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8)
(8)
1. 紫蘇梗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莖。
『常用名』老蘇梗、蘇梗。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7~8月採。
『炮製方法』鮮品:除去根切成2釐厚斜片,曬乾。乾品:冬春季用溫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起捆好,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斜片,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屬於脣形科的植物「紫蘇」的乾燥莖部取得。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老蘇梗、蘇梗。
【產地】在全中國各地都有生產。
【採收時間】通常在7至8月間進行採收。
【製造方法】新鮮品:去除根部後切成約2公釐厚的斜片,然後進行曬乾。乾燥品:冬季和春季時,用溫水稍微浸泡一會兒;夏季和秋季時,則用冷水稍微浸泡一會兒。浸泡完後撈起並捆好,再覆蓋上濕布,待其充分吸收濕氣後取出,切成約2公釐厚的斜片,最後曬乾。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9公克。
【儲存方式】應該裝入箱子內,並加上蓋子以防潮濕。
2. 麻黃
『來源』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或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
『產地』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
『炮製方法』去雜質,用溫水略泡片刻,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先將根選出,後切成3分長橫片、曬乾。制麻黃絨:取切好麻黃,放研槽內,用手輕輕研成絨狀取出,篩去灰塵,備用。炙麻黃:每斤藥片用蜂蜜2~3兩,倒入鍋內煉開,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1~6克。
『貯存』裝箱內,炙者裝瓷缸內,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麻黃科的三種植物-草麻黃、中麻黃及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製成。
【產地】主要在中國遼寧、河北、山西和陝西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在秋季至冬季之間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用溫水短暫浸泡,接著放入筐子中,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先挑選出根部,再切成大約3分長的橫片,最後曬乾。若要製作麻黃絨,需將切好的麻黃放入研槽,輕輕研磨成絨狀,篩去灰塵後備用。至於炙麻黃,每斤的藥片需用2到3兩的蜂蜜,先將蜂蜜倒入鍋中加熱,再加入藥片拌炒,直至呈金黃色,待其冷卻且散開不沾手即可。
【用量】每次使用量為1至6克。
【貯存】應存放在箱子裡,而經過炙製的則應放在瓷缸內,以防止受潮。
3. 陳皮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
『常用名』廣陳皮、新陳皮、蘇紅皮、樟頭紅、習張、土皮、蘇紅、廣皮。
『產地』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採收季節』10~12月。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搶水洗凈,撈入篩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2分寬絲片,曬乾也有不洗的,先用板刷刷去灰塵,再行剪片,若需降低酸性,也可用清炒法,取藥片投入鍋內,用文火炒至有焦點即可。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蟲。
白話文:
【陳皮】
來源:陳皮是來自芸香科植物橘子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
常用名稱:廣陳皮、新陳皮、蘇紅皮、樟頭紅、習張、土皮、蘇紅、廣皮。
產地:主要產自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
採收季節:每年的10月至12月。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用水快速清洗乾淨,然後放入篩子內,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約2分寬的絲片,進行曬乾。另外,也有不經清洗,先用板刷刷除灰塵後再剪片的做法。如果需要降低其酸性,可以使用清炒法,即把藥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出現焦點即可。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放置在箱內,並蓋好蓋子,以防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