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57)

回本書目錄

(57)

1. 秦艽

秦艽是龍膽科植物,包括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又名為人艽、西秦艽或漢秦艽,主要產於陝西、青海、甘肅、內蒙、山西等地,於秋季採挖。

炮製方式包括:

  • 洗淨後切片曬乾或烘乾。
  • 酒炒:可增強其舒筋活絡之功效,每斤秦艽用二兩酒拌炒至微焦。
  • 清炒:亦可採用。

用量一般為6~24克,應裝箱加蓋保存,以防潮。

白話文:

【秦艽】

來源:本品來自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

常用名稱:人艽、西秦艽、漢秦艽。

產地:主要在陝西、青海、甘肅、內蒙古和山西等地生產。

採收季節:秋季是採集的最佳時節。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並清洗乾淨。春季和冬季使用溫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快速清洗。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約半公分厚的片狀,再進行曬乾或烘乾。如果需要強化其疏通經絡的效果,可以選擇用酒炒制,每斤藥材使用二兩酒,均勻拌入藥材中,放入鍋內炒至微焦色。另外,也可以使用清炒的方法。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6~24克。

貯存:應裝箱密封保存,以防潮濕。

2. 瓜蔞子

栝樓子是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成熟種子,又名瓜蔞子、蔞子、瓜蔞仁,主要產於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於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多樣:可將新鮮栝樓切半,挖出種子,以火灰擦去瓤,清水洗淨後曬乾;亦可清炒至炸響有香味。針對脾胃虛弱者,可將栝樓子炒至焦枯色,研末後以吸油草紙反覆吸油至盡,此法尤宜於六月進行。此外,亦可蜜炙,以蜜煉開後拌炒栝樓子至金黃色。

用量通常為6~9克,需裝箱加蓋貯存,防鼠;製霜者則裝瓶蓋好。

白話文:

【瓜蔞子】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成熟種子。

  • 常見稱呼:瓜蔞子、蔞子、瓜蔞仁。

  • 產地:主要產自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方。

  • 採收時間:在秋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式:新鮮的瓜蔞,先用刀切成兩半,然後取出種子放入火灰中,用手搓去果肉,再放到清水中洗淨灰燼與果肉,最後曬乾。如果要清炒瓜蔞,將清洗乾淨的種子放入鍋中,用小火炒到發出爆裂聲且散發香氣即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需將瓜蔞子製成霜使用,具體做法是取若干斤瓜蔞子,炒至焦枯色,冷卻後研磨成粉,透過篩選去除大塊物質,然後將藥粉均勻撒在吸油草紙上,放置在太陽下曝曬,每天研磨一次,更換一次紙張,重複多次直到藥粉中的油脂被完全吸收。這種製法最適合在六月份操作。

若選擇蜜炙的方式,每斤藥材需要三兩蜂蜜,先將蜂蜜加熱融化,然後加入瓜蔞子拌炒至金黃色,隨後取出。

  • 建議用量:每次使用6至9克。

  • 儲存方式:應將瓜蔞子放入箱子中並蓋上蓋子,以防老鼠侵擾。而瓜蔞霜則應裝入瓶中密封保存。

3. 訶子(附:訶子肉)

訶子,又名詞黎勒,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或絨毛訶子的乾燥果實。主要產於雲南、廣西及印度等地,於每年9至10月採收。藥材需先去除灰塵及果核,可直接生用以清肺利氣。若欲增強止瀉效果,則可將藥材清炒至深黃色後使用。一般用量為3至9克,並建議裝箱加蓋貯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使君子科的植物「訶子」或是「絨毛訶子」的乾燥果實所提取。

【常用名稱】它又被稱為詞黎勒。

【產地】主要產於中國的雲南省、廣西省以及印度。

【採收時間】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間進行採收。

【炮製方式】首先,將原藥放入麻布袋中,通過撞擊去除表面灰塵,然後過篩清理,接著打碎並去除核部後使用。這種未經加工的訶子有清肺利氣的功效。若要增強其止瀉的效果,則需進行清炒,即把藥材放入鍋中炒至深黃色。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密閉的箱子內保存。

4. 榧子

榧,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乾燥成熟種子,別名水子,產於江蘇、浙江、湖北等地,秋後採收。

使用方式:

  • 生用:揀去雜質,去殼打碎。
  • 炒用:為增強消食作用,將榧子炒至深黃色,用時去殼。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榧子】

來源:本品來自紅豆杉科植物榧的乾燥成熟種子。

常用名稱:水子。

產地:主要產於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在秋季後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生用時需去殼並打碎。若要增強幫助消化的功能,則使用炒榧子,具體做法是將鍋加熱,放入榧子,炒至顏色變為深黃色即可。使用前同樣需去殼。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9克。

貯存方式:應將其裝入箱內,並確保箱子密封。

5. 山茱萸

山茱萸,又名山萸肉、酸棗皮、萸肉、棗皮,是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乾燥成熟的果肉。主要產地在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等地,於每年10~11月採收。

生萸肉的炮製方法是篩去灰塵,揀去果核,保留果肉藥用。若要加強其收斂作用,則需將揀淨核的萸肉與紅醋拌勻,蒸熟後曬乾。

常用劑量為9克。應裝在缸或罐內密封保存,以防灰塵。

白話文:

【山茱萸】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

  • 常用名稱:山茱萸肉、酸棗皮、萸肉、棗皮。

  • 產地:主要在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等地生產。

  • 採收季節:於每年的10至11月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生山茱萸肉,首先將藥材篩去灰塵,然後放在簸箕內,挑選去除果核,只保留果肉部分作藥用。如果要利用其收斂作用,則需將已經剔除果核的山茱萸肉,每一斤藥材加入兩兩紅醋,倒入盆或缸中,與棗皮一同拌和,期間需經常翻動,確保醋液被果肉完全吸收且分佈均勻,之後將拌好的果肉放入蒸籠中蒸至上氣,取出後曬乾。

  •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克。

  • 儲存方式:應裝入缸或罐中,並將蓋子密閉,以防灰塵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