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36)
(36)
1. 自然銅
『來源』本品為硫化物類礦物黃鐵礦族黃鐵礦的礦石。
『常用名』然銅。
『產地』雲南、湖南、陝西、湖北西部。
『炮製方法』炮製方法與磁石同。
『用量』9~18克。
『貯存』裝瓦罐內加蓋。
白話文:
【自然銅】
-
來源:這藥材源自一種硫化物礦物,屬於黃鐵礦族中的黃鐵礦。
-
常用名:人們常稱之為然銅。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雲南、湖南、陝西及湖北西部地區。
-
炮製方法:其炮製過程和磁石相同。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18克。
-
貯存:應儲存在瓦罐內,並確保罐子有蓋封好。
2. 龍骨
『來源』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前者習稱“龍骨”,後者習稱“五花龍骨”。
『常用名』五花龍骨、土龍骨。
『產地』河南、湖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敲成小塊,裝入瓦罐內,放在武火中,煅至紅透為度。(每斤藥用鹽12克化水2兩)取出放入鍋內,趁熱倒入鹽水,乾後研細備用。飛龍骨與硃砂同。
『用量』9~30克。
『貯存』裝瓦罐內加蓋。
白話文:
【龍骨】
「來源」本品源自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骨骼化石,或是象類的門齒化石。其中,源自骨骼的化石通常被稱為「龍骨」,而源自象類門齒的化石則常被稱為「五花龍骨」。
「常用名」除了龍骨,它還有「五花龍骨」和「土龍骨」的別稱。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河南、湖北、山西、內蒙古等地。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掉所有非必要的雜質,然後將其敲打成較小的塊狀,放入瓦罐內,並置於大火中煅燒,直到整體變為通紅色才停止。(對於每一斤的藥材,會使用約12克的鹽,並溶解在約2兩的水中)煅燒後取出,趁熱將鹽水倒入,待乾燥後再研磨成細粉備用。「飛龍骨」的處理方式與硃砂相同。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30克。
「貯存」應將其裝入瓦罐中,並蓋上蓋子妥善保存。
3. 龍齒
『來源』本品為古代哺乳動物,如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牙齒化石。
『常用名』青龍齒、蒼龍齒、碎龍齒。
『產地』河南、湖北、山西及內蒙古自治區。
『炮製方法』製法和輔料與龍骨相同。
『用量』9~30克。
『貯存』裝瓦罐內,閉蓋。
白話文:
【龍齒】
來源:本品來自於古代哺乳動物,像是象類、三趾馬、犀類、牛類等的牙齒化石。
常用名稱:青龍齒、蒼龍齒、碎龍齒。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河南、湖北、山西以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區發現。
炮製方法:其製作方式和添加的輔料,與龍骨的處理方式一樣。
使用量:一般用於9至30克之間。
貯存方式:應放入瓦罐內保存,確保容器蓋子密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