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3)

回本書目錄

(13)

1. 馬鞭草

馬鞭草的藥用部分為乾燥的地上部分,全國各地都有生產。最佳採收季節為5到6月。 炮製方法是將新鮮的馬鞭草去除雜質後洗淨,切成約2分長的片狀,然後曬乾。一般用量為6到9克。 儲存時,需裝入箱內並加蓋。

白話文:

【馬鞭草】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於馬鞭草科中的馬鞭草植物,使用的是該植物的地上部分,經過乾燥處理。

  • 產地:在中國,無論何處都能找到這種藥材的產出。

  • 採收季節:一般在每年的5至6月份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選取新鮮的原料,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切成大約2分長的小片,最後進行日曬乾燥。

  • 用量:在使用時,一般建議的劑量是6至9克。

  • 貯存:保存時,應將其放入箱中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污染。

2. 徐長卿

徐長卿,又名遙逍竹、逍遙竹,是蘿藦科植物。藥用部位為乾燥的根及根莖,主要產於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通常在夏秋季採挖。炮製時,先去除雜質,春冬季用溫水、夏秋季用冷水快速清洗,瀝乾水分後潤濕約3小時,然後切成約0.6公分長的薄片,曬乾。建議用量為9~15克。保存時應裝箱蓋好,避免沾染灰塵。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蘿藦科植物「徐長卿」的乾燥根和根莖取得。

【常用名】它又被稱為遙逍竹或逍遙竹。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方。

【採收季節】在夏秋季節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在春冬季節用溫水,而在夏秋季節則用冷水清洗,去除雜質。清洗後,將其放入筐中瀝乾水分,然後潤濕約3小時。接著,切成2公分長的橫片,最後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15克。

【貯存】應儲存在封閉的箱子中,以防灰塵污染。

3. 鵝不食草

鵝不食草是菊科植物,乾燥全草可入藥,又名石胡荽、地胡椒,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各地。秋季採收後,鮮品洗淨切片,乾品則需去除雜質、快速清洗後瀝乾切片再曬乾。一般用量為1至3克,保存時需裝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源自一種屬於菊科的植物,名為鵝不食草,我們使用的是其完全乾燥後的整株植物。

【常用名稱】它還被稱為石胡荽或地胡椒。

【產地】這種植物主要在中國南方各區域生長。

【採收時間】最佳的採收季節為秋季。

【處理方式】新鮮的草藥需當即清洗乾淨,切成約三分長的片狀。乾燥的草藥則需清除所有雜質,用水沖洗乾淨,然後撈起瀝乾水分,同樣切成約三分長的片狀,最後進行曬乾。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1至3克。

【儲存方式】應將其裝入箱子內密封保存,以防潮濕。

4. 半邊蓮

半邊蓮是桔梗科植物,乾燥的全草可入藥。

各地均有生長,於5月採收。

炮製方法是將採收的半邊蓮除去雜草,洗淨後切成3至5分長的片狀,曬乾。新鮮的半邊蓮則隨洗隨切。

用量一般為6至12克。

貯存時需裝入箱內並加蓋,以防止潮濕。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屬於桔梗科的植物「半邊蓮」所取得的乾燥全草。

【產地】這種植物在各地都能找到。

【採收季節】通常在五月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草,然後清洗乾淨,再切成約3~5分長的小段,最後曬乾即可。如果使用新鮮的半邊蓮,則是隨即清洗和切段。

【用量】一般用於藥方時,建議的使用量是6~12克。

【貯存】應該裝在有蓋子的箱子裡保存,以防潮濕。

5. 半枝蓮

半枝蓮為唇形科植物的乾燥全草,又名拜頭草,主要產於江蘇、江西、湖北等地。藥材於5~6月採收後,需揀去雜草、切片、篩去灰塵,用量通常為60~120克。 儲存時應裝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一種叫做半枝蓮的脣形科植物的整株乾燥部分而來。

【常用名】它也被稱作拜頭草。

【產地】主要在江蘇、江西、湖北等地方可以找到。

【採收季節】通常會在每年的5月至6月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掉混雜的草類,然後將半枝蓮切成約半寸長的小段,最後篩除可能附著的灰塵。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大約在60至120克之間。

【貯存】應該將其裝入箱子並蓋上蓋子,以防止濕氣侵入。

6. 萊菔菜(附:萊菔子)

蘿蔔菜,又名萊菔纓,是十字花科植物蘿蔔的地上部分。它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通常在冬春季節採收。採收後,需洗淨泥土,濾乾水分,切成約3分長的片狀,然後曬乾。一般用量為3到15克,適合裝箱閉蓋保存。

白話文:

【萊菔菜(附:萊菔子)】

來源:這個產品來自十字花科植物蘿蔔的地上部分。

常用名稱:蘿蔔菜、萊菔纓。

產地:在全國各地都有栽種。

採收季節:在冬季到春季之間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清洗乾淨表面的泥土,然後撈起來瀝乾水分,切成約三分長的片狀,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量:一般用於3至15克。

貯存方式:裝入箱內並封蓋保存。

7. 附:萊菔子

萊菔子於夏秋採收,炮製方法是先淘洗去泥沙,曬乾後以文火炒至有爆裂聲,再用木板或研槽去皮,篩淨備用。一般用量為3~9克,需裝入瓷缸加蓋保存,注意防潮。

白話文:

【附:萊菔子】

【採收季節】在夏季到秋季之間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將萊菔子用水清洗去除泥沙,然後曬乾。接着,將其放入鍋內,用小火炒至發出爆裂聲後取出。使用木板或研槽去掉萊菔子的外殼,篩去雜質,準備使用。

【用量】建議使用量爲3至9克。

【貯存】應將萊菔子裝入瓷罐並蓋緊,防止受潮。

8. 益母草(附:茺蔚子)

益母草,又名坤草、茺蔚草,為唇形科植物,其乾燥地上部分可入藥。全國各地皆有產,通常於6~7月採收。

炮製時,先去除根部和雜草,冬季用溫水、其他季節用冷水快速洗淨,瀝乾後加蓋濕布,隔日取出切成小段曬乾。鮮品則直接切段曬乾。

常用劑量為9~18克,保存時需裝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屬於脣形科的植物「益母草」的地上生長部分,經過乾燥處理而得。

【常用名稱】又常被稱為坤草、茺蔚草。

【產地】在中國的各個地區都有生產。

【採收時間】通常於6至7月間進行採收。

【炮製過程】首先將藥材的根部切除,並挑選出混雜的野草。冬季時使用溫水,其餘季節則使用冷水快速清洗,然後將藥材撈起放入籃子中,蓋上濕布,隔天再取出,切成約2分長的橫片後曬乾。若為新鮮藥材,同樣需切除根部和挑選野草,再切成約2分長的橫片,最後曬乾。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至18克。

【儲存方式】應裝入箱子中並蓋好,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