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

回本書目錄

(1)

1. 第一章 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中藥炮製學重點摘要

1. 炮製的定義與重要性

  • 定義:中藥在製劑或配製成藥前,需經過加工處理,此過程稱為「炮製」。
  • 重要性
    • 炮製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藥物質量與療效。
    • 方法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藥效優劣。

2. 炮製的歷史演變

  • 起源
    • 古人為便於服食,發展出洗滌、打碎等簡單加工方法。
    • 火的發明使「炮炙」成為可能(如生藥變熟藥)。
    • 夏商時代,酒、醋、油、鹽的發明進一步推動製藥技術。
  • 文獻記載
    • 《黃帝內經》(春秋戰國)已有炮製記載,如「法半夏」。
    • 東漢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明確註明炮製方法(如麻黃去節、附子炮)。
    • 《神農本草經》(漢代)記載蒸製桑螵蛸等技術。
    • 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注意製藥工具(如銅刀切藥、忌鐵器)。
  • 唐宋時期
    • 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系統整理炮製技術。
    • 宋代官藥局推動成藥製備,炮製方法更精細(如煨法分面煨、紙煨)。

3. 炮製的科學依據與發展

  • 理論基礎
    • 炮製方法基於中醫藥理論,如減毒、增效、改變藥性。
    • 煉丹術(秦漢)促進製藥化學發展(如升華、蒸餾技術)。
  • 現代意義
    • 雖現代技術改進,但傳統「炮炙」名稱仍保留,體現歷史傳承。
    • 炮製不僅是技術,更是中醫藥理論與臨床應用的結合。

4. 總結

  • 炮製是歷代醫家經驗的積累,非一人或一時所創。
  • 從簡單加工到系統理論,反映中醫藥學的科學性與實用性。
  • 現代中藥炮製仍遵循傳統理論,並結合新技術持續發展。

白話文:

第一章 炮製的起源和發展

中藥在製作成藥之前,大多需要經過各種加工處理,這個過程就稱為「炮製」。中藥炮製學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炮製」古稱「炮炙」或「修治」,是研究中藥炮製理論、操作技術及其發展的實用科學。「炮」和「炙」都與火有關,反映了古代的製藥方式。雖然現代炮製方法已大幅發展和改進,但「炮炙」之名仍沿用至今,因為中藥炮製方法源於傳統理論,有著豐富的實踐內容和科學依據,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藥品質量。

中藥的發現源於人類尋找食物的過程。古人為方便服用藥物,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清洗、研磨、切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火的發明,不僅使食物熟化,也為藥物炮製提供了客觀條件。夏商時期,酒醋油鹽的發明以及烹飪技術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製藥的發展。

因此,炮製的起源和發展並非一時一地或一人所創,而是祖先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已有製藥記載,例如《靈樞·邪客》篇中的半夏秫米湯,使用的「法半夏」就是炮製過的半夏。

秦漢三國時期,煉丹術的發明,雖然未能實現統治者長生不老的願望,但在煉丹過程中掌握了升華、蒸餾等方法,促进了製藥化學的發展。東漢時期,人們更重視藥物炮製,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大多數方劑都注明了炮製方法,例如麻黃去節、杏仁去皮、附子炮製、大黃酒洗等。

大約同一時期,《神農本草經》總結了當時藥物的功效,並記載了許多炮製方法,例如桑螵蛸的蒸法至今仍在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炮製方法和技術得到改進,對製藥工具也進行了研究,例如切制骨碎補要用銅刀、石榴皮忌用鐵器、煎藥用瓦罐等,多數符合現代科學。

唐宋時期,《雷公炮炙論》系統總結了當時的炮製方法,對後世影響深遠。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經集註》繼承了《神農本草經》,記載了蜜的煉製方法,指出「凡用蜜皆先火煎,揀去其沫,令色為黃,則丸藥經久不壞」,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經驗。

唐宋金元時期(公元618~1368年),醫學興盛,藥物炮製也隨之進步。宋代設立官藥局,官賣熟藥,大力推廣成藥,炮製方法也日益發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記載的炮製方法比以前增多,例如煨法就分面裹煨和紙裹煨,比《雷公炮炙論》有了進一步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