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
(1)
1. 第一章 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中藥在製劑及配製成藥之前,大部分需要經過各種不同的方法加工處理。這種加工處理的過程,就叫做“炮製”。
中藥炮製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炮製”在古代一名“炮炙”,或稱“修治”。它是根據醫療和製劑需要,研究中藥炮製理論、操作技術及其發展等內容的一門實用科學。“炮”和“炙”從字面上講都離不開火。它反映了古代的製藥情況。現代操作方法雖然已經大大發展和改進了,但“炮炙”的名稱,仍然不能丟。
因為中藥炮製方法是根據中藥傳統理論而制定的。中藥炮製不僅實踐內容豐富,而且有它的科學依據。藥材炮製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藥品質量的優劣。
中藥是人類在找尋食物的過程中發現的。古人在使用藥物時,為了便於服食,就必然相應地產生了洗滌、打碎、劈成小塊等最簡單的加工方法。當人類發明瞭用火以後,不僅能使生食變為熟食,同時也為藥物“炮炙”加工具備了客觀條件。到了夏商時代,由於酒醋和油鹽的發明,以及人們對烹調技術的掌握,對於製藥的發展,又起到了促進作用。
由此可知,炮製的起源和發展,既非一個時代所產生,更非某一個人所獨創,而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已有製藥的記載。如《靈樞·邪客》篇的半夏秫米湯,其中應用的“法半夏”,即是制過的半夏。
到秦、漢、三國時代,已發明瞭煉丹術。煉丹雖然不能實現統治階級長生不老的奢望,但在制煉過程中掌握了升華、蒸餾等方法,從而促進了製藥化學的發展。到後漢對藥物炮製更為重視,張仲景在他所著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所用方劑大多數註明瞭炮製,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黃酒洗等。
大約與此同時,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不但把當時所用的藥物功用作了總結,並記載了很多有關炮製的資料,如桑螵蛸用蒸法仍為現代所採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不僅在炮製方法和技術上有所改進,而且對製藥工具的選擇也進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補時須用銅刀、石榴皮忌用鐵器、煎藥用瓦罐等,大多與現代科學是符合的。
到了唐宋時代,我國第一部製藥專著《雷公炮炙論》,把當時流傳的炮製方法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對後世炮製的發展有很大影響。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經集註》是繼《神農本草經》之後的藥物名著,提到蜜的煉製方法,認為“凡用蜜皆先火煎,揀去其沫,令色為黃,則丸藥經久不壞”。這給後世煉蜜法提供了寶貴資料。
唐、宋、金、元時代(公元618~1368年),醫學昌盛,藥物炮製亦隨著不斷進步,尤其是宋代國家開辦官藥局,進行熟藥官賣,大力提倡製備成藥,炮製方法相應地日益發展。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的炮製法,名目較前增多。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紙裹煨的分別,比《雷公炮炙論》已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白話文:
第一章 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中藥在製作成藥之前,大多需要經過各種加工處理,這個過程就稱為「炮製」。中藥炮製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炮製」古稱「炮炙」或「修治」,是研究中藥炮製理論、操作技術及其發展的實用科學。「炮」和「炙」都與火有關,反映了古代的製藥方式。雖然現代炮製方法已大幅發展和改進,但「炮炙」之名仍沿用至今,因為中藥炮製方法源於傳統理論,有著豐富的實踐內容和科學依據,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品質量。
中藥的發現源於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古人為方便服用藥物,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清洗、研磨、切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火的發明,不僅使食物熟化,也為藥物炮製提供了客觀條件。夏商時期,酒醋油鹽的發明以及烹飪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製藥的發展。
因此,炮製的起源和發展並非一時一地或一人所創,而是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已有製藥記載,例如《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秫米湯,使用的「法半夏」就是炮製過的半夏。
秦漢三國時期,煉丹術的發明,雖然未能實現統治者長生不老的願望,但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升華、蒸餾等方法,促进了製藥化學的發展。東漢時期,人們更重視藥物炮製,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大多數方劑都注明了炮製方法,例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附子炮製、大黃酒洗等。
大約同一時期,《神農本草經》總結了當時藥物的功效,並記載了許多炮製方法,例如桑螵蛸的蒸法至今仍在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炮製方法和技術得到改進,對製藥工具也進行了研究,例如切制骨碎補要用銅刀、石榴皮忌用鐵器、煎藥用瓦罐等,多數符合現代科學。
唐宋時期,《雷公炮炙論》系統總結了當時的炮製方法,對後世影響深遠。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經集註》繼承了《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蜜的煉製方法,指出「凡用蜜皆先火煎,揀去其沫,令色為黃,則丸藥經久不壞」,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經驗。
唐宋金元時期(公元618~1368年),醫學興盛,藥物炮製也隨之進步。宋代設立官藥局,官賣熟藥,大力推廣成藥,炮製方法也日益發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的炮製方法比以前增多,例如煨法就分面裹煨和紙裹煨,比《雷公炮炙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