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7)
(47)
1. 天麻
天麻是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別名明天麻、赤箭,主要產於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湖北等地,於冬春季採挖。
炮製方法多樣,包括:
- 米湯煮製法: 將洗淨的天麻以米湯浸泡,後與生薑、米湯同煮至半乾,加入明礬粉拌勻,曬或烘乾切片。
- 薑汁製法: 用薑汁浸泡天麻,蒸後攤至七八成乾,再潤透陰乾切片。
- 煨法
用量一般為3至9克,需裝入瓷壇內加蓋,防潮保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蘭科植物,即天麻,的乾燥塊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明天麻或赤箭。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湖北等省份。
【採收時節】在冬春兩季進行採挖。
【製作方法】首先清洗掉表面的灰塵,然後在盆中用米湯浸泡一天,再用水清洗乾淨,放入鍋中,每斤藥材需配六片生薑,再加上米湯一起烹煮,煮至半乾後,再加入三克的明礬粉,均勻拌和,直到藥材完全乾燥,取出曬至半乾,再放入缸內,覆蓋濕布,每天翻動使其均勻吸收濕氣,最後刨成1釐米厚度的片狀,於陰涼處晾乾。在嚴寒的冬季,可選擇烘烤的方法,將天麻置於微火中烘軟後切片。
另一種製作方法是使用薑汁,每斤藥材需搭配15克的薑汁,浸泡1至2天後,放入蒸籠中蒸約一小時,取出晾至七八成乾,再放入缸中使其充分吸收濕氣,最後切成1釐米厚度的片狀,在陰涼處晾乾。
還有一種製作方式是使用煨法。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陶瓷罐中密封保存,以防潮濕。
2. 川芎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乾燥根莖,又名芎窮、茶芎、撫芎,產地主要在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於小滿後採挖。
炮製方法:先去除雜質,清水漂洗泥沙後,依大小分開浸泡,冬春季熱水浸泡2小時,夏秋季溫水浸泡1小時,濾乾水分後用濕布潤透,再切片或刨片曬乾。若要降低辛性,可清炒至枯焦。
用量:一般為3~9克。
保存:應裝箱加蓋防潮,並在4~8月易生蟲季節,放入硫磺箱保存。
白話文:
【川芎】
-
「來源」此藥材來自傘形科一種植物,名為川芎,所採用的是它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它還有其他幾個稱呼,包括芎窮、茶芎和撫芎。
-
「產地」主要在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方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是在小滿過後開始採挖。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掉雜質,然後將原料放入盆中,用清水洗淨泥沙,再根據大小分類浸泡。冬季和春季時,需用熱水浸泡約2小時;夏季和秋季則用溫水浸泡約1小時。浸泡完畢後,將藥材撈出放入筐內,瀝乾水分,放入缸內,上面蓋上濕布,待其吸收濕氣後取出,切成1釐厚的片狀,再進行曬乾。如果要減弱其辛辣性,可以選擇清炒的方式,將藥片放入熱鍋中拌炒至微焦即可。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9克。
-
「貯存」應放置於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4月至8月是此藥易生蟲的季節,因此應儲存在有硫磺的箱子中,以防止生蟲。
3. 伊貝母
新疆貝母/伊犁貝母,又名伊貝,其乾燥鱗莖可入藥。產於新疆,於秋冬季採挖。炮製時,揀去雜質洗淨曬乾後打碎使用,用量約為6~12克。 宜裝箱或缸內,加蓋保存。
白話文:
【來源】這藥材是來自百合科的兩種植物:新疆貝母或是伊犁貝母,所採集並乾燥處理過的鱗莖。
【常用名】人們常稱之為伊貝。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新疆地區。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後曬乾,使用時需先打碎。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6至12克。
【貯存】應儲存在箱子或缸內,並且要蓋好蓋子。
4. 百合
百合為百合科植物百合或細葉百合的乾燥肉質鱗片,又稱野百合,主要產於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洗淨蒸熟後曬乾;乾品洗淨曬乾。若要潤肺止咳,則以蜜炙:每斤藥材用蜂蜜三兩,煮開後拌炒至金黃色,取出攤涼至不黏手。
建議用量為6~12克。
保存方式:裝箱或缸內加蓋,避免沾染灰塵。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百合科的百合或細葉百合植物中,摘取其乾燥的肉質鱗片製作而成。
【常用名】野百合。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方。
【採收季節】在夏季進行採摘挖掘。
【炮製方法】新鮮的藥材需先用水清洗乾淨,然後放入木製容器中蒸熟,取出後曬乾。對於乾燥的藥材,同樣要清洗乾淨並曬乾。如果要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可以使用蜂蜜炙烤的方法:每斤藥材需用三兩的蜂蜜,先將蜂蜜倒入鍋中煮沸,再加入藥材拌炒,直到藥材變成金黃色,取出待涼,最好的狀態是藥材散開且不會黏手。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6至12克。
【貯存】最好儲存在封閉的箱子或罐子中,以防灰塵進入。
5. 薤白
小根蒜(又名小薤白)是百合科植物乾燥的鱗莖,全國各地都有出產,於春末夏初採挖。
處理方式為將新鮮的小根蒜洗淨後,迅速放入開水中汆燙,再蒸熟後曬乾。若要加強其行氣散寒的功效,可將其用酒炒至黃色,每斤藥材約使用一兩酒。
一般用量為3~6克,貯存時需裝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薤白】
-
「來源」此藥材來自一種稱為小根蒜的百合科植物,我們使用的是它的乾燥鱗莖。
-
「常用名」我們常稱之為小薤白。
-
「產地」這種植物在全國各地都有栽種。
-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季結束到夏季開始時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將新鮮的小薤白清洗乾淨,然後放入沸水中快速焯過,隨後放入蒸籠中蒸煮至熱氣騰騰,取出後曬乾。如果想要增強其行氣散寒的效果,可以使用酒炒的方式,每一斤藥材配一兩的酒,將酒與藥材拌勻後靜置一段時間,再以小火炒至黃色即可。
-
「用量」一般每次使用的量為3至6克。
-
「貯存」應將其放置於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