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58)

回本書目錄

(58)

1. 竹茹

竹茹,又名二黃,為淡竹、青桿竹或大頭曲竹莖的乾燥中間層,產於中國南方各地,四季皆可採收。

炮製方法是刮去楠竹表皮,取用二層竹黃。若要溫胃止嘔,則將竹茹一斤與生薑四兩搗汁同炒,文火炒至黃色即可。

用量一般為6至12克,貯存時需裝入木箱,加蓋防塵。

白話文:

【竹茹】

來源:此藥材源自禾本科植物中的淡竹、青杆竹或大頭曲竹,是由這些植物莖部的乾燥中間層所製成。

常用名稱:二黃。

產地:在中國南方各省份都能找到。

採集季節:一年四季皆可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砍伐楠竹,刮除表面的皮層,然後取出兩層的竹黃部分。若要製成具有溫胃止嘔效果的竹茹,需使用一斤重的竹茹與四兩重的生薑搗成汁,將鍋子預熱後放入竹茹,用小火炒製,同時不斷灑入薑汁,直至竹茹變為黃色即可。

用量:每次使用量約為6到12克。

貯存方式:應存放於木箱內,並蓋上蓋子,防止灰塵進入。

2. 竹瀝

竹瀝源自竹茹,產於中國南方各地,四季皆可採收。製作方法是選用新鮮水竹,鋸斷後保留中間部分,對半劈開,清洗乾淨後架在微火上,兩頭用碗盛接滴出的竹液,即為竹瀝。常用劑量為9~15克。

白話文:

【竹瀝】

  • 來源:與竹茹相同。

  • 產地:在我國南方各個地區都能找到。

  • 採集時間:全年皆可採集。

  • 製作方式:選擇新鮮的水竹,將其鋸斷,保留中間的竹節,然後縱向切成兩半。使用清水將切開的竹子清洗乾淨後,架在微弱的火上。在竹子兩端放置碗盤,以收集從竹子中流出來的液體,這收集到的液體就是竹瀝。

  • 使用量:通常使用9至15克。

3. 桂枝

肉桂的乾燥嫩枝,又稱嫩桂枝、桂枝尖,主要產於廣東、廣西、雲南、湖北等地,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先去除粗梗,洗淨灰塵,浸水12-24小時後,用麻袋包潤至軟,切片曬乾。

為緩和藥性,可使用蜜炙法:每斤藥材用4兩蜂蜜,將蜂蜜加熱後投入藥材炙成金黃色,取出攤涼。

用量:3~9克。

貯存:原藥裝木箱,蜜炙過的裝缸內。

注意:此藥為芳香之品,宜少量浸泡多次潤濕,避免喪失香氣、脫皮,影響藥效。

白話文:

【桂枝】

  • 「來源」此藥材來自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年輕枝條。

  • 「常用名」常被稱為嫩桂枝或桂枝尖。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廣東、廣西、雲南、湖北等省份。

  • 「採收季節」最佳採摘時節在秋季。

  • 「炮製方法」首先,需挑選去除粗硬的枝梗,再將細枝以清水洗淨表面灰塵,接著浸泡於清水中約12至24小時。之後,將其撈出並用麻袋包裹保持濕潤(每日需淋水兩次),直至變軟後取出切成薄片,最後曬乾備用。為了調和藥性,每使用一斤藥材,需加入四兩的蜂蜜,將鍋燒熱後放入蜂蜜炒至金黃色即可,取出放涼,直至藥材散開且不沾手。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 「貯存」應存放於木箱中,並蓋上蓋子;若已炮製過的則應保存於陶罐內。

  • 「備註」由於此藥材屬芳香類,處理時宜減少浸泡而增加濕潤,以免損失其香氣,同時也能避免表皮剝落,確保藥效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