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5)

回本書目錄

(45)

1. 猴骨

獼猴或其他猴類的四肢骨,又稱申骨,主要產於四川東西部、雲南及貴州山區。

炮製方法:將猴骨鋸成小段後打碎,與砂同炒至老黃色,篩去砂後用醋淬(每斤藥材用醋四兩),取出曬乾後打碎備用。

用量:3~9克。

保存方式:裝入鐵盒中,蓋緊保存。

白話文:

【猴骨】

來源:這個產品來自猴科動物,像是獼猴,或是其他種類的猴子的四肢骨頭。

常用名稱:申骨。

產地:主要在四川的東西兩部、雲南以及貴州的山區等地生產。

炮製方法:先將猴骨鋸成大約一寸長的小段,再敲打成更小的骨塊。然後將鍋子燒熱,把砂和猴骨一起放入鍋中炒,一邊炒一邊要不斷地翻動,直到猴骨呈現出深黃色為止。接著將骨頭從鍋中取出,篩去砂石後,再重新放回鍋裡,加入醋進行淬煉。每斤的猴骨需搭配四兩的醋,淬煉完畢後取出曬乾,使用前再敲碎。

使用量:通常每次使用3到9克。

儲存方式:應將其裝入鐵盒中,並緊密蓋上蓋子保存。

2. 膃肭臍

海狗腎/黃狗腎,來源是海狗科動物海狗或海豹科動物海豹的雄性外生殖器,產地在南洋群島。 使用前,需用砂炒泡後去砂碾末,用量為3~9克。保存時用紙包好,放入石灰箱內以防蟲。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來自於海狗科的海狗,或是海豹科的海豹,具體來說,是這些動物的雄性外生殖器官。

【常用名】在日常使用中,它通常被稱作海狗腎或者是黃狗腎。

【產地】這種藥材主要產自南洋羣島。

【炮製方法】在實際使用前,需先將其與砂一起炒熱,然後浸泡,最後去除砂石,研磨成粉末狀。

【用量】每次使用的劑量應控制在3至9克之間。

【貯存】為了保持其新鮮度和防止蟲害,應將其用紙包裹好,然後放入石灰箱內保存。

3. 小茴香

小茴香,又名谷茴、西谷茴,是傘形科植物茴香的乾燥成熟果實。主要產於內蒙、山西、四川等地,於每年9~10月採收。

使用前需揀除雜質並篩去灰塵。若要加強其引藥入胃及治療小腸疝氣的功效,可使用鹽水炒製:將鐵鍋燒熱,投入小茴香,邊炒邊灑鹽水(每斤藥材用鹽10克溶於50毫升水中),炒至水分蒸乾即可。

一般用量為6~9克。儲存時應裝入鐵箱並加蓋,以防潮並保持其香氣。

白話文:

【小茴香】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傘形科植物茴香的乾燥成熟果實。

  • 常用名稱:谷茴、西谷茴。

  • 產地:主要產自內蒙古、山西、四川等地方。

  • 採收時間: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間進行採收。

  • 炮製方式:首先,需清除所有雜質並篩去灰塵。如果目的是讓藥物更易進入胃部,增強治療小腸疝氣的效果,可使用鹽水炒製(每斤藥材,用鹽10克,溶解於1兩水中)。具體操作是先加熱鐵鍋,然後加入小茴香,持續用鏟子翻動,同時慢慢灑入鹽水,直至水分完全蒸發。

  • 用法用量:一般每次使用6至9克。

  • 儲存方法:應放入鐵箱中密封,以防潮濕,保持藥材的香味。

4. 白扁豆

扁豆是豆科植物扁豆的乾燥成熟種子,又稱蛾扁豆。主要產地在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陝西、湖南、湖北等地,通常在9-10月採收。

使用前常會將扁豆炒過,炒至呈現黃色,這樣可以增強健胃扶脾的功效。有時也會使用砂炒的方式。一般用量為9-15克。保存上需注意防蟲防鼠,建議裝在加蓋的鐵箱中。

白話文:

【來源】這項產品來自豆科植物中的扁豆,使用的部分是其完全成熟的乾燥種子。

【常用名】扁豆,也被稱作蛾扁豆。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浙江、安徽、河南、山西、陝西、湖南、湖北等省份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將扁豆炒製,先將鍋加熱,然後放入扁豆炒至顏色變黃即可,這樣炒製後的扁豆有健胃和扶脾的功效。也可以使用砂炒的方式製作。

【用量】一般使用的份量為9到15克。

【貯存】應儲存在鐵箱中並蓋好蓋子,以防蟲害和鼠害。

5. 巴豆

巴豆是來自大戟科植物巴豆的乾燥果實,又名八鬥、巴鬥,主要產於四川。採收期在每年的9月至10月。

使用時,需擊破巴豆的外殼和內殼,僅留取巴豆仁。為了降低其刺激性和毒性,會將巴豆仁用粗草紙包裹,經多次緊壓榨油,每次更換紙張(用過的紙需燒毀),直到榨盡油脂,再研磨成細粉,即為巴豆霜。

巴豆的常用劑量為0.1至0.3克。

巴豆仁應儲存在加蓋的木箱中,由專人保管。巴豆霜則需妥善包裝壓緊,懸掛在僻靜通風處,每兩個月更換一次包裝紙,或存放在瓷缸中。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大戟科一種叫做巴豆的植物的乾燥果實提煉而來。

【常用名稱】巴豆也被稱作八鬥、巴鬥。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四川省。

【採收時間】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進行採收。

【製作方式】首先,打破巴豆的外殼,再敲碎內殼,保留內部的種子使用。若要製成巴豆霜,則需將去掉殼的果肉用粗草紙包裹,然後用力壓榨,這個過程需要重複多次,每次都要更換新紙(用過的紙要燒毀),直到所有的油脂都被榨出。最後,將剩下的材料磨細過篩,去除油脂可以減低其刺激性和毒性。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0.1至0.3克。

【儲存方式】巴豆種子應放在木箱中,上鎖並由專人管理。巴豆霜則需妥善包裝並壓緊,掛在偏僻且通風良好的地方,每隔兩個月更換一次包裝紙,或者存放在陶瓷罐內。

6. 馬錢子

馬錢子,又名番木別、番木鱉,為馬錢科植物雲南馬錢或馬錢子的乾燥成熟種子,主要產於印度、越南、泰國、錫蘭等地。

採收於每年9至10月。

炮製方法包括:

  • 炒馬錢子:與砂同炒至焦黃發泡,篩去砂,刮去細毛,清水漂洗曬乾。
  • 童便浸泡法:以童便浸泡七周,清水漂洗去毛,曬乾,再以麻油榨取。

常用劑量為0.1至0.3克,多入丸、散使用,且需炮製後方可。

應儲藏於加蓋的木箱內,由專人保管。

白話文:

【來源】這藥材是從馬錢科的植物,主要為雲南馬錢或馬錢子的成熟乾燥種子而來。

【常用名】又被稱作番木別,或者番木鱉。

【產地】主要產自印度、越南、泰國、錫蘭等地。

【採收季節】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將馬錢子放入鍋中,與砂一同炒制,直至其表面呈焦黃色並開始膨脹,然後取出過篩去掉砂粒。使用小刀刮除細毛後,再用清水清洗乾淨,晾曬乾燥以備後用。另一種方法則是將其浸泡於童子尿中七週,再用清水沖洗去除細毛,曬乾後,再用麻油炸制。

【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0.1至0.3克,炮製後可加入藥丸或散劑中服用。

【貯存】應存放在木箱中,並上鎖,由專人負責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