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3)
(43)
1. 白芷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乾燥根。
『常用名』川白芷、香白芷、會白芷。
『產地』四川、河南、湖北、浙江等地。
『採收季節』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3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撈起濾乾水份,投入缸內,悶潤,每天翻動2次,使全部浸透後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或刨成2釐厚直片,曬乾。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到4~8月放硫磺箱內保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傘形科植物中的白芷或杭白芷的乾燥根部取得。
【常用名稱】它又被稱為川白芷、香白芷、會白芷。
【產地】主要產自四川、河南、湖北、浙江等地方。
【採收時間】通常在夏季進行採集。
【製作方法】首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於冬春季時用熱水浸泡約2至3小時,而夏秋季則用溫水浸泡1至2小時。然後將其撈起並瀝乾水分,放入缸中悶潤,每天需翻動兩次,確保完全浸透。之後取出切成約半分厚度的橫片,或者刨成2釐厚的直片,最後曬乾即可。
【使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6至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箱內密封保存,到了4月至8月期間,可以放在有硫磺的箱子中保存,以防止蟲蛀和黴變。
2. 仙茅
『來源』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乾燥根莖。
『產地』四川、陝西、廣東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泥沙、曬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備用,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仙茅】
來源:這個藥材是來自石蒜科一種叫做仙茅的植物之乾燥根莖。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四川、陝西、廣東等地區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掉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表面的泥沙,最後晾曬至乾燥。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6克。
貯存:應當放在箱子內保存以供隨時使用,同時要注意防潮和防止蟲蛀。
3. 藜蘆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藜蘆的乾燥根。
『產地』江蘇、四川、陝西、湖北。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橫切3分長,放米泔水中漂1天,撈起曬乾。依此法制可降低毒性。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藜蘆】
來源:這是一種來自百合科植物藜蘆的乾燥根。
產地:主要在江蘇、四川、陝西、湖北等地產出。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再切成大約三分長的段,接著放入米泔水中浸泡一天,之後撈起曬乾。透過這種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其毒性。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是3至9克。
貯存:應保存於密閉的箱子中,並注意防潮。
4. 漏蘆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乾燥根。
『產地』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浸10分鐘,撈起濾乾水,裝筐內上蓋濕布潤1夜,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曬乾。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防灰塵。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由菊科植物,分別是祁州漏蘆或是禹州漏蘆的乾燥根部製成。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河南、安徽和湖北等地區。
【採收季節】於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和春季時,使用溫水浸泡約20分鐘;而在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浸泡約10分鐘。之後,將其撈出瀝乾水分,放入筐中,上面覆蓋濕布,潤濕一晚。隔天取出,切成約半分厚度的橫片,然後進行曬乾。
【用量】通常使用的劑量為6至9克。
【貯存】應存放在箱子內,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灰塵污染。
5. 黃芩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
『常用名』子芩、條芩、枯黃芩。
『產地』內蒙、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春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泥沙,撈出,置蒸籠內隔水蒸至軟化,不超過1小時,取出,趁熱切半分厚橫片,曬乾或烘乾。若取其清上焦之邪熱,則用黃酒炒,每斤藥片用黃酒2兩,撒入藥內稍潤片刻,投入鍋內,炒成黃色。若取其止血,則炒炭至微黑色。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黃芩】
來源:本品來自脣形科植物黃芩的乾燥根。
常用名稱:子芩、條芩、枯黃芩。
產地:主要產自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清洗掉附著的泥沙,然後放入蒸籠內,利用隔水方式蒸煮至軟化,時間控制在一小時以內。蒸好後取出,趁熱切成約半公分厚的橫片,再進行日曬或烘烤乾燥。如果要強調清除上焦的邪熱,可使用黃酒炒製,每500克藥片加入約100毫升黃酒,拌勻後稍待片刻,倒入鍋內炒至呈黃色。若要發揮其止血效果,則需炒至呈現微黑色。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裝入密閉的箱子內,防止潮濕。
6. 胡黃連
『來源』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胡連。
『產地』印度及南洋。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冬春季用溫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分厚橫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1~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屬於玄參科的植物,名為胡黃連的乾燥根莖而來。
【常用名】通常被稱為胡連。
【產地】主要產自印度以及南洋地區。
【採收季節】在秋季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掉所有的雜質,於冬季和春季時,使用溫水清洗,而在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快速清洗。清洗後,將其放入筐中,上面覆蓋濕布,待到第二天再取出,切成厚度約一分的橫片,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1至6克。
【貯存】儲存時應放入箱內密封,以防潮濕。
7. 板藍根
『來源』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的乾燥根。
『產地』江蘇、湖北、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剪去葉苗,冬春用溫水洗,夏秋用冷水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分厚園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6~18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板藍根】
-
來源:這藥材源自一種稱為菘藍的十字花科植物的乾燥根部。
-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江蘇、湖北、河南等地方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剪掉葉苗。冬季和春季時,使用溫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清洗。清洗後放入籃子中,上面覆蓋濕布,隔天取出,切成約一分厚的圓形片狀,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6至18克。
-
貯存:應放置於箱子中密封保存,以防潮濕和蟲害。
8. 小薊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刺兒菜或刻葉刺兒菜的乾燥地上部分。
『常用名』白丹參
『產地』湖南、湖北、江蘇、江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冬季用溫水浸20分鐘,春、夏、秋用冷水浸10分鐘,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1分厚橫片,曬乾。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種藥材是從一種叫做刺兒菜或者刻葉刺兒菜的菊科植物,取其地上的部分經乾燥處理後得到的。
【常用名】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白丹參。
【產地】主要產自湖南、湖北、江蘇和江西等地。
【採收季節】一般在秋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要去除掉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時,需用溫水浸泡約20分鐘;而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則只需用冷水浸泡10分鐘。浸泡後,將其撈出放入筐中,上面覆蓋一塊濕布,等到第二天再取出,切成厚度約1分的橫片,最後曬乾即可。
【用量】一般的使用量為6到9克。
【貯存】應放置於箱內並蓋好,以防止潮濕。
9. 柴胡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
『產地』陝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冬季熱水浸10分鐘,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薄片,曬乾或烘乾。若取其升散,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拌勻,稍潤片刻,投入鍋內炒至焦黃色為度。若取其養陰,則用鱉血炒,每斤藥片用1斤重鱉2只,放出鮮血,撒入藥內,潤1~2小時,用文火炒至黃色。
『用量』3~15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柴胡】
來源:本品來自傘形科植物,包括柴胡和狹葉柴胡的乾燥根部。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陝西、河南、河北、湖北等地區生產。
採收季節:於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冬季時需用熱水浸泡約10分鐘,春季則使用溫水快速清洗,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快速清洗。清洗後將其放入籃子內,覆蓋濕布,隔天再切成薄片,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如果要強調其升散效果,可以使用酒炒,每斤藥材加入二兩酒,均勻攪拌,待稍微吸收後,放入鍋中炒至呈焦黃色。如果要強化其滋養陰性的作用,則使用鱉血炒,每斤藥材需用兩隻一斤重的鱉血,均勻撒在藥材上,靜置1-2小時,再以小火炒至呈現黃色。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15克。
貯存:應存放在密閉的箱子內,防止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