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26)

回本書目錄

(26)

1. 巴戟天

『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乾燥根。

『常用名』巴戟、巴戟肉。

『產地』廣東、廣西福建等省。

『採收季節』四季可採。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4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2小時,撈起放入木甑或蒸籠內蒸至上氣後20分鐘取出,抽出其骨,再用清水搶洗,撈起濾乾水份,切片3分長,曬乾或烘乾。若取其入腎壯陽,則用鹽水炒,每斤藥用鹽10克化水1兩,撒入藥片內和勻拌潤1小時,投入鍋內炒熱至焦色為度。

若取其升提,則用酒炒,每斤藥用酒1兩撒入藥內拌勻,潤1小時將鍋燒熱,撒入麥麩,待鍋內起煙時,投入藥片拌炒至略黃色為度。

『用量』9~18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潮。

2. 麥門冬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麥冬、寸冬、杭寸冬、川麥冬。

『產地』浙江、四川、湖北。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洗凈泥沙,曬至半乾,揉去根須,曬乾備用。若取除煩,將鮮藥洗凈,四季用開水泡,即時取出,濾乾水份投入缸內,加蓋濕布,潤透揉軟,抽去其心,用片刀破開翻轉曬乾。若取其鎮心安神,則撤入少量硃砂。也可用米炒法,米炒能和胃。

『用量』9~18克。

『貯存』裝入瓷壇內,加蓋防潮。

3. 天門冬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天冬

『產地』雲南、湖南及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冬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洗凈,放入蒸籠內,蒸1小時,取出,剝去外皮曬乾。也有用鍋煮1小時,取出去皮,曬乾,切成3分長。乾品,四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篩內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片同上。

『用量』6~12克。

『貯存』裝缸內加蓋防潮。

4. 木香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木香**的乾燥根。

『常用名』雲木香、老木香、新木香。

『產地』敘利亞、印度及南陽群島。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將原藥材洗凈灰塵,冬春季用溫水浸30分鐘,夏秋採用冷水略浸片刻,撈入筐內,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橫片或斜片,曬乾。若取其性緩,則用麥麩拌炒,每斤藥用麥麩3兩,將鍋燒熱,撒入麥麩至起煙時投入藥片拌炒至黃色為度。也可用麥麩煨法、紙包煨法等。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鐵箱內加蓋,防潮。

5. 藁本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藁本遼藁本**的乾燥根莖及根。

『常用名』西芎、香藁本。

產地、湖北、四川、陝西等地。

『採收季節』春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清除雜質,洗凈泥沙,冬春用溫水浸20分鐘,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入筐內,濾乾水份,放缸內,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曬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注意:此藥最易生蟲,應放硫磺箱內保存。

6. 黃芪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的乾燥根。

『常用名』懷芪、口芪、箭芪、布鬥、正小皮、沖正、寸芪、紅蘭芪等。

『產地』內蒙、山西、四川、甘肅、陝西。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春冬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半分厚斜片,烘乾。也可用微火烤軟切片,2、4、8月天氣回潮,取其本身回潮切片。若取補中,則用蜜炙,每斤藥用蜜4兩,投入鍋內煉開,再下藥片用文火拌炒,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若取其和中健胃,則用米炒,每斤藥用米3兩,將鍋燒熱,米藥同炒,至焦黃色為度。

亦可用酒炒法,隨炒隨加入酒,呈淡黃色,酒炒達表補虛。

『用量』9~18克。

『貯存』裝石灰箱或炕箱內保存,蜜炙放瓷壇內裝。

7. 大黃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藥用大黃的乾燥根莖及根莖。

『常用名』莊黃、綿紋、香結、生軍、熟軍。

『產地』青海、甘肅、四川、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立冬前後採挖。

『炮製方法』先將灰塵洗凈,放木桶或盆內,每斤原藥用清水4~6兩浸潤,分二次下,經常上下翻動,如有硬者,再灑上水,潤透取出,切直片2釐厚晾乾,不宜曝曬。若取其降低寒性,則用酒漬法,每斤原藥用酒3兩,製法同上。

若取其走行小腸膀胱及濕熱隆閉,則用蒸法,每斤藥用酒3兩,酒入藥內漬潤,每天翻動,待酒吸乾取出,放蒸籠內用武火蒸4小時,熄滅、悶12小時,取出晾乾,然後將鍋內的水濃縮,拌入大黃內吸盡,取出切片晾乾。也可用酒炒法,每斤藥片用黃酒3兩,酒入藥內潤片刻,投入鍋內拌炒至焦黃色,此法清熱利小便。還有用醋制大黃,製法同上。

大黃炭,取生大黃片置鍋內,武火炒至錶面呈炭黑色:內心棕黃色為度。用作止瀉2~3克較好,劑量不宜大。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閉蓋,防霉及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