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回本書目錄

1. 第七章 植物類皮脂類

2. 紫荊皮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紫荊的乾燥樹皮。

『產地』湖北、江西等地。

『採收季節』春秋兩季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用清水洗凈灰土,撈起濾乾水份,上蓋濕布,潤1夜,取出切橫片2分厚。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紫荊皮】

來源:此藥材來自豆科一種叫做紫荊的植物之乾燥樹皮。

產地:主要在湖北、江西等地區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用清水將其洗淨,去掉表面的灰塵和泥土,再撈起來瀝乾水分。之後,覆蓋一層濕布,讓它濕潤一夜。最後,將其切成約2分厚度的橫片。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裝入木箱內,蓋好蓋子,防止受潮。

3. 秦皮

『來源』本品為木犀科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臘樹宿住白臘樹的乾燥枝皮或乾皮。

『常用名』穢皮。

『產地』東北及華北等地。

『採收季節』春季可採。

『炮製方法』清水洗去灰土,撈起濾乾水份,稍潤片刻,取出切3分長,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防潮。

白話文:

【秦皮】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於木犀科的四種植物:苦櫪白蠟樹、白蠟樹、尖葉白臘樹或是宿住白臘樹的乾燥枝皮或樹皮。

常用名稱:穢皮。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東北及華北地區生產。

採收季節:春季是最佳的採收時節。

炮製方法:先用清水清洗去除表面的灰塵和泥土,然後撈出並瀝乾水分,稍微浸泡使其濕潤後,切成約三分長的小段,最後進行日曬乾燥處理。

使用量:一般推薦的使用量為3到9克。

貯存方式:應保存於木箱內,防止受潮。

4. 海桐皮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刺桐喬木刺桐的乾燥樹皮。

『產地』廣東、湖北等省。

『採收季節』春季採收。

『炮製方法』清水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搶洗,夏秋季用溫用搶洗,撈起濾乾水份,上蓋濕布,潤1夜,潤透後,取出切橫絲片3分厚,曬乾或烘乾。

『用量』9~15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豆科植物中的刺桐或者是喬木刺桐的乾燥樹皮製作而成。

【產地】主要在廣東、湖北等省份產出。

【採收季節】通常是在春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用清水清洗乾淨,冬季和春季時用熱水快速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溫水快速清洗,然後將其撈起並瀝乾水分。接著,在上面覆蓋一層濕布,放置一夜使其充分吸收濕氣。待完全滲透後,取出切成約三分厚的橫向薄片,最後進行曬乾或者烘乾處理。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到15克。

【貯存】應放入木箱中保存,並將箱子蓋好。

5. 黃柏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黃皮樹黃檗的乾燥樹皮。

『常用名』川黃柏、川柏、黃檗。

『產地』四川、雲南、貴州、遼寧、吉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夏秋採收。

『炮製方法』割去錶面粗皮,用清水洗去內外灰土,冬季用溫水,春、夏、秋用涼水洗,撈起濾乾水份,燜潤,潤透取出切成橫絲或方形片,陰干,曬則變色,生用降實火。若取其治下焦之火,則用鹽水炒(藥1斤,鹽10克),化水3兩拌入藥片,候吸盡,投入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為度。

若取其升提於上焦,則用酒炒(藥1斤,酒1兩),拌入藥內,候其吸勻,投入鍋內,用文火炒至乾枯為度。取其止崩帶,則炒炭用,將藥片投入鍋內,用文火炒至錶面焦黑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黃柏】

來源:本品來自芸香科植物,主要為黃皮樹或黃檗的乾燥樹皮。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川黃柏、川柏、黃檗。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雲南、貴州、遼寧、吉林和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或秋季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表面的粗皮,再使用清水清洗乾淨內外的灰塵,冬季時用溫水,而春夏秋三季則用涼水清洗,然後撈起並瀝乾水分,讓其自然潤濕,潤透後切成橫絲或方形片,放在陰涼處晾幹,如果在太陽下曬會導致顏色改變,這種未經處理的狀態可用於降低實火。如果要治療下焦的火氣,則需用鹽水炒(每斤藥材用鹽10克),先將鹽溶於三兩水中,再與藥片混合,待藥材吸收完畢後,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深黃色。

若要提升其作用到上焦,則需用酒炒(每斤藥材用酒1兩),混合均勻後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乾枯。如需用於止血崩帶,則應炒至炭化,將藥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表面呈現焦黑色。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6~12克。

貯存方式:應放置於木箱中保存,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

6. 穿山甲

『來源』本品為鯪科昆蟲動物穿山甲的鱗甲。

『常用名』炮甲、甲珠、甲片。

『產地』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炮製方法』取甲片,投入鐵罐內煮2~3小時取出。另一種取甲片,放入缸內,加石灰水浸泡1星期,取出甲片,曬乾。炒炮甲,將甲片揀大、中、小三種,先將砂放入鍋內炒熱,按大、中、小投入甲片,用鍋鏟不斷翻動,炒至全部鼓泡呈黃色,起鍋篩出砂,臨用時打碎。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來自一種叫做穿山甲的鯪科動物的鱗片。

【常用名稱】炮甲、甲珠、甲片。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蘇、浙江、湖北等省份。

【製造方法】一種方式是將穿山甲的鱗片放入鐵罐中煮約2到3小時後取出。另一種方式是將鱗片放入容器中,加入石灰水浸泡一週,取出鱗片並晾乾。若要製作炒炮甲,需先將鱗片按大小分類為大、中、小三種,然後在鍋中加入砂子燒熱,依序放入各類鱗片,用鍋鏟持續翻動,直到鱗片全數膨脹並呈現黃色,然後起鍋篩去砂子,使用前再將鱗片敲碎。

【用量】通常使用量為3至9克。

【保存方式】應裝入木箱並蓋上蓋子進行保存。

7. 刺蝟皮

『來源』本品為刺蝟皮科動物刺蝟的乾燥外皮。

『產地』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炮製方法』將原藥日曬夜露5天,去其腥味,然後將鍋用武火燒熱,隨即取刺蝟皮將刺面朝下,燙去刺尖又翻一面,去其油質,取出用50~60度熱水洗去泥沙和油膩,再用清水洗凈,撈起曬乾,切去頭足和無刺邊皮,再切6分見方小塊。將鍋燒熱,用砂與刺蝟皮同炒,炒至枯黃,取出篩去砂,又投入鍋內用醋淬(每斤藥用醋3兩)吸勻炒乾即得。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加蓋,防蟲、鼠。

白話文:

【刺蝟皮】

  • 來源:這種中藥材是來自刺蝟皮科動物「刺蝟」的乾燥外皮。

  •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江西、湖南等地區。

  • 炮製方法:首先,將原始的藥材在日光下曝曬並在夜晚露置共五天,以去除其腥味。之後,使用大火將鍋燒熱,把刺蝟皮放入鍋中,刺面向下,燙去刺尖後再翻面,以去除其油質。接著,將刺蝟皮從鍋中取出,用50到60度的熱水清洗,去除泥沙和油膩,再用清水沖洗乾淨,撈起晾曬。在晾乾後,切去頭部、腳部以及無刺的部分,再切成六分見方的小塊。最後,將鍋再次燒熱,用砂和刺蝟皮一同炒制,直到呈枯黃色,取出後篩去砂粒,再放回鍋中,加入醋淬煉(每斤藥材需用醋三兩),使其充分吸收醋後炒乾即可。

  •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 貯存:應保存在鐵箱中,並確保蓋子緊密,以防蟲害和鼠害。

8. 雞內金

『來源』本品為雉科動物家雞的乾燥沙囊內壁。

『常用名』雞肫皮。

『產地』各地均產。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每斤藥用甘草15克煎水攤冷,投入缸內浸1~2小時浸軟後,洗凈污垢,再用水洗撈起曬乾。將鍋燒熱,用砂與內金同炒,用鍋鏟不斷翻動,炒至起泡卷曲呈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砂攤冷備用。

『用量』6~9克。

『貯存』裝白鐵箱內加蓋,防潮、蟲。

白話文:

【雞內金】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雉科動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雞,其具體部分是雞隻消化系統中的沙囊內壁,經乾燥處理後所得。

  • 常用名稱:雞肫皮。

  • 產地:在各地皆可找到。

  • 炮製方式:首先需清除掉所有雜質,接著使用甘草(每斤藥材約15克)煎煮成水,待水溫降下後,將藥材浸泡於其中1到2小時,使其軟化。然後清洗掉表面的髒污,再進行多次水洗,最後晾曬使其完全乾燥。接下來,將鍋子加熱,放入沙子和藥材一同炒製,過程中要持續用鏟子翻動,直到藥材表面呈現出黃色,且起泡捲曲的狀態即可,取出後篩除沙子,待其自然冷卻,以備後用。

  • 使用量:一般情況下,每次使用6至9克。

  • 貯存方式:應放置於白鐵箱內密封保存,以防止潮濕和昆蟲侵蝕。

9. 五靈脂

『來源』本品為鼯鼠科動物橙足鼯鼠的乾燥糞便。

『常用名』靈脂。

『產地』山西、陝西、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冬季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篩去灰塵。取其行瘀止痛作用,則用醋制,將鍋燒熱,投入鍋內(每斤藥用醋3兩)隨炒隨灑,炒乾為度。取其止血作用,上法炒成炭(不用醋)。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

白話文:

【五靈脂】

  • 來源:這款藥材源自於鼯鼠科中一種叫做「橙足鼯鼠」的動物,具體來說是它們的乾燥糞便。

  • 常用名稱:一般會被稱作靈脂。

  •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山西、陝西、河北、四川以及湖北等地方能找到。

  • 採收季節:最佳的採收時間是在冬季。

  • 炮製方法:首先需挑選去除掉其中的雜質,再進行篩除灰塵的步驟。如果要發揮活血止痛的效果,則需使用醋進行處理;具體操作方式是先將鍋燒熱,然後將藥材放入鍋中(每一斤的藥材需要搭配三兩的醋),邊炒邊灑醋,直到炒乾為止。而如果目的是要達到止血效果,則可將藥材炒成炭(此過程中不需添加醋)。

  • 使用量:一般情況下,每次使用的劑量應在3至9克之間。

  • 貯存:為了保持藥效,建議將其裝在木箱內並蓋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