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2)

回本書目錄

(42)

1. 烏藥

烏藥為樟科植物的乾燥塊根,又名天台烏或台烏藥,主要產於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四季皆可採挖。

炮製方法是將原藥洗淨,浸泡於清水數天後撈出瀝乾,切成薄片曬乾。若要加強其入腎功效,以治療小腸疝氣,可將藥片以鹽水潤濕後炒至黃色,亦可使用麥麩炒製。

建議用量為9至12克,貯存時應裝入筐內加蓋,以防灰塵。

白話文:

【烏藥】

來源:本品來自樟科植物烏藥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稱:天台烏、臺烏藥。

產地:主要在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全年均可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將藥材清洗乾淨,然後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5到7天,之後取出瀝乾水分,切成約2毫米厚的橫片,最後曬乾。如果要使其更易入腎,用於治療小腸疝氣,每斤藥片可用10克鹽和一兩水混合後撒在藥內,讓其吸收片刻,然後將鍋燒熱,把藥片放入鍋中炒至黃色即可。另外,也可以選擇用麥麩炒的方法。

用量:一般使用9到12克。

貯存:裝入筐內並蓋上蓋子,防止灰塵進入。

2. 三棱

黑三棱的來源有數種植物的乾燥塊莖,包含黑三棱科的黑三棱、小黑三棱、細葉黑三棱,以及莎草科的荊三棱。

常見別名為山棱、三林,產地主要在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等地,秋季採挖。

炮製方式:洗淨原藥,浸水潤透後切片晾乾。若要加強其入肝作用,可用醋炒;若要加強活血行血效果,則用酒炒。

用量一般為6~12克,儲存時需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來自黑三棱科的黑三棱、小黑三棱、細葉黑三棱,或是莎草科的荊三棱的乾燥塊莖。

【常用名】又稱為山棱、三林。

【產地】主要在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等地生產。

【採收季節】一般在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將藥材清洗乾淨,然後浸泡在清水中約1-2天,取出後瀝乾水分,再放入缸中覆蓋濕布,讓其濕潤1-2天,接著切成2釐米厚的橫片,晾乾即可。如果要強化其對肝臟的作用,則需使用醋炒,每500克藥片需用40克醋拌勻,放入鍋中炒至呈黃色。如果是要促進血液循環,則需用酒炒,炒法與醋炒相同。

【用量】通常的用量為6至12克。

【貯存】應儲存在箱內,並蓋上蓋子,防止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