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6)
(6)
1. 三、加熱和用水
藥物在炮製過程中,一般都離不開一定的溫度和水。加熱、用水的程度、數量和時間是否適當,直接關係到炮製的質量,是炮製中的重要問題,也是炮製學的基本內容。
(1)溫度:常用的有氣候溫度和人工溫度兩種。
氣候溫度:即指自然界四時氣候。這種溫度與水製法有密切的關係。如洗法、浸法、漂法和潤法都是借助氣候溫度使藥物比較容易吸入水分,溶去毒性物質及雜質,達到軟化藥物,便於切制,減低毒性,去掉雜質的目的。此外,發酵和發芽也是利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使其產生酶或增強酸的活性。
春秋二季溫度最為適宜,有利於用水炮製藥物。夏季溫度高,冬季溫度低,都存在著不利於水制的方面。製藥必須適應客觀規律,選擇適當的地方存放用水泡制的藥物。如:夏季選擇陰涼的地方,冬季選擇溫暖的地方。這樣,便可充分利用適宜的溫度,配合水製法進行炮製。
人工溫度:即燃燒燃料和通電所產生的熱。燃燒燃料加熱按溫度高低,習慣有微火、文火、武火的分別。武火火焰大,火力強;文火火焰小,火力較弱;微火無焰,力更弱。這是分別溫度的傳統經驗。用溫度計測量,對於溫度的掌握更為準確方便,目前多已採用。這種溫度可以用人工調節,能適應炮製的需要,廣泛應用於火製法和水火共製法中。
如煅法需要武火(可達240℃以上),才能將礦物類藥材煅至紅透鬆脆:清炒法中的炒黃,一般用文火(90℃以下),達到乾燥藥物的目的。
通電加熱可以隨人的意志固定它的度數,比燃燒燃料加熱更為便利,烘箱、電爐等加溫方式已應用於火製法和水火共製法中。
(2)水量:炮製中用水量的多少,必鬚根據具體製法的需要而定。藥物與水的比例,可分數倍水量、相等水量和少量水等幾種。
數倍水量和相等水量為水製法中的淘法、洗法、浸法和漂法及水火共製法中煮法的用水量。淘和洗必須將藥物放在數倍於藥的水中,才能在水中進行翻動和擦洗藥物的操作,使其洗滌充分,達到清潔或軟化藥物的目的。
浸、漂、煮的過程中,缸內或鍋內的水,一般以能淹沒藥物為宜,以利藥物吸入水分或液體輔料,均勻地受熱或溶出毒性物質或雜質,達到柔軟藥物,便於切制,減低毒性,增強藥效的目的。
少量水為水製法中的噴灑和浸潤的用水量。在藥物上面噴灑少量清水,或將藥物放在少量液體輔料中,經常翻動,使水分或液體輔料全部吸收。這樣便可以在保存有效成分和節約輔料的情況下,達到軟化,便於切制的目的。
(3)加熱、用水的時間:由於具體炮製方法的不同,藥物質地、體積的差異,以及四時氣候的變化,對於加熱、用水在時間方面的要求也就不一樣。因此,必鬚根據這些情況,處理好加熱、用水的時間。
白話文:
三、加熱和用水
中藥炮製過程離不開適當的溫度和水。加熱和用水的程度、用量以及時間是否恰當,直接影響炮製品質,是炮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炮製學的基本內容。
(1) 溫度:常用的溫度來源有自然氣候溫度和人工溫度兩種。
自然氣候溫度:指自然界的四季溫度變化。它與用水炮製方法密切相關。例如洗、浸、漂、潤等方法,都利用自然溫度使藥材更容易吸收水分,溶解毒性物質和雜質,達到軟化藥材、方便切制、降低毒性、去除雜質的目的。此外,發酵和發芽也需要利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促進酶的產生或增強酸的活性。春秋兩季溫度最為適宜用水炮製藥材。夏季溫度高,冬季溫度低,都不利於用水炮製。因此,炮製藥材時需根據季節選擇合適的存放地點,例如夏季選擇陰涼處,冬季選擇溫暖處,以便充分利用適宜的溫度進行炮製。
人工溫度:指燃燒燃料或通電產生的熱量。燃燒燃料加熱根據溫度高低,傳統上分為微火、文火、武火。武火火力最強;文火火力較弱;微火火力最弱,幾乎無焰。這是根據經驗劃分的傳統溫度等級,如今多用溫度計精確測量溫度,更方便準確。人工溫度可以根據需要調節,廣泛應用於火製法和水火共製法中。例如,煅法需要武火(可達240℃以上),才能將礦物藥材煅燒至紅透鬆脆;清炒法中的炒黃,一般用文火(90℃以下),使藥材乾燥。通電加熱可以精確控制溫度,比燃燒燃料更方便,烘箱、電爐等已廣泛應用於火製法和水火共製法中。
(2) 水量:炮製中用水量需根據具體方法而定。藥材與水的比例可分為數倍水量、等量水量和少量水等幾種。
數倍水量和等量水量常用於水製法中的淘法、洗法、浸法、漂法以及水火共製法中的煮法。淘洗法需用數倍於藥材的水量,才能充分翻動和擦洗藥材,達到清潔或軟化的目的。浸、漂、煮法則需水量能完全淹沒藥材,以便藥材充分吸收水分或液體輔料,均勻受熱或溶出毒性物質和雜質,達到軟化藥材、方便切制、降低毒性、增強藥效的目的。
少量水則用於水製法中的噴灑和浸潤。在藥材上噴灑少量清水,或將藥材放入少量液體輔料中,經常翻動,使其充分吸收水分或液體輔料,既能保存有效成分,又能節約輔料,達到軟化、方便切制的目的。
(3) 加熱、用水的時間:由於炮製方法不同,藥材質地、體積差異以及季節氣候變化等因素,加熱和用水的時間要求也不同。因此,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加熱和用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