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34)
(34)
1. 天麻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乾燥塊莖。
『常用名』明天麻、赤箭。
『產地』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冬春季採挖。
『炮製方法』洗凈灰塵,放盆內用米湯浸泡1天,撈起用清水洗凈,放入鍋內,每斤藥用生薑6片,再加米湯同煮,煮至半乾,再用明礬粉3克,放藥內拌勻,以乾為度,取出曬至半乾,投入缸內,加蓋濕布,每天翻動潤透取出刨片1釐厚陰干。嚴冬季節用烘法,將天麻放微火中烘軟切片。
也可用薑汁製法,每斤用薑汁15克,同藥浸1~2天,撈起放甑內蒸1小時,取出攤至七八成乾,放缸中潤透,取出切直片1釐厚,陰干。還有用煨法。
『用量』3~9克。
『貯存』裝瓷壇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蘭科植物,即天麻,的乾燥塊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明天麻或赤箭。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貴州、雲南、陝西、湖北等省份。
【採收時節】在冬春兩季進行採挖。
【製作方法】首先清洗掉表面的灰塵,然後在盆中用米湯浸泡一天,再用水清洗乾淨,放入鍋中,每斤藥材需配六片生薑,再加上米湯一起烹煮,煮至半乾後,再加入三克的明礬粉,均勻拌和,直到藥材完全乾燥,取出曬至半乾,再放入缸內,覆蓋濕布,每天翻動使其均勻吸收濕氣,最後刨成1釐米厚度的片狀,於陰涼處晾乾。在嚴寒的冬季,可選擇烘烤的方法,將天麻置於微火中烘軟後切片。
另一種製作方法是使用薑汁,每斤藥材需搭配15克的薑汁,浸泡1至2天後,放入蒸籠中蒸約一小時,取出晾至七八成乾,再放入缸中使其充分吸收濕氣,最後切成1釐米厚度的片狀,在陰涼處晾乾。
還有一種製作方式是使用煨法。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陶瓷罐中密封保存,以防潮濕。
2. 川芎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芎窮、茶芎、撫芎。
『產地』四川、江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小滿後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將原藥放入盆中,用清水漂凈泥沙,撈起大小分開,前後投入浸泡,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泡1小時,撈入筐內,濾乾水分,放缸內,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片或刨片1釐厚,曬乾。若取其降低辛性,則用清炒,將鍋燒熱投入藥片拌炒至枯焦為度。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此藥到4~8月間是生蟲季節,應放硫磺箱保存。
白話文:
【川芎】
-
「來源」此藥材來自傘形科一種植物,名為川芎,所採用的是它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它還有其他幾個稱呼,包括芎窮、茶芎和撫芎。
-
「產地」主要在四川、江西、湖北等地方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是在小滿過後開始採挖。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掉雜質,然後將原料放入盆中,用清水洗淨泥沙,再根據大小分類浸泡。冬季和春季時,需用熱水浸泡約2小時;夏季和秋季則用溫水浸泡約1小時。浸泡完畢後,將藥材撈出放入筐內,瀝乾水分,放入缸內,上面蓋上濕布,待其吸收濕氣後取出,切成1釐厚的片狀,再進行曬乾。如果要減弱其辛辣性,可以選擇清炒的方式,將藥片放入熱鍋中拌炒至微焦即可。
-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9克。
-
「貯存」應放置於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每年的4月至8月是此藥易生蟲的季節,因此應儲存在有硫磺的箱子中,以防止生蟲。
3. 伊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新疆貝母或伊犁貝母的乾燥磷莖。
『常用名』伊貝。
『產地』新疆。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曬乾,配方時打碎用。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或缸內,加蓋。
白話文:
【來源】這藥材是來自百合科的兩種植物:新疆貝母或是伊犁貝母,所採集並乾燥處理過的鱗莖。
【常用名】人們常稱之為伊貝。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新疆地區。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後曬乾,使用時需先打碎。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6至12克。
【貯存】應儲存在箱子或缸內,並且要蓋好蓋子。
4. 百合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百合或細葉百合的乾燥肉質鱗片。
『常用名』野百合。
『產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採收季節』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用清水洗凈泥土,放木瓶內,蒸至上汽,取出曬乾。乾品,洗凈曬乾,若取其潤肺止咳,則以蜜炙,每斤藥用蜂蜜3兩,倒入鍋內煮開再投入藥拌炒,至金黃色取出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或缸內加蓋,防灰塵。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百合科的百合或細葉百合植物中,摘取其乾燥的肉質鱗片製作而成。
【常用名】野百合。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方。
【採收季節】在夏季進行採摘挖掘。
【炮製方法】新鮮的藥材需先用水清洗乾淨,然後放入木製容器中蒸熟,取出後曬乾。對於乾燥的藥材,同樣要清洗乾淨並曬乾。如果要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可以使用蜂蜜炙烤的方法:每斤藥材需用三兩的蜂蜜,先將蜂蜜倒入鍋中煮沸,再加入藥材拌炒,直到藥材變成金黃色,取出待涼,最好的狀態是藥材散開且不會黏手。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6至12克。
【貯存】最好儲存在封閉的箱子或罐子中,以防灰塵進入。
5. 薤白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乾燥鱗莖。
『常用名』小薤白。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春末夏初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洗凈泥土,投入開水裡,立即撈起,再放蒸籠內蒸至上汽,取出曬乾。若取其行氣散寒,則用酒炒,每斤藥用酒1兩,撤入藥內拌勻,稍潤片刻,放入鍋內用文火炒至黃色為度。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薤白】
-
「來源」此藥材來自一種稱為小根蒜的百合科植物,我們使用的是它的乾燥鱗莖。
-
「常用名」我們常稱之為小薤白。
-
「產地」這種植物在全國各地都有栽種。
-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季結束到夏季開始時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將新鮮的小薤白清洗乾淨,然後放入沸水中快速焯過,隨後放入蒸籠中蒸煮至熱氣騰騰,取出後曬乾。如果想要增強其行氣散寒的效果,可以使用酒炒的方式,每一斤藥材配一兩的酒,將酒與藥材拌勻後靜置一段時間,再以小火炒至黃色即可。
-
「用量」一般每次使用的量為3至6克。
-
「貯存」應將其放置於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
6. 山慈菇
『來源』本品為蘭科植物杜鵑蘭及獨蒜蘭的乾燥假鱗莖。
『常用名』毛慈菇、山茨菇。
『產地』四川、廣西、貴洲等地。
『採收季節』野生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將原藥洗凈,冬春用熱水洗,夏秋用冷水洗,撈筐內,濾乾水分,再投入缸內潤6~8小時,取出切2釐厚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木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山慈菇】
-
來源:這種藥材來源於蘭科植物中的杜鵑蘭與獨蒜蘭,使用的是它們乾燥後的假鱗莖。
-
常用名稱:它也被稱爲毛慈菇、山茨菇。
-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四川、廣西、貴州等地區。
-
採集季節:在野外生長的山慈菇一般在夏季進行採集。
-
炮製方法:首先將藥材洗淨,冬季和春季時用熱水,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洗好後撈出放在筐內瀝乾水分,然後將其浸泡在缸里約6到8小時,之後切成大約2毫米厚的片,最後曬乾或烘乾。
-
使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爲3至6克。
-
貯存方式:應將山慈菇裝在木箱內,並加蓋以防止潮溼。
7. 附:膽南星
『炮製方法』該藥應在秋天后製備。用生天南星10斤,配鮮生薑、明礬各1.5斤,放缸內用清水浸泡15~30天,大小個分缸各泡,因氣候、水溫在冬天浸的時間長點,秋天浸的時間短點,3~5天翻缸一次,然後除去水及雜質,將南星攤在簸箕內曬乾或烘乾,研粉,100目篩備用。
用南星粉10斤,加膽汁(豬、牛、羊膽汁均可,但提過膽紅素和摻水膽汁絕不能用)3斤和勻成膏狀,用蒸籠蒸40分鐘,然後曬乾或烘乾,再研成粉過100目篩,加膽汁和成膏,蒸、曬、制粉,如此反覆三次,製成丸、片、條、塊均可。或取制南星研粉,加入凈膽汁及適量清水、拌勻,置蒸籠內,加熱蒸約1小時至透,取出,放涼,製成小塊,乾燥。
若取其增強化痰、可加入川貝母粉(每10斤南星粉加貝母粉半斤或甘草粉半斤)拌入藥內和勻,蒸熱制塊備用。
『用量』1~6克。
『貯存』裝瓷缸內或用紙包放烘箱內保存,防潮,防蟲。
白話文:
【製作方法】此藥物應於秋季後進行製備。取生天南星十斤,搭配新鮮生薑及明礬各一斤半,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十五到三十天,大顆粒與小顆粒需分別浸泡於不同缸中。因應季節與水溫的不同,在冬季時浸泡的時間較長,而秋季則較短,每三到五天需翻動缸中的藥材一次。浸泡完畢後,去除水分及雜質,將南星鋪在簸箕上曝曬或烘乾,研磨成粉末,並通過一百目的篩子備用。
接著,取十斤的南星粉,添加三斤的膽汁(可用豬、牛、羊的膽汁,但提取過膽紅素或是摻水的膽汁不可使用),混合均勻至呈膏狀,用蒸籠蒸四十分鐘,然後曬乾或烘乾,再次研磨成粉並通過一百目的篩子,再加入膽汁混合成膏,經過蒸、曬、製粉的過程,重複三次,最終可以製成丸狀、片狀、條狀或塊狀。或者將已處理的南星研磨成粉,加入純淨的膽汁及適量的清水,拌勻後置於蒸籠中,加熱蒸約一小時至完全滲透,取出後放涼,製成小塊,進行乾燥。
若要增強其化痰效果,可加入川貝母粉(每十斤南星粉加貝母粉半斤或甘草粉半斤),拌入藥內均勻混合,加熱製成塊狀備用。
【使用量】每次使用一至六克。
【儲存方式】可裝入瓷缸內或用紙包裹置於烘箱內保存,避免潮濕,防止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