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

回本書目錄

(1)

1. 當歸

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的乾燥根,主要產於甘肅、四川,又稱秦當歸、西當歸或甘白,霜降後採挖。

炮製方法多樣:

  • 一般處理: 洗去灰塵,潤透後切片曬乾,回潮時需注意翻動均勻。
  • 止血: 炒炭至微黑色。
  • 活血散瘀: 用酒炒至微黃色,每斤藥材用酒二兩。
  • 健脾止瀉: 用土炒至黃色,每斤藥材用黃土粉四兩,並篩去土。

用量一般為12~18克。需裝缸或木箱內防潮及走油,生蟲季節可放入硫磺箱保存。

白話文:

【來源】這品種是由傘形科植物當歸的乾燥根製成的。

【常用名】它也被稱為秦當歸、西當歸、甘白。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甘肅和四川地區。

【採收季節】通常在霜降後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將當歸放入麻袋中,搖晃以去除灰塵,然後用冷水清洗當歸的上半部,放入缸中,覆蓋濕布,每日翻動。如果發現有硬塊,要挑選出來,噴些水再潤濕,確保全部潤透後,取出切片或刨成2釐厚的片狀,放在簸箕中,上面蓋一層白紙,然後曬乾。在二、四、八月這種容易回潮的季節,可將當歸放置在潮濕的地面上,並經常翻動,使其回潮均勻,然後刷去灰塵,切片或刨成2釐厚的片狀,曬乾的方法同上。若想達到止血的效果,可將當歸炒炭,即先將鍋燒熱,放入藥片炒至微黑,取出放涼。

若需活血散瘀,可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拌勻後稍潤片刻,再放入鍋中炒至微黃色。若需健脾止瀉,可用土炒,每斤藥片用黃土粉4兩,先將土粉在鍋中炒熱,再放入藥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土粉,晾涼後儲存。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12~18克。

【貯存】可放入缸中或木箱中壓緊,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走油。4~8月是生蟲的季節,應將其放入含有硫磺的箱中保存。

2. 川貝母

川貝母,來源於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常見品種有川尖貝、松貝、蘆貝,產地主要在四川、湖北。

採收時間依種植方式而異,家種於夏季採挖,野生則於春季採挖。

炮製方法繁瑣,需根據季節以溫水或冷水浸泡,並加蓋濕布潤濕數小時,再去除心及根鬚,清洗曬乾後方可使用。

常用劑量為3~9克,需注意防潮及蟲蛀,建議以瓷瓶加蓋貯存。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百合科的幾種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是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所製成。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川尖貝、松貝、蘆貝。

【產地】主要產自四川和湖北。

【採收季節】人工栽培的在夏季採收,野生的則在春季採收。

【炮製方法】在冬季和春季,用溫水浸泡一會兒;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稍微浸泡一會兒。然後撈起瀝幹水分,放入瓷盆內,蓋上濕布,潤濕4小時後取出。使用竹簽去除中心和根部,再用清水快速清洗,撈起晾乾。使用時需打碎或研磨成粉。

【使用量】一般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方式】應儲存在瓷瓶中,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蟲蛀。

3. 浙貝母

浙貝母,又名象貝、大貝、元寶貝,為百合科植物的乾燥鱗莖,主產於浙江東陽、義烏等地。

夏季5月前採挖後,需揀去雜質並洗淨。炮製時,冬春季用溫水浸泡6~8小時,夏秋季則用冷水浸泡3~4小時,撈起瀝乾後放入缸內,每日翻動使其潤透,以防變色,最後切成約0.3公分厚的片狀曬乾。

建議用量為6~18克,貯存時應裝箱加蓋,注意防蟲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屬於百合科的植物,稱為浙貝母,其乾燥的鱗莖製成。

【常用名】此藥物也常被稱為象貝、大貝、元寶貝。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浙江省的東陽、義烏等地。

【採收季節】在每年的5月前的夏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和春季,需用溫水浸泡6至8小時;而在夏季和秋季,則只需用冷水浸泡3至4小時。之後,撈出放入篩內,濾幹水分,置於缸內每天翻動使其潤透,然後取出,防止變色。最後,切成大約1分厚的片狀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爲6至18克。

【貯存】裝箱後加蓋,以防蟲蛀和潮溼。

4. 射干

射干,又名寸乾、烏扇,為鳶尾科植物的乾燥根莖。主要產於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夏秋季採挖後,需炮製處理:先去除雜質洗淨,冬春季用熱水浸泡2-3小時,夏秋季則用冷水浸泡2-3小時。取出瀝乾水分後,放入缸內以濕布覆蓋潤透,然後去除蘆頭,切成二分厚的直片曬乾。

一般用量為3-6克。應妥善貯存於箱內,並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鳶尾科植物「射干」的乾燥根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寸乾、烏扇。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

【採收季節】於夏秋兩季進行採挖。

【炮製過程】先去除雜質,清洗乾淨。在冬春時節,用熱水浸泡2至3小時;而在夏秋時節,則改用冷水浸泡2至3小時。浸泡後,瀝乾水分,放置於缸內,覆蓋濕布讓其充分吸收濕氣。再將其蘆頭去除,切成約二分厚的直片,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6克。

【儲存方式】應放入箱子中並蓋緊,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