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7)
(7)
1. 三、加熱和用水
根據具體製法的需要進行加熱、用水。如火製法中的鹽水炒比麩炒加熱的時間長。因為鹽水炒要求將輔料炒乾,麩炒只要求將藥物的錶面熏黃。水製法中的漂法比洗法用水的時間長,因為漂法要求漂去內部所含的有毒物質或雜質,洗法只要求洗去錶面所附的灰土。
根據藥物的質地進行加熱、用水。如炒炭時,根及根莖比花葉炒的時間長,因為前者比後者堅實,不易炭化。浸制時,木本植物的根比草本植物的根浸的時間長,這也是因為前者比後者堅實,水分不易滲透到內部。
根據藥物的體積進行加熱、用水。同屬一種礦物,用火煅制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煅的時間長,因為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受熱緩慢。同屬一種植物,用水浸制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浸制的時間長,因為水份滲透到深部,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緩慢。
根據四時氣候變化進行用水。夏季溫度高,藥物體積漲大,水易滲透,洗、浸、漂、潤的時間應相應地縮短;冬季氣溫低,藥物體積縮小,水不易滲透,水制的時間必須相應地延長。
總而言之,加熱、用水的程度、數量和時間,必須與炮製的需要、藥物的質地、體積、氣候的變化相適應,以保證炮製的質量,使藥物充分發揮效用。
白話文:
三、加熱和用水
中藥的加熱和用水,需根據不同炮製方法、藥材特性和季節變化而調整。例如,鹽水炒比麩炒需更長時間加熱,因為鹽水炒要炒乾輔料,而麩炒只需將藥材表面熏黃即可。漂洗藥材時,漂法比洗法需更長時間用水,因為漂法要去除藥材內部的毒性物質或雜質,洗法只需洗去表面灰塵。
藥材加熱和用水的時間也取決於藥材本身的質地。例如,炒炭時,根和根莖比花和葉需要更長時間,因為根和根莖較堅硬,不易炭化。浸泡時,木本植物的根比草本植物的根需要更長時間,因為木本植物根部堅硬,水分不易滲透。
藥材的體積大小也會影響加熱和用水的時間。例如,相同礦物藥材火煅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需更長時間,因為體積大的受熱慢。同樣,相同植物藥材水浸時,體積大的比體積小的需更長時間,因為水分滲透到體積大的藥材內部較慢。
此外,還需根據季節變化調整用水時間。夏季氣溫高,藥材體積膨脹,水分易滲透,洗、浸、漂、潤的時間應縮短;冬季氣溫低,藥材體積收縮,水分不易滲透,水制時間應延長。
總之,藥材的加熱和用水,需根據炮製方法、藥材質地、體積和季節變化靈活調整,才能保證炮製質量,充分發揮藥效。
2. 二、炮製對藥物成分的影響
藥物的炮製方法是根據藥物的性質和治療的需要而定的。藥物的性質決定了藥物的理化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和加入不同的輔料,對藥物的理化性質和治療作用有著不同的影響。中藥經過炮製以後,由於溫度、時間、溶劑以及不同輔料的處理,使其所含的成分產生不同的變化。
如有些成分被溶出,有些成分被分解或轉變成新的成分,有些成分也有增加或減少的現象,所有這一切,對於中藥的藥性和療效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研究中藥炮製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對於探討中藥炮製的原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目前,對大多數中藥炮製的研究還不夠系統,積累的資料還不多。
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開展。因此,只能就已知的一般的化學成分結合現有的實際作一討論。
中藥材的化學成分是很複雜的,就某種具體的中藥材來說,其中所含的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可能是起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也可能是無效甚至是有害的成分。
儘管目前對於大多數中藥材的有效成分還不十分清楚,然而人們從實踐中認識到在中藥材中可能起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在下列幾類成分中:生物鹼類、甙類、揮髮油、樹脂、有機酸、油脂、無機鹽等。經炮製以後,它們的變化是多種多樣的,現分類如下:
(1)生物鹼:是一類複雜的含氮的有機化合物,味苦,具鹼性,對人體一般都產生強烈的或特殊的生理作用,是藥材中十分重要的成分。可見於一百幾十個科中,以豆科、防己科、毛茛科、夾竹桃科、茄科、石蒜科植物含量較高。當一種中草藥含有生物鹼時,很少只含一種,往往含有幾種甚至至幾十種之多,由於生長地區不同、採集季節不同,它們的生物鹼含量也往往有很大差別。
大多數生物鹼為無色晶體,又有少數是油狀液體。液體的生物鹼能在常壓或減壓條件下被蒸餾。游離的生物鹼大多能溶於有機溶劑。由於生物鹼多呈鹼性,所以能與酸生成鹽。生物鹼的鹽類大多能溶於水,不溶於苯、氯仿、乙醚等非極性溶劑中,例如延胡索經醋制後,使游離的生物鹼與醋酸作用生成醋酸鹽,從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各種生物鹼具有不同的耐熱性,隨著溫度的高低可以產生不同的變化。
如馬錢子經沙炒、油煎等方法炮製以後,使其中所含的番木鱉鹼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壞。這就達到了馬錢子去毒的要求。檳榔中的檳榔鹼能溶於水,是檳榔驅蟲的有效成分。有的藥廠為了切制飲片的方便,在水中長時間浸泡,這種方法顯然是不恰當的,為了避免有效成分的大量損失,應儘量縮短在水中的浸泡時間。
對於有效成分容易在水中溶解的藥物,應儘量採取少泡多潤的方法,以達到提高藥物療效的目的。
白話文:
二、炮製對藥物成分的影響
中藥的炮製方法根據藥材特性和治療需求而定。藥材本身的特性決定其理化作用,不同的炮製方法和輔料會影響藥材的理化性質及療效。中藥炮製過程中的溫度、時間、溶劑和輔料,都會使藥材成分發生變化,有些成分溶出、分解或轉化為新成分,有些成分則增減。這些變化都與藥效密切相關。因此,研究中藥炮製前後化學成分的變化,對探討炮製原理至關重要。目前,對大多數中藥炮製的研究仍不夠系統,資料積累不足,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以下討論僅基於已知的一般化學成分和現有實際情況。
中藥材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某種藥材中具有生理作用的成分,可能是有效成分,也可能是無效甚至有害成分。雖然目前對大多數中藥材的有效成分認識尚不完全,但實踐表明,中藥材中可能產生生理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生物鹼、甙類、揮髮油、樹脂、有機酸、油脂、無機鹽等。炮製後,這些成分會發生多種變化,現分類說明:
(1)生物鹼:這是一類複雜的含氮有機化合物,味苦,具鹼性,對人體通常有強烈或特殊的生理作用,是藥材中非常重要的成分。許多科屬植物都含有生物鹼,豆科、防己科、毛茛科、夾竹桃科、茄科、石蒜科植物含量較高。一種中草藥很少只含一種生物鹼,往往含有多種甚至幾十種,且其含量會因產地和採收季節而異。
大多數生物鹼為無色晶體,少數為油狀液體。液體生物鹼可在常壓或減壓下蒸餾。游離生物鹼大多溶於有機溶劑。由於生物鹼多呈鹼性,能與酸生成鹽,而鹽類大多溶於水,不溶於苯、氯仿、乙醚等非極性溶劑。例如,延胡索經醋制後,游離生物鹼與醋酸作用生成醋酸鹽,從而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各種生物鹼耐熱性不同,溫度變化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變化。
例如,馬錢子經沙炒、油煎等炮製後,番木鱉鹼會不同程度地被破壞,達到去毒的目的。檳榔中的檳榔鹼溶於水,是其驅蟲的有效成分。有些藥廠為方便切制飲片,會長時間水浸泡,這是不恰當的,應儘量縮短浸泡時間以避免有效成分大量損失。對於易溶於水的有效成分,應儘量採用少泡多潤的方法,以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