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42)
(42)
1. 螻蛄
『來源』本品為螻蛄科昆蟲華北螻蛄的乾燥全體。
『常用名』土狗子、土狗。
『產地』全國各地皆產。
『炮製方法』將鐵鍋燒熱,撒入少許大米,候冒煙時,投入藥炒黃色為度,取出去米,以增加固胃作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加蓋防蟲。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來自螻蛄科昆蟲中的華北螻蛄,經過乾燥處理後的整個身體。
【常用名】它還有其他的俗稱,像是土狗子或土狗。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炮製方法】首先,把鐵鍋加熱,然後撒入一些大米,等到冒出煙的時候,把藥材放入鍋中與大米一起炒,直到藥材變成黃色即可。之後,將藥材取出,去掉大米,這樣做可以增強其固胃的效果。
【用量】通常的使用量是3至9克。
【貯存】應將其裝在鐵盒裡,並蓋上蓋子,以防蟲害。
2. 蟋蟀
『來源』本品為蟋蟀科昆蟲蟋蟀的乾燥全蟲。
『常用名』將軍乾。
『產地』各國各地皆產。
『採收季節』8~9月間,早晨露水未干時捕捉。
『炮製方法』製法與螻蛄同。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加蓋,防蟲。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來自蟋蟀科昆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蟋蟀,經過乾燥處理後的整隻昆蟲。
【常用名】它有個別名叫做將軍乾。
【產地】這種藥材在世界各地都有生產。
【採收季節】最佳的捕捉時間是在每年的8到9月間,最好是在早晨,當露水還未完全蒸發的時候。
【炮製方法】其加工方法和螻蛄(另一種昆蟲)相同。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保存在鐵盒中並蓋緊,以防蟲害。
3. 蠶砂
『來源』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乾燥糞便。
『常用名』蠶屎。
『產地』中南、華東等地區。
『採收季節』春、秋季收集。
『炮製方法』去凈泥土及雜質,篩去灰屑。
『用量』10~15克。
『貯存』置通風乾燥處。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來自蠶蛾科昆蟲中的家蠶所排出的乾燥糞便。
【常用名】它常被稱為蠶屎。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中南部和華東地區。
【採收季節】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收集。
【炮製方法】需清除掉所有的泥土和雜質,然後篩除灰塵和碎片。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10到15克。
【貯存】應保存在通風且乾燥的地方。
4. 蜂房
『來源』本品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日本長腳胡蜂或異腹胡蜂的巢。
『炮製方法』蜂房去凈灰屑、死蜂和死蛹,去柄,切成小塊,炒蜂房將蜂房塊置鍋內,文火炒至呈焦褐色時取出,放涼。
『用量』3~5克。
『貯存』裝箱內,防壓,防蛀。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胡蜂科的昆蟲,包括果馬蜂、日本長腳胡蜂或異腹胡蜂的巢穴取得。
【製備方法】首先清除蜂房中的灰塵、死亡的蜜蜂及幼蟲,然後去掉蜂房的握柄部位,再切成小塊。炒製蜂房時,將切好的蜂房放入鍋中,用小火慢慢炒至呈現焦褐色後取出,冷卻。
【使用量】每次使用3到5克。
【儲存】應保存在箱子內,防止壓迫及防蟲蛀。
5. 蛤蚧
『來源』本品為壁虎科動物蛤蚧除去內髒的乾燥體。
『常用名』對蛤蚧。
『產地』廣西。
『採收季節』6月收集。
『炮製方法』取凈尾,切四方塊,與砂同放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為度。取出篩去砂,研末。用滑石粉炒亦可。(全身可用)
『用量』一對。
『貯存』放鐵盒內,加少許花椒加蓋,防蟲及尾部折斷。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壁虎科的蛤蚧動物去除內臟後的乾燥身體部分取得。
【常用名】對蛤蚧
【產地】主要產自廣西地區。
【採收季節】於每年6月份進行收集。
【炮製方法】首先,將蛤蚧的乾淨尾巴切成四方形的小塊,然後與砂子一同放入鍋中,使用小火慢慢炒至表面呈現微黃色。炒好後取出,篩去砂子,再研磨成粉末。另外,也可以選擇使用滑石粉來炒製。整體來說,蛤蚧的全身都可以利用。
【用量】一般使用量是一對。
【貯存】應將其放置在鐵盒中保存,並加入少量的花椒,然後蓋上蓋子,這樣可以防止蟲害以及避免尾巴部分折斷。
6. 虻蟲
『來源』本品為虻科昆蟲復帶虻的雌性全蟲。
『常用名』牛蛇、牛繩子。
『產地』江蘇、湖北。
『採收季節』6~8月採集。
『炮製方法』用時去頭、足、翅、將鍋燒熱,投入米與藥同炒,炒至黃色,取出去米,米炒後減輕毒性。
『用量』1~2克。
『貯存』裝瓶內加蓋。
白話文:
【虻蟲】
來源:本品來自於虻科的一種昆蟲,名為「復帶虻」,且只使用其雌性整隻昆蟲。
常用名稱:此蟲又被稱作牛蛇或牛繩子。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江蘇省和湖北省可以找到。
採收季節:通常在每年的6月至8月期間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使用前需先去除頭部、腳、翅膀等部位。然後在熱鍋中加入米和藥物一同炒製,直到米粒和藥物都變為黃色。最後取出藥物,留下米。這種米炒法能降低藥物的毒性。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1至2克。
貯存:為了保持新鮮,應將其放入瓶子內並蓋好蓋子保存。
7. 壁錢
『來源』本品為壁錢科動物壁錢的乾燥全體。
『產地』廣西。
『炮製方法』將瓦燒熱、焙枯、研末。
『用量』0.5~1克。
『貯存』裝瓶內,加蓋。
白話文:
【壁錢】
-
來源:此藥材來自壁錢科動物壁錢的整體乾燥後製成。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廣西省。
-
炮製方式:先將瓦片加熱,然後在上面焙乾壁錢至枯黃,最後研磨成粉末。
-
使用量:每次使用約0.5至1克。
-
貯存方式:應保存於瓶中,並確保瓶蓋緊密封閉。
8. 水蛭
『來源』本品為水蛭科動物螞蟥、水蛭或柳葉螞蟥的乾燥體。
『常用名』螞蝗、肉鑽子。
『產地』南方稻田中。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用水洗凈灰砂,立即撈起曬乾,乾後將鍋燒熱,投入砂與藥同炒,不斷翻動,炒至鼓泡為度,取出,去砂。取其矯味作用。
『用量』1~2克。
『貯存』裝瓶內加蓋,防蟲。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由水蛭科的動物如螞蟥、水蛭或柳葉螞蟥的乾燥身體製成。
【常見名稱】螞蟥、肉鑽子。
【產地】主要來自南方的稻田中。
【製備方式】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用水清洗乾淨其表面的灰塵和沙子,隨即撈出曬乾。在乾燥後,將鍋加熱,加入砂子和藥材一起炒製,持續翻動直到藥材膨脹鼓起,然後取出並去除砂子。這種製法能改善其味道。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1至2克。
【儲存】應裝入瓶中密封保存,以防蟲害。
9. 地龍
『來源』本品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的乾燥全體。
『常用名』蚯蚓、曲鱔、麻地龍。
『產地』廣東、江蘇、湖北各地。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每斤用甘草12克煎水,洗凈泥沙,撈起、曬乾、切寸許長。炒地龍:將砂放入鍋內燒熱,投入藥用武火炒至發松為度,取出去砂(每斤藥用白酒2兩),趁熱拌炒,炒乾即得。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巨蚓科的兩種動物,「參環毛蚓」或是「縞蚯蚓」的整體乾燥後得到。
【常用名稱】人們常稱之為蚯蚓、曲鱔、麻地龍。
【產地】主要來自中國的廣東、江蘇和湖北等地。
【製作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每斤的蚯蚓用12克的甘草煮水清洗,然後去除泥沙,撈出曬乾,切成約一寸長。要製造炒地龍的話,則在鍋中加熱砂子,再放入藥材用大火炒至蓬鬆,然後取出並去除砂子。趁熱加入兩兩的白酒拌炒,炒乾後即可完成。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9克。
【保存方式】應該裝在鐵箱內,加上蓋子以防潮濕。
10. 貫眾
『來源』本品為鱗毛蕨科植物粗莖鱗毛蕨(綿馬貫眾)或紫萁科植物紫萁(紫萁貫眾)的乾燥根莖及葉柄基部。
『常用名』管仲。
『產地』湖北、江西、湖南及東北等地。
『採收季節』5月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用溫水浸泡1~2天,夏秋用冷水浸泡1~2天,撈起濾乾水分,蓋上濕布潤透,取出切成1分厚直片曬乾。若取其收斂止血,則炒炭至焦黑色為度。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防灰塵。
白話文:
【貫眾】
來源:本品來自鱗毛蕨科一種叫做粗莖鱗毛蕨(又稱綿馬貫眾)或是紫萁科的紫萁(即紫萁貫眾)的乾燥根莖及葉柄底部。
常用名稱:管仲。
產地:主要在湖北、江西、湖南以及東北地區生產。
採收時節:通常於5月進行採集。
炮製方式:首先去除掉雜質並清洗乾淨,冬季和春季時需使用溫水浸泡約1至2天,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浸泡同樣時間。之後撈起並瀝乾水分,再蓋上濕布使其濕潤透徹,然後切成為厚度約1分的直片並曬乾。如果想要利用其收斂止血的功效,則需炒至呈焦黑色。
使用量:一般建議用量為6至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箱內,確保密封,以防潮濕及防止灰塵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