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18)

回本書目錄

(18)

1. 番瀉葉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尖葉番瀉的乾燥葉。

『常用名』瀉葉。

『產地』印度、南陽等地。

『採收季節』4~5月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篩盡灰塵,折去梗棒。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蓋好。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豆科植物中的狹葉番瀉或是尖葉番瀉的乾燥葉子製作而成。

【常用名】它又被稱為瀉葉。

【產地】主要產自印度、南洋等地區。

【採收季節】通常在每年的4月至5月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需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篩去所有的灰塵,最後再把梗棒折除。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3至9克。

【貯存】應該放置於箱內妥善保存。

2. 淡竹葉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乾燥莖葉。

『產地』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6月間採收。

『炮製方法』取原藥切去根,揀去雜質,拍去灰塵,切3分長橫片,曬乾。

『用量』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來源】這個產品是來自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乾燥莖和葉。

【產地】主要在湖南、湖北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6月份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從原藥材上切除根部,然後挑選去除掉雜質,輕拍去掉附著的灰塵,再切成大約3分長的橫片,最後曬乾處理。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克。

【貯存】應放在箱子內保存,並蓋好箱蓋。

3. 淫羊藿

『來源』本品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箭形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朝鮮淫羊藿的乾燥地上部分。

『常用名』仙靈脾、三枝九葉草。

『產地』陝西、吉林、貴州、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5~6月採取。

『炮製方法』揀去雜草及莖梗,切成3分寬絲狀片,切後篩去灰塵。

『用量』9克。

『貯藏』裝箱加蓋。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小檗科的植物,包括淫羊藿、箭形淫羊藿、柔毛淫羊藿或朝鮮淫羊藿的地上乾燥部分取得。

【常用名稱】這種藥材也被稱為仙靈脾、三枝九葉草。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陝西、吉林、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地區生產。

【採收時間】通常在每年的5月至6月期間進行採收。

【加工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草和莖梗,然後將其切成寬約3分的絲狀片,切好後需篩去附著的灰塵。

【使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9克。

【儲存方式】應將其裝入箱子並蓋上蓋子進行保存。

4. 尋骨風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綿毛馬兜鈴的乾燥全草。

『常用名』秦谷風、巡谷風、谷風。

『產地』各地都產。

『採收季節』5~6月採收。

『炮製方法』去雜草,用搶洗法,洗去灰土,撈入篩內濾乾水份,稍片刻,取出切片3分長,曬乾。

『用量』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藥材名稱】尋骨風

【藥材來源】此藥材源自一種屬於馬兜鈴科的植物,綿毛馬兜鈴,所取得的乾燥全草。

【其他常用名稱】秦谷風、巡谷風、谷風。

【產地分佈】在各地均有生產。

【採收時節】於每年的5月至6月期間進行採收。

【加工製作】首先清除雜質,再以快速清洗法去除表面的灰塵和泥土,然後將其放入篩子中瀝乾水分。稍微晾一會後,切成約3分長的薄片,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劑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克。

【保存方式】將藥材放入箱子內並蓋好蓋子,以保持其品質。

5. 石楠葉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石楠的乾燥葉。

『產地』江蘇、浙江等地。

『採收季節』3月採收。

『炮製方法』取原藥去雜草,切5分長篩去灰塵,曬乾。

『用量』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石楠葉】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薔薇科植物「石楠」的乾燥葉片。

  • 產地:主要在江蘇、浙江等地方產出。

  • 採收季節:每年的三月份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先從原藥材中去除雜質和雜草,然後切成五分長的段,再篩去灰塵,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克。

  • 貯存:應保存於密閉的箱子中,並蓋好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