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39)
(39)
1. 秦艽
『來源』本品為龍膽麥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
『常用名』人艽、西秦艽、漢秦艽。
『產地』陝西、青海、甘肅、內蒙、山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春冬用溫水洗,夏秋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半分厚,曬乾或烘乾。若取其舒筋活絡,則用酒炒,每斤用酒2兩,撒入藥內拌勻,投入鍋內炒至微焦色。此外,也可清炒法。
『用量』6~24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秦艽】
來源:本品來自龍膽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莖秦艽或小秦艽的乾燥根。
常用名稱:人艽、西秦艽、漢秦艽。
產地:主要在陝西、青海、甘肅、內蒙古和山西等地生產。
採收季節:秋季是採集的最佳時節。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並清洗乾淨。春季和冬季使用溫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快速清洗。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約半公分厚的片狀,再進行曬乾或烘乾。如果需要強化其疏通經絡的效果,可以選擇用酒炒制,每斤藥材使用二兩酒,均勻拌入藥材中,放入鍋內炒至微焦色。另外,也可以使用清炒的方法。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6~24克。
貯存:應裝箱密封保存,以防潮濕。
2. 瓜蔞子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成熟種子。
『常用名』瓜蔞子、蔞子、瓜蔞仁。
『產地』浙江、江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鮮瓜蔞,用刀切成兩半,將子挖出放火灰內,用手擦去瓤後,放清水中洗凈瓤和灰,曬乾。清炒瓜蔞,取凈藥投入鍋內,用文火拌炒至炸響有香味即可。若用於脾胃虛弱者,需要制霜用時,取瓜蔞子若干斤,放入鍋內拌炒至焦枯色,取出攤冷,研末篩過,將吸油草紙鋪入簸箕內,再將藥粉倒入草紙上攤勻,放太陽下曬,每天研一次,換紙一次,反覆數次,以油吸盡即可。此製法最好在6月。
若用蜜炙,每斤藥用蜜3兩,倒鍋內煉開,投入瓜蔞子,拌炒至金黃色取出。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鼠。霜裝瓶內蓋好。
白話文:
【瓜蔞子】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葫蘆科植物栝樓的乾燥成熟種子。
-
常見稱呼:瓜蔞子、蔞子、瓜蔞仁。
-
產地:主要產自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方。
-
採收時間:在秋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式:新鮮的瓜蔞,先用刀切成兩半,然後取出種子放入火灰中,用手搓去果肉,再放到清水中洗淨灰燼與果肉,最後曬乾。如果要清炒瓜蔞,將清洗乾淨的種子放入鍋中,用小火炒到發出爆裂聲且散發香氣即可。對於脾胃虛弱的人,需將瓜蔞子製成霜使用,具體做法是取若干斤瓜蔞子,炒至焦枯色,冷卻後研磨成粉,透過篩選去除大塊物質,然後將藥粉均勻撒在吸油草紙上,放置在太陽下曝曬,每天研磨一次,更換一次紙張,重複多次直到藥粉中的油脂被完全吸收。這種製法最適合在六月份操作。
若選擇蜜炙的方式,每斤藥材需要三兩蜂蜜,先將蜂蜜加熱融化,然後加入瓜蔞子拌炒至金黃色,隨後取出。
-
建議用量:每次使用6至9克。
-
儲存方式:應將瓜蔞子放入箱子中並蓋上蓋子,以防老鼠侵擾。而瓜蔞霜則應裝入瓶中密封保存。
3. 訶子(附:訶子肉)
『來源』本品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或絨毛訶子的乾燥果實。
『常用名』詞黎勒。
『產地』雲南、廣西、印度。
『採收季節』9~10月採收。
『炮製方法』取原藥裝麻布袋內撞去灰塵,篩凈,打破去核用。生用清肺利氣。為增強止瀉作用,則用清炒法,取純藥投入鍋內炒至深黃色,即可。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使君子科的植物「訶子」或是「絨毛訶子」的乾燥果實所提取。
【常用名稱】它又被稱為詞黎勒。
【產地】主要產於中國的雲南省、廣西省以及印度。
【採收時間】通常在每年的9月至10月間進行採收。
【炮製方式】首先,將原藥放入麻布袋中,通過撞擊去除表面灰塵,然後過篩清理,接著打碎並去除核部後使用。這種未經加工的訶子有清肺利氣的功效。若要增強其止瀉的效果,則需進行清炒,即把藥材放入鍋中炒至深黃色。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密閉的箱子內保存。
4. 榧子
『來源』本品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乾燥成熟種子。
『常用名』水子。
『產地』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後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生用去殼打碎。為增強消食則用炒榧子,將鍋燒熱,投入榧子,炒至深黃色為度。用時去殼。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
白話文:
【榧子】
來源:本品來自紅豆杉科植物榧的乾燥成熟種子。
常用名稱:水子。
產地:主要產於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在秋季後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生用時需去殼並打碎。若要增強幫助消化的功能,則使用炒榧子,具體做法是將鍋加熱,放入榧子,炒至顏色變為深黃色即可。使用前同樣需去殼。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9克。
貯存方式:應將其裝入箱內,並確保箱子密封。
5. 山茱萸
『來源』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
『常用名』山萸肉、酸棗皮、萸肉、棗皮。
『產地』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等地。
『採收季節』10~11月採收。
『炮製方法』生萸肉,將原藥篩去灰塵,放簸箕內,揀去核,留肉藥用。若取其收斂作用,將揀凈核的萸肉,每斤藥用紅醋2兩,入盆內或缸內,投入棗皮同拌,常翻動使其全部吸透均勻,再放入蒸籠內蒸上汽,取出曬乾。
『用量』9克。
『貯存』裝缸內或罐內閉蓋,防灰塵。
白話文:
【山茱萸】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
-
常用名稱:山茱萸肉、酸棗皮、萸肉、棗皮。
-
產地:主要在浙江、安徽、河南、陝西等地生產。
-
採收季節:於每年的10至11月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生山茱萸肉,首先將藥材篩去灰塵,然後放在簸箕內,挑選去除果核,只保留果肉部分作藥用。如果要利用其收斂作用,則需將已經剔除果核的山茱萸肉,每一斤藥材加入兩兩紅醋,倒入盆或缸中,與棗皮一同拌和,期間需經常翻動,確保醋液被果肉完全吸收且分佈均勻,之後將拌好的果肉放入蒸籠中蒸至上氣,取出後曬乾。
-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克。
-
儲存方式:應裝入缸或罐中,並將蓋子密閉,以防灰塵進入。
6. 竹茹
『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桿竹或大頭曲竹的莖的乾燥中間層。
『常用名』二黃。
『產地』我國南方各地都有。
『採收季節』四季可採。
『炮製方法』砍來楠竹,颳去表皮,用二層竹黃,若取其溫胃止嘔則用竹茹1斤,生薑4兩搗汁,將鍋燒熱,投入竹茹,用文火隨炒隨灑入薑汁,炒至黃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灰塵。
白話文:
【竹茹】
來源:此藥材源自禾本科植物中的淡竹、青杆竹或大頭曲竹,是由這些植物莖部的乾燥中間層所製成。
常用名稱:二黃。
產地:在中國南方各省份都能找到。
採集季節:一年四季皆可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砍伐楠竹,刮除表面的皮層,然後取出兩層的竹黃部分。若要製成具有溫胃止嘔效果的竹茹,需使用一斤重的竹茹與四兩重的生薑搗成汁,將鍋子預熱後放入竹茹,用小火炒製,同時不斷灑入薑汁,直至竹茹變為黃色即可。
用量:每次使用量約為6到12克。
貯存方式:應存放於木箱內,並蓋上蓋子,防止灰塵進入。
7. 竹瀝
『來源』同竹茹。
『產地』我國南方各地都有。
『採收季節』四季採用。
『炮製方法』取新水竹鋸斷,節留中間,直劈2片,用清水洗凈架在微火上,兩頭用碗盛接,取其流出的竹液,即為竹瀝。
『用量』9~15克。
白話文:
【竹瀝】
-
來源:與竹茹相同。
-
產地:在我國南方各個地區都能找到。
-
採集時間:全年皆可採集。
-
製作方式:選擇新鮮的水竹,將其鋸斷,保留中間的竹節,然後縱向切成兩半。使用清水將切開的竹子清洗乾淨後,架在微弱的火上。在竹子兩端放置碗盤,以收集從竹子中流出來的液體,這收集到的液體就是竹瀝。
-
使用量:通常使用9至15克。
8. 桂枝
『來源』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嫩枝。
『常用名』嫩桂枝、桂枝尖。
『產地』廣東、廣西、雲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收。
『炮製方法』取原藥揀去粗梗,將細枝用清水洗凈灰塵,再用清水約浸12~24小時,撈起再用麻袋包潤(每天淋水2次)至軟取出切片,曬乾備用。
為緩和藥性,用藥1斤,蜜4兩,將鍋燒熱投入蜂蜜。炙成金黃色為度,取出攤涼,以疏散不粘手為度。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炙的裝缸內。
備註:該藥是芳香之品,宜少浸多潤為佳,否則會傷失香氣,同時脫皮,影響藥效。
白話文:
【桂枝】
-
「來源」此藥材來自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年輕枝條。
-
「常用名」常被稱為嫩桂枝或桂枝尖。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廣東、廣西、雲南、湖北等省份。
-
「採收季節」最佳採摘時節在秋季。
-
「炮製方法」首先,需挑選去除粗硬的枝梗,再將細枝以清水洗淨表面灰塵,接著浸泡於清水中約12至24小時。之後,將其撈出並用麻袋包裹保持濕潤(每日需淋水兩次),直至變軟後取出切成薄片,最後曬乾備用。為了調和藥性,每使用一斤藥材,需加入四兩的蜂蜜,將鍋燒熱後放入蜂蜜炒至金黃色即可,取出放涼,直至藥材散開且不沾手。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
「貯存」應存放於木箱中,並蓋上蓋子;若已炮製過的則應保存於陶罐內。
-
「備註」由於此藥材屬芳香類,處理時宜減少浸泡而增加濕潤,以免損失其香氣,同時也能避免表皮剝落,確保藥效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