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1)

回本書目錄

(11)

1. 乾蟾

蟾蜍,本品指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乾燥全體,全國各地皆有產。

採集於夏、秋季。炮製方式為:先去除乾蟾雜質與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接著,將淨沙子於鍋中以大火加熱至翻炒表面微焦並散發臭氣時,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的用量以能完全掩埋乾蟾塊並有剩餘為宜。

用量為1~3克。存放於陰涼乾燥處,注意防蛀。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蟾蜍科的兩種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經過乾燥處理後的整體而來。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各地都有產出。

【採收季節】夏季和秋季是採收的季節。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乾蟾中的雜質和灰屑,然後剪去其頭部和爪子,切成小方塊。接著,將清潔的沙子放入鍋中,用大火加熱直到沙子可以翻炒,且表面微微焦黃,發出臭氣時,迅速取出,篩去沙子,讓其自然冷卻。使用的沙子量應該足夠完全掩埋乾蟾塊,並且還剩下一部分。

【用量】通常的使用量為1到3克。

【貯存】應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保存,以防生蟲。

2. 紫河車

胎盤,又名胞衣,取自健康人的乾燥胎盤。

炮製方法繁瑣,須先剪去周圍白膜,反覆清洗去除血污,並用銀針刺破血管輔助排血,務必洗淨。之後以白酒浸泡,再用銀花、甘草、花椒煎汁煮沸,蒸熟後烘乾,以解毒除腥。

建議用量為6至12克。

貯存時,以花椒包裹,置於鐵箱內加蓋,注意防潮、防蟲、防鼠。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來自健康的乾燥人胎盤。

【常用名稱】胎盤、胞衣。

【製備方法】首先,將新鮮的胞衣周邊的白色薄膜剪掉,然後放入清水中清洗掉血跡,浸泡一小時。接著使用銀針穿刺胞衣內的血管,輕輕揉搓,幫助血液流出。這個過程需重複四到五次,且需多次換水,直到胞衣完全清洗乾淨,沒有污血為止。每十斤的胞衣,加入四兩的白酒,浸泡攪拌十分鐘。再使用銀花、甘草、花椒各一兩煎煮成汁,去掉渣滓,將胞衣投入汁中煮五分鐘,隨後撈出放入蒸籠,蒸至有蒸汽冒出約半小時後取出,最後進行烘乾。這個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解毒和去除腥味。

【使用量】每次使用六到十二克。

【儲存方式】在胞衣上撒些許花椒,用紙包好,放入鐵箱內蓋緊,以防潮濕、蟲害和老鼠侵擾。

3. 鹿角

鹿角來源於馬鹿或梅花鹿雄鹿已骨化的角,或是鋸茸後次年春季脫落的角基。主要產地在中國東北、西北、雲南、貴州、湖北等地。

炮製方法是先去除鹿角尖端部分,鋸成約4.5寸長的筒狀,浸泡在水中7到10天,每天更換清水,徹底去除血污。如果鹿角質地堅硬,則需放入蒸籠蒸煮至軟化,然後趁熱切片曬乾。

建議用量為9到12克,應儲存在加蓋的白色箱子中。

白話文:

【鹿角】

來源:本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馬鹿或梅花鹿,雄性個體在已骨化(硬化)的角,或者是鋸掉鹿茸後,於次年春季自然脫落的角基。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雲南、貴州和湖北等省份。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鹿角約一寸長的尖端部分。然後鋸成長約4.5寸的圓筒狀,將其放入水中浸泡7至10天,期間每日更換新水,直至將其中的血液徹底清除並漂淨。如果鹿角質地較硬,可將其放入蒸籠內蒸至軟化,再趁熱切成薄片並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12克。

貯存:應裝入潔淨的容器中,最好是白色箱子,然後封蓋保存。

4. 鹿茸

鹿茸來源於梅花鹿或馬鹿未骨化的幼角,取用前需刮去或燒掉茸毛,並擦拭乾淨。接著以溫水浸泡後用濕毛巾包覆潤濕一至兩天使其軟化,再橫向切片,以小火烘乾。建議用量為0.5克。保存時,應將鹿茸裝入鐵盒,並以花椒拌合,密閉保存,以防蟲鼠。

白話文:

【鹿茸】

來源:本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梅花鹿或馬鹿,它們未骨化且密生茸毛的幼角。

炮製方法:先使用瓷片刮除藥材上的毛,或者利用酒精燈燒掉毛髮。刮淨毛髮後,再用布擦拭乾淨,接著放入溫水中浸泡一會兒。然後用濕毛巾包裹,讓其潤濕1至2天,以使藥材軟化,之後切成橫片,最後用小火慢慢烘乾。

用量:每次使用0.5克。

貯存:應保存於鐵盒內,並與花椒混合存放,確保關緊蓋子,以防蟲害和鼠類侵擾。

5. 鹿筋

鹿筋是取自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筋。

炮製方法是先用米泔水浸泡鹿筋2~3天,每天換水,取出後去蹄,切成約1.5公分長的小段,用清水洗淨,曬乾。米泔水浸泡可以去除鹿筋的腥臭味。

建議用量為3~9克。

保存時應裝入鐵盒內,蓋緊盒蓋,以防蟲蛀。

白話文:

【鹿筋】

來源:本產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梅花鹿或馬鹿的四肢筋。

製作方法:首先,將鹿筋放入缸或盆中,使用米泔水浸泡2至3天,期間每天需換水一次。浸泡完畢後,去除蹄部,並將鹿筋切成約0.5公分長的小段,再用清水徹底清洗,最後取出晾乾。透過米泔水浸泡,可以有效去除其腥臭味。

用量:建議每次使用3至9克。

儲存方式:應將其保存於密封的鐵盒中,以防蟲害。

6. 麻黃根

茯苓的炮製方法是:春冬季採收的茯苓根,用溫水洗淨;夏秋季採收的,用冷水洗淨。洗淨後撈入篩子中,蓋上濕布使其充分潤透,然後切成約0.6公分長的橫片,曬乾即可。

建議用量為每次6~9克。

保存時,應裝入箱子內。

白話文:

【處理方式】選取麻黃的根部,在春季和冬季時使用溫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清洗。清洗後,將其撈出放置於篩子內,上面覆蓋濕布讓它充分吸水,然後再取出,切成約0.6公分(2分)長的橫片,最後進行日曬使其乾燥。

【使用劑量】一般使用量為6至9克。

【保存方式】應存放於箱子內。

7. 細辛

細辛為馬兜鈴科植物,包含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乾燥全草,又名北細辛或遼細辛,產地主要在遼寧等地。

採收於秋冬季。炮製方法為:去除雜質後洗淨,冬春季用溫水快速清洗,夏秋季用冷水快速清洗,瀝乾水分後切片曬乾。另有炙細辛做法,以每斤藥片搭配四兩蜂蜜煉製,炒至深黃色取出攤冷。

用量為1~5克,需裝箱加蓋貯存,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取自馬兜鈴科中的北細辛、漢城細辛或是華細辛,使用的部分是它們的乾燥全草。

【常用名稱】通常被人們稱作北細辛或是遼細辛。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遼寧地區。

【採收時間】最佳的採收季節是在秋天和冬天。

【處理方式】首先需篩選去除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和春季時,使用溫水快速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快速清洗。清洗後,將其放入籃子中瀝乾水分,當下切成三分長的薄片,再進行曬乾。若要製成炙細辛,則每一斤的藥材,需使用四兩的蜂蜜進行熬煮,直至顏色變為深黃色,再取出攤涼,以達到鬆散且不黏手的最佳狀態。

【使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1至5克。

【保存方法】應將其裝入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