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3)

回本書目錄

(3)

1. 黃藥子

黃獨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乾燥塊莖,又名黃獨,全國各地皆有產,於秋冬季採挖。採收後需去除雜質洗淨,浸潤至完全濕透後切成小塊或厚片,再經曬乾或烘乾處理。藥用時用量為3~10克。保存方面,宜放置於箱內並加蓋,注意防潮及防蟲蛀。

白話文:

【黃藥子】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薯蕷科植物「黃獨」的乾燥塊莖。

  • 常用名稱:黃獨。

  • 產地:在全國各地皆可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 炮製方式:先去除掉所有的雜質,清洗乾淨後,浸泡至完全濕透,再切成小塊或者厚片,最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10克。

  • 貯存方式:應放置於密閉的箱子內,以防潮濕和防止昆蟲蛀蝕。

2. 白藥子

頭花千金藤的乾燥根,又名白藥,是常見的中藥材。全國各地皆有產,於秋冬季採挖。藥材處理方式為除去雜質、洗淨、切片後曬乾或烘乾。一般用量為9至15克。儲存時需裝箱,注意防潮及防蟲蛀。

白話文:

【白藥子】

  • 來源:這款藥材源自防己科的一種植物,叫做頭花千金藤,我們使用的部分是它的乾燥根。

  • 常用名稱:白藥。

  •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 炮製方式:先從原藥材中去除所有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切成片狀,最後通過日曬或是烘乾的方式進行乾燥處理。

  •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到15克。

  • 貯存方式:應保存在箱子內,防止潮濕和蟲蛀。

3. 鬱金

鬱金為薑科植物鬱金或溫鬱金的乾燥塊根,又名川玉金、廣玉金、黃玉金,產於四川、廣東等地,於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多樣,一般先以米湯浸泡、煮製至半乾,並加入明礬粉拌勻,曬至半乾後潤透切片晾乾。若欲入肝經,則改用醋煮法,加入醋和明礬粉,大火煮乾後切片晾乾。亦可使用蒸法或溫水浸法。

常用劑量為3~9克,應裝箱加蓋貯存,以防潮。

白話文:

【鬱金】

【來源】此藥材來自薑科植物鬱金或溫鬱金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稱】在不同地區有川玉金、廣玉金、黃玉金等叫法。

【產地分佈】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廣東等地。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或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過程】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掉灰塵,將其放入缸中,用米湯浸泡1到3天。之後取出再次清洗,再放入鍋中,加入米湯,液位需高出藥材約五分之一,一同煮沸至半乾狀態。接著,每斤藥材添加3克明礬粉攪拌均勻,持續翻動直到藥材內部不再呈現白色,取出後曬至半乾,再放入缸中使其充分吸收濕氣,切成約1釐厚的片狀,最後晾乾。若要增強其對肝臟的作用,可用醋煮法處理,每斤藥材使用一兩醋和3克明礬粉,再加入足夠的米湯,使其高於藥面約一寸,充分拌勻後,用大火煮至水分蒸發完畢,取出冷卻至七成乾,切片晾乾。此外,還可採用蒸法或溫水浸泡法進行處理。

【使用量】通常的用量為3到9克。

【保存方式】應存放在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

4. 高良薑

高良薑,又名良薑、大薑、雞爪薑,是薑科植物的乾燥根莖。主要產於廣東桂平、海南島高雷一帶,通常在夏秋季採挖。炮製方法是去除雜質洗淨後,根據季節不同,分別用溫水或冷水浸泡,再用濕布潤透,切片曬乾。一般用量為3—6克,應裝箱加蓋,注意防潮保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薑科植物高良薑的乾燥根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此藥材常被稱為良薑、大薑、雞爪薑。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廣東省的桂平以及海南島的高雷地區。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冬季和春季需用溫水浸泡2小時,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浸泡1小時。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蓋上濕布,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後取出,切成約2分厚的橫片或直片,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6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封閉的箱子中,避免受潮。

5. 山奈

山奈,又稱沙薑或三大,是薑科植物的乾燥根莖。主要產於廣東、廣西和臺灣。冬季採挖後,需揀去雜質、篩去灰土、曬乾,不宜水洗。建議用量為3-6克。保存時應裝箱加蓋,注意防潮、防蟲蛀,以保持香味。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薑科的山奈植物所取得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稱】山奈又常被稱為沙薑或三大。

【產地】主要產自廣東、廣西和臺灣等地。通常在冬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挑選去除其中的雜質,再篩除混入的灰塵與泥土,然後曬乾以備使用,注意不要用水清洗。一般使用量為3到6克。

【貯存】應將其裝在有蓋的箱子內保存,以防潮濕和蟲蛀,這樣可以保持其香味。

6. 骨碎補

槲蕨或中華槲蕨的乾燥根莖,別名鮮毛薑、猴薑、申薑、毛薑、山薑,產於我國南方。夏冬季採挖,鮮品刮毛洗淨切片曬乾,乾品則洗淨泥沙後依季節以熱水或溫水浸泡,加蓋濕布後切段曬乾,再用熱砂拌炒至鼓泡,取出擦毛洗淨曬乾。 用量為3—12克。 貯存時需防潮,忌鐵器,鮮品可砂埋或置於潮濕處。

白話文:

【骨碎補】

  • 來源:此藥材源自水龍骨科的兩種植物,分別是槲蕨和中華槲蕨,所採用的是它們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稱:又稱鮮毛薑、猴薑、申薑、毛薑、山薑。

  • 產地: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地區。

  • 採收季節:通常在夏季和冬季進行採挖。

  • 炮製方法:新鮮的骨碎補,需當場刮除表面的毛,清洗後切成約2釐米厚的直片,然後曬乾備用。對於乾燥的骨碎補,首先清除泥沙,冬天和春天時用熱水短暫浸泡,夏天和秋天則用溫水清洗,接著放入籃子中,覆蓋上濕潤的布,第二天取出並切成約3釐米長的圓筒狀,曬乾。之後,在鍋中加入細砂炒熱,再將藥材放入鍋中拌炒至膨脹起泡,取出後放入篩子中去除毛,再次清洗並曬乾。

  •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12克。

  • 貯存方式:應保存在封閉的箱子中,防止潮濕,避免接觸鐵器。如果使用新鮮的骨碎補,可以埋在沙子中或放置在潮濕的地方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