡血上行,心腹刺痛,敗血不止及子宮一切惡疾。
用:大艾葉,當歸(醋煮),茴香(炒),熟地(醋炒),南木香(不見火),吳茱萸,三稜,莪朮各□兩,川芎(醋炒),芍藥(醋炒)各三兩,香附子六兩,玄胡索一兩,紫荊皮四兩(醋炒)
上先將艾、香二味,(醋五升,浸一日夜,冬月三日夜,煮乾炒,令赤色)入後十二味,同為末,米醋煮,元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鹽酒湯任下,一日二服。
如崩中下血不止,加粽灰一兩,綿灰五錢,蒲黃(炒)一兩,百草霜七錢。
烏雞丸,治婦人羸弱血虛有熱,經水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用:
白毛烏骨雄雞一隻(重二斤半許,閉死去毛腸,用艾葉四兩,青蒿四兩,銼碎,納一半在雞腹內,將酒罈盛雞,並余蒿艾,瀣□便和水,沒雞二寸,煮絕干取出,去骨搗爛,如薄餅狀,焙乾研末),南香附(去毛)一斤(分四分,用米泔、童便、酒、醋各浸之,春秋二日,夏一日,冬四日,取出曬乾)熟地,生地各四兩,芎,歸,芍,參,術各三兩,黃耆,川牛膝,黃連,丹皮(去心),知母,貝母,地骨皮各二兩,柴胡,秦艽各一兩半,乾薑,玄胡索各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五錢,鱉甲三兩(醋浸炙黃色)
二十四味,共為細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服五十丸,漸加至八十丸,酒下或米飲下。忌莧菜及煎炒辛辣之物。
經閉
婦女經脈不行,或因多產傷血,或因墮胎,或因久患潮熱傷血,其因脾胃傷損而致者甚多,不可便認作死血。遇此證須審其脾胃如何,若飲食勞倦泄瀉,或誤服汗下攻克藥,以致血少不行,只宜緩治。以白朮為君,茯苓芍藥為臣,佐以黃耆、甘草、陳皮、麥芽、柴胡、芎、歸等藥,補脾生血,經自行矣。亦有飲食積滯者,宜消積。
若脾胃無病及無別證,果有血塊凝結,方宜行血通經。
神應丹,治經不行有實熱,五心煩熱,口燥咽乾,心忪額赤,胸膈不利,咳唾稠痰。
白話文:
[女科門]
方一: 處方包含北柴胡、白朮、黃耆、赤茯苓各一兩,人參、地骨皮、枳殼(制)、生地、桔梗、桑白皮、赤芍藥各七錢五分,鱉甲(醋炙)二兩,麥冬三兩,甘草五錢。每次服用一兩,用生薑煎服。此方用於治療婦人傷風七八日後,出現寒熱交替,且正值經期結束,這是因為熱邪侵入血室,導致瘀血停滯,症狀如同瘧疾一樣。
方二(小柴胡湯加減): 處方包含柴胡八錢,人參、甘草、黃芩、生地各三錢,半夏、麥冬各二錢。每次服用八錢,用生薑紅棗煎服。
方三(柴胡四物湯): 此方由柴胡、人參、黃芩、甘草,加上芍藥、地黃、川芎、當歸組成,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寒熱症狀。
烏金丸: 此方用於治療婦女三十六種疾病,例如因思慮過度導致的疾病,不孕、崩漏、帶下,五心煩熱、口渴咽乾、食慾不振、身體疼痛消瘦、面容萎黃、手足酸軟、月經不調、腹部脹痛、頭髮脫落、嗜睡倦怠、產後惡露上行、心腹部刺痛、敗血不止以及各種子宮疾病。處方包含大艾葉、當歸(醋煮)、茴香(炒)、熟地(醋炒)、南木香(生)、吳茱萸、三稜、莪朮各適量,川芎(醋炒)、芍藥(醋炒)各三兩,香附子六兩,玄胡索一兩,紫荊皮四兩(醋炒)。先將艾葉、茴香用醋浸泡(醋五升,浸泡一晝夜,冬季三日夜),煮乾炒至赤色,再與其餘藥材混合研磨,用米醋煮成米糊丸,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用鹽酒湯送服,每日服用兩次。若崩漏下血不止,可加入粽灰一兩,綿灰五錢,蒲黃(炒)一兩,百草霜七錢。
烏雞丸: 此方用於治療婦女體弱血虛伴有熱症,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骨蒸等疾病。處方包含白毛烏骨雄雞一隻(約重二斤半,宰殺去毛腸,用艾葉、青蒿各四兩切碎,一半放入雞腹內,用酒罈盛放雞及餘下的艾葉青蒿,加水沒過雞二寸,煮至乾燥取出,去骨搗爛成薄餅狀,焙乾研磨),南香附(去毛)一斤(分四份,分別用米泔水、童尿、酒、醋浸泡,春秋二日,夏季一日,冬季四日,取出曬乾),熟地、生地各四兩,川芎、當歸、芍藥、人參、白朮各三兩,黃耆、川牛膝、黃連、丹皮(去心)、知母、貝母、地骨皮各二兩,柴胡、秦艽各一兩半,乾薑、玄胡索各一兩,白茯苓(去皮)二兩五錢,鱉甲三兩(醋浸炙至黃色)。將以上二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逐漸增加到八十丸,用酒或米湯送服。忌食莧菜及煎炒辛辣食物。
經閉: 婦女經期不通,可能是因為多產損傷血液,或因流產,或因長期潮熱損傷血液,大多數是脾胃受損所致,不可輕易診斷為死血。遇到此症,必須仔細檢查脾胃狀況,如果飲食勞倦、腹瀉,或誤服汗下攻邪的藥物,導致血虛不通,則應緩慢治療。以白朮為主藥,茯苓、芍藥為輔藥,再佐以黃耆、甘草、陳皮、麥芽、柴胡、川芎、當歸等藥物,補益脾胃,生血調經。如果伴有飲食積滯,則需先消積。如果脾胃沒有疾病,也沒有其他症狀,確實是血塊凝結,則應採用行血通經的治療方法。
神應丹: 此方用於治療經期不通伴有實熱,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心悸面紅,胸悶氣滯,咳嗽痰稠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