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2)

回本書目錄

(2)

1. 蒼朮

蒼朮的來源為菊科植物茅蒼朮或北蒼朮的乾燥根莖,又名霜蒼朮、茅蒼朮。主要產地在湖北、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採收季節在夏秋季。

炮製方法包括:去除雜質、洗淨泥沙,先以泔水浸泡4小時,再用清水漂洗1小時,撈起覆蓋濕布待潤透後,切片曬乾。

為了降低燥性,可使用麥麩炒至黃色。另外,也能用竈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直接清炒至焦。六月伏天炮製蒼朮效果最佳。

蒼朮的用量一般為3~9克,應裝箱蓋好,注意防潮保存。

白話文:

【蒼朮】

  • 來源:蒼朮是從菊科植物中的茅蒼朮或北蒼朮所取得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稱:又稱為霜蒼朮、茅蒼朮。

  • 產地:主要產自於湖北、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方。

  • 採收季節:通常在夏秋兩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掉附著的泥沙。使用米泔水浸泡4小時後撈出,再用清水漂洗1小時,接著放入篩子上,上面覆蓋濕布,等待水分完全滲透後,切片,厚度約半分,可以是直片也可以刨片,最後曬乾。如果要降低其燥性,可以用麥麩炒至微黃。此外,也可以用竈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者直接清炒至焦黃。最好在六月的伏天進行蒼朮的炮製。

  •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9克。

  • 貯存:應裝在箱子裡並蓋好,防止受潮。

2. 桔梗

桔梗為桔梗科植物的乾燥根,常見別名有苦桔梗、甜桔梗,主要產地在安徽、江蘇、湖北等地,春夏秋季皆可採挖。

炮製方法依季節有所不同:冬春季用熱水快速清洗,夏秋季則用冷水快速清洗。伏天清洗時,會加入少量明礬,撈起後以濕布覆蓋,隔日取出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曬乾或烘乾。

常用劑量為3~9克,保存時需裝箱加蓋,以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來源】這項藥材來自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

【常用名稱】苦桔梗、甜桔梗。

【產地】主要產自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可在春、夏、秋三個季節進行採集。

【製造過程】先挑選去除雜質,冬季和春季使用熱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清洗。在炎熱的夏季清洗桔梗時,可加入少量明礬,然後將其撈出放入篩子上,上面蓋上濕布,第二天再取出,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建議用量】一般每次使用3至9克。

【儲存方式】應裝在箱子內,並蓋上蓋子以防潮濕和防止昆蟲蛀蝕。

3. 白朮

白朮為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主產於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於秋冬季採挖。

炮製時,先揀去雜質洗淨,再以米泔水浸漂,冬春季浸漂8小時,夏秋季浸漂4小時,撈起後以濕布潤透並切片。米泔水浸漂的目的在於去除其燥性。若要增強健脾止瀉的效果,則可使用陳壁土或麥麩炒製。

一般用量為9~18克,宜裝箱加蓋,存放於乾燥處。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來自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漂白朮、焦白朮。

【產地】主要產自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方。

【採收時間】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製法】先篩選去除雜質,清洗乾淨後,使用米泔水浸泡,冬天和春天需浸泡8小時,夏天和秋天則需4小時,然後撈起放入籃子內,覆蓋濕布使其濕潤,再切成約1分厚的薄片。用米泔水浸泡是為了去掉其燥性。如果要增強健脾止瀉的效果,可以使用陳年的壁土或麥麩來炒制。

【用法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到18克。

【儲存方式】應放在箱內,蓋上蓋子,存放在乾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