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38)

回本書目錄

(38)

1. 草烏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烏啄、制草烏、生草烏。

『產地』陝西、四川、湖北。

『採收季節』春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製法,同川烏。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北烏頭藥材說明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烏啄、制草烏、生草烏。

產地:陝西、四川、湖北。

採收季節:春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製法與川烏相同。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2. 乾薑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均薑、白薑。

『產地』與生薑同。

『炮製方法』將原藥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半小時,夏秋季用溫水略浸片刻,撈入筐內,濾乾水分,投入缸內潤透,取出切直片半分厚,曬乾。若取其止血化瘀,則炒炭,先將乾薑切成丁塊,投入鍋內,炒至外皮灰黑內深黃色體泡為度。亦可用沙炒炮薑。

『用量』1~6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生薑是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也稱為均薑或白薑。產地與生薑相同。炮製時,先將生薑洗淨,春冬季用熱水浸泡半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泡片刻,瀝乾水分後,潤透並切成半寸厚的直片,曬乾。若要止血化瘀,則將乾薑切成丁塊,炒至外皮灰黑、內部呈深黃色且體泡為止。也可以用沙子炒製生薑。每次使用量為1-6克,儲存時應裝入木箱並蓋好,防止受潮。

3. 薑黃

『來源』本品為薑黃科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

『產地』四川、福建等地。

『採收季節』冬春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2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撈入筐內,濾乾水份,放入缸內悶潤,每天翻動,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橫片,晾乾。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薑黃是薑黃科植物薑黃的乾燥根莖,主要產於四川、福建等地。冬季和春季採挖,將雜質去除後洗淨,春冬季用熱水浸泡兩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泡一小時,濾乾水分,放入缸內悶潤,每天翻動,潤透後切成半厘米厚的橫片,晾乾即可。每次使用6到9克,存放時需裝箱加蓋,防潮。

4. 莪朮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莪朮廣西莪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蓬莪朮、文朮。

『產地』廣東、廣西、臺灣、福建等地。

『採收季節』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先將原藥材洗凈,投入缸內,加入米湯浸泡1~3天,取出洗凈,放鍋內加入新鮮米湯,高出藥面5分,每斤加明礬粉3克放鍋內同煮,經常翻動,至乾為度。取出曬至半乾,投入缸內,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

若取其軟堅破血、止痛,則用醋煮法,將藥洗凈灰沙,放鍋內,每斤原藥用醋1兩,加清水淹沒藥物1寸深,煮時經常翻動,水乾取出,攤簸箕內晾乾表皮水分,投入缸內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也可用醋炒法,每斤藥片用醋3兩,撒藥內拌勻,潤片刻,放鍋內炒至焦黃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莪朮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莪朮廣西莪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蓬莪朮、文朮。

產地:廣東、廣西、臺灣、福建等地。

採收季節: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

  1. 米湯浸泡法: 先將原藥材洗淨,放入缸中,加入米湯浸泡1~3天,取出洗淨,放入鍋中,加入新鮮米湯,高出藥面約五分,每斤加入明礬粉3克,一同煮沸,經常翻動,直至乾燥。取出曬至半乾,放入缸中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

  2. 醋煮法: 若取其軟堅破血、止痛功效,則用醋煮法。將藥材洗淨灰沙,放入鍋中,每斤藥材用醋1兩,加清水淹沒藥物約一寸深,煮時經常翻動,水乾取出,攤放在簸箕內晾乾表皮水分,放入缸中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

  3. 醋炒法: 也可用醋炒法。每斤藥片用醋3兩,撒入藥片中拌勻,潤片刻,放入鍋中炒至焦黃色。

5. 玉竹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尾參。

『產地』湖北、湖南、江西、山東等省。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洗凈泥沙,曬至半乾,揉去根須。乾品四季用冷水搶洗,立即撈入篩內,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曬乾或烘乾。若取其溫補,則放蒸籠內蒸6小時取出,曬至八成乾,再用上法蒸一次,以黃黑色為度。若取其滋補,則用蜜炙,每個藥用蜜3兩,倒入鍋內煉開,再投藥片,炙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9~18克。

『貯存』裝入缸內或箱子,加蓋防潮。

白話文:

玉竹是百合科植物,以乾燥根莖入藥,別名尾參,產於湖北、湖南、江西、山東等地。秋季採挖,洗淨後曬乾,揉去根須。炮製時可用冷水洗淨切片曬乾,或蒸制後再曬乾,或用蜜炙。每次使用9~18克,存放時應裝入缸或箱內,加蓋防潮。

6. 何首烏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產地』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採收季節』春夏秋三季採挖。

『炮製方法』洗凈泥沙,春冬用熱水浸8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6小時,撈入筐內,濾乾水分投入缸內加蓋濕布,每天翻動,使全部潤透後,取出切成2分厚橫片。若取其滋陰補血,則用黑豆煮,每斤藥片用黑豆2兩,投入鍋內(忌用鐵器),加水與藥同煮,常翻動,使其均勻,煮至黑豆熟爛,再加熟地汁,每斤藥用15克,用文火悶乾,取出曬乾備用。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或箱子,加蓋防潮。

白話文:

何首烏是蓼科植物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稱有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產地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採收季節為春夏秋三季。

炮製方法:先將何首烏洗淨泥沙,春冬季節用熱水浸泡八小時,夏秋季節用溫水浸泡六小時。然後將何首烏放入筐中濾乾水分,再放入缸中蓋上濕布,每天翻動,使之完全潤透後切成兩分厚的橫片。如果需要滋陰補血,則可以用黑豆煮,每斤藥片用兩黑豆,放入鍋中(忌用鐵器),加水與藥一起煮,不斷翻動,使其均勻受熱,煮至黑豆熟爛,再加入熟地汁,每斤藥用十五克,用文火悶乾,最後取出曬乾即可。

用量為十五至三十克。

貯存方法:將何首烏裝入缸中或箱子裡,加蓋防潮。

7. 地黃(附熟地、生地)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乾燥塊根。

『常用名』鮮生地、乾地黃、生地、毛元、熟地等。

『產地』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分至霜降前採挖。

『炮製方法』冬春季用溫水浸半小時,夏秋季用冷水浸20分鐘,揉洗去泥沙,撈放筐內,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乾或烘乾。若取其滋陰補腎,則用蒸法,將生地按上法洗凈,放蒸籠或砂鍋內,用文武火蒸12小時,經常翻動,每斤藥用酒2兩,砂仁末3克,慢慢酒入藥內,蒸透取出,曬至七成乾,並將鍋內餘汁濃縮成膏狀,拌入藥內,裝入缽中,復蒸一次,取出曬至七成乾,切成1分厚橫片曬乾。

白話文:

地黃是玄參科植物的塊根,可以是新鮮或乾燥的。常用名稱有鮮生地、乾地黃、生地、毛元、熟地等。產地包括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秋分至霜降前採挖。炮製方法是冬春季用溫水浸泡半小時,夏秋季用冷水浸泡20分鐘,清洗乾淨後切片曬乾或烘乾。如果需要滋陰補腎,則用蒸的方法,將生地清洗乾淨後,放入蒸籠或砂鍋中,用文火蒸12小時,並加入酒和砂仁末,蒸熟後曬至七成乾,再將鍋內餘汁濃縮成膏狀,拌入藥內,裝入缽中,再次蒸制,取出後曬至七成乾,切片曬乾。

制熟地,最好選擇伏天,趁伏日曬乾的成品油潤而不粘手,亦不透紙,其他季節加工則不能收汗,因而粘手透紙。若取其止血,則炒炭用,將藥片投入銅鍋或砂鍋內,炒至鼓泡變烏黑色為度。生地炭炒法同上。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內或箱子加蓋,防潮、防蟲蛀。

白話文:

制熟地方法

製作熟地最好的時機是在伏天,也就是三伏天期間,利用伏日陽光曬乾。品質好的熟地油潤而不黏手,而且不會透紙。其他季節製作的熟地則不易收汗,因此會黏手且透紙。

若要使用熟地止血,則需將其炒炭。方法是將藥片放入銅鍋或砂鍋中,不斷翻炒至鼓泡並變成烏黑色即可。生地炭的炒法相同。

用量

每次使用15~30克。

貯存

將熟地裝入缸或箱子中,並加蓋,以防潮防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