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
(4)
1. 第二章 炮製的意義和目的
中藥炮製的意義:
- 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環節,大部分中藥材在服用前需要經過炮製。
- 由於藥材本身可能帶有泥土雜質、非藥用部分、氣味、毒性或副作用,因此需要炮製來解決這些問題。
中藥炮製的目的:
炮製是為了透過加工處理,使藥材更安全、有效,並擴大其應用範圍。具體目的包含:
- 清潔純淨: 除去藥材中的泥土、灰塵、雜質,以及非藥用部分。
- 便於製劑: 使藥材更容易粉碎、溶出有效成分,方便調劑和儲藏。 例如:質地堅硬的礦物類和介殼類藥材燒煅後更容易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
- 矯臭矯味: 改善藥材的氣味和味道,使病人更容易服用。
- 降低或清除毒性: 降低或消除藥材的毒性,使其更安全。 例如:大戟醋煮、斑螯米炒可以降低毒性。
- 消除副作用: 減少或消除藥材的副作用。 例如:常山酒炒可以消除涌吐作用。
- 緩和刺激性: 減輕藥材對身體的刺激。 例如:炒乳香、炒枳殼可以緩和對胃的刺激作用。
- 改變藥性: 通過炮製改變藥材的性質。 例如:地黃生用性寒涼血,製成熟地黃則性溫補血。
- 增強或發揮藥效: 提升藥材的療效。 例如:玄胡醋煮可發揮止痛功效,百部蜜炙可增強潤肺止咳作用。
- 引藥歸經: 透過特定的炮製方法,使藥物作用於特定的經絡臟腑。 例如:大黃酒炒後可在頭部產生清降火邪的作用;杜仲鹽水炒後能在腎經更好地發揮藥效。
總之,中藥炮製不僅僅是簡單的清潔或加工,而是一門精細的技術,旨在提高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使其更好地為醫療服務。
白話文:
[第二章 炮製的意義與目的]
藥物炮製是中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藥物在用於治療疾病前,需先經過炮製程序。由於中藥材多源自植物,像是根莖部分常沾附泥土;地面上的枝條、葉片、花朵、果實,則可能夾帶灰塵或雜質。
有些藥材還保留了非藥用的部分;整株或整枝的植物類藥材,以及質地堅韌的礦物類藥材,對製劑過程造成不便;動物類藥材若帶有腥臭氣味,則會影響服用;有毒性的藥材可能傷害身體;具副作用或刺激性的藥材,服用後可能影響腸胃健康;部分藥材未經處理則無法發揮特定療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採用各種方法對藥材進行加工處理,解決上述難題。
這顯示炮製過程具有其意義與作用。炮製的目標是透過加工程序,去蕪存菁,以提升療效,擴大使用範圍,滿足醫療需求。因此,炮製是具目的性的。總結其主要功能如下:
(1)去除泥土、灰塵、雜質及非藥用部分,確保藥材純淨: 如:去除植物根莖上的泥沙;部分草藥去除根部;種子剝除外殼等。
(2)方便藥材粉碎,加速有效成分釋放,有利於製劑: 完整藥材經過切割後,有效成分更易溶出,同時也有助於調配、特殊炮製及儲存。礦物類和甲殼類藥材經燒煅處理,能更容易粉碎並煎煮出有效成分。
(3)改善氣味與口感,增加服用順從性: 具有特殊異味的動物類藥材,往往讓患者反感。為了提高患者接受度,矯正氣味與口感是必要的。例如,炮製中的酒潤、麩炒、醋炒等方法,通常能改善氣味與口感。
(4)降低或消除毒性: 例如,大戟經醋煮、斑蝥米炒,能大幅降低毒性;吳茱萸用水浸泡甘草,蒼耳子炒至微黃,皆可消除毒性。
(5)消除副作用: 如常山酒炒可減少催吐作用;首烏煮製可消除通便效果。
(6)緩解刺激性: 如炒乳香、炒枳殼能減輕對胃的刺激。
(7)改變藥物屬性: 如生地黃性寒涼血,熟地黃性溫補血;蒲黃生用活血化瘀,炒炭後則能止血。
(8)增強或發掘藥物療效: 如玄胡醋煮可提升止痛效果,百部蜜炙能加強潤肺止咳作用。
(9)導引藥物作用於特定經絡: 中醫學中,疾病的部位常歸屬於特定經絡與臟腑。引導藥物歸經,即是利用輔料炮製,使藥物在特定部位發揮作用。例如,大黃原為下焦藥,經酒炒後可在頭部清熱降火;杜仲為腎經藥,經鹽水炒製後,能更有效地在腎經發揮藥效。
2. 第三章 炮製的作用
- 藥物的炮製會改變其性能。 這體現了外因(炮製)如何透過內因(藥物本身的特性)產生作用。
- 中醫傳統上認為藥物的性味功能與炮製有關。
- 現代科學則從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角度分析炮製的影響。
-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應用中醫藥,需要從這兩個方面(性味功能和化學/藥理)來研究炮製。
白話文:
【第三章 炮製的效果】
每種藥材都有其特定的特性,透過炮製的過程,這些特性會產生各式各樣的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外在因素透過內在因素來產生影響」。根據傳統中醫學觀點,炮製效果與藥材的性質、味道及其功能息息相關;若以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析,則涉及藥材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效應。
為了延續並發揚中醫藥學,使其更有效地指導實際應用,現在我們將從傳統醫學理論及現代科學分析兩大層面,對炮製的作用進行深入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