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28)
(28)
1. 第六節 其他製法
炮製方法中,除了水處理與加熱外,尚有複製、發酵、發芽、制霜取汁等方法,目的在於降低藥物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保存藥性或產生新的作用,並便於儲存與服用。
- 複製: 指的是反覆以多種製法處理藥材,例如使用清水煮沸。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淹過藥材的水,以大火煮沸約兩小時後取出。目的是為了減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增強療效,使鮮品易於乾燥。 常見的藥材如半夏、天南星、何首烏等。
- 發酵: 是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黴菌使藥物發泡、生霉的方法。將藥物鋪在容器內,用稻草或藥草覆蓋,放置在適宜的環境。一般溫度控制在30-37℃,濕度70-80%。藥物表面呈現黃白色霉衣,內部出現斑點,且氣味芳香無霉氣時,即可乾燥。例如淡豆豉、膽南星通常在五、六月製作。
- 發芽: 是指將豆、谷、麥類種子浸水淋水,保持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生幼芽的方法。種子洗淨後浸泡,放置在能濾水的容器中,保持濕潤,每日淋水數次。待種子生出約2-3分長的幼芽時取出,曬乾或烘乾。例如麥芽、谷芽、大豆卷。
- 制霜: 指的是通過除去油分或析出結晶物等方法,將藥物製成結晶或粉末,形似寒霜。目的是除去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強療效。方法包括去油取霜和析出結晶兩種。其中,去油取霜是將含有油分的藥物碾成粉末或泥狀,加熱後用草紙包裹壓榨去油,多次重複至紙上基本無油為止。
白話文:
[第六節 其他製法]
有用水處理和加熱,或是結合多種方式的一種藥材加工方式,被歸類為特殊製法。這種製法的目標是降低或清除藥材的毒性,讓藥性更平和,提高療效,保持藥材原有的功效或是產生新效果,以及方便儲存和服用。此類製法包含複製、發酵、發芽、制霜和取汁等。
一、複製
複製是透過多種製程反覆處理藥材,除了清水煮之外,其他方式已在之前的章節詳細介紹。這裡僅說明清水煮的具體製程:把藥材放入鐵鍋或銅鍋,加入超過藥材高度2-3吋的清水,用大火煮約2小時後取出。複製的主要目標是降低或去除藥材的毒性,提高療效,並讓新鮮藥材容易乾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烏、草烏、何首烏、紫河車、香附等。
二、發酵
在特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黴菌讓藥材發泡、生黴的製法,稱為發酵法。發酵的目的是改變藥材原有的特性,產生新作用,以符合臨牀治療需求。發酵過程是在容器中放置含有適當水分或已預熱的藥材,用稻草、鮮草或麻袋覆蓋或墊底,然後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下進行。溫度和濕度對發酵影響重大。
溫度太低或濕度不足,無法進行發酵,或發酵速度緩慢。溫度太高、濕度太大,黴菌無法生長,發酵同樣困難。通常溫度30°~37℃,相對濕度70%~80%為最佳。當藥材表面出現黃白色黴衣,內部有斑點,散發芳香且無黴味時,進行乾燥最適合。發酵最佳季節為五、六月,如淡豆豉、膽南星。
三、發芽
豆類、穀類、麥類的種子經浸泡、淋水,維持適當的溫濕度,促使其發芽的製法,稱為發芽法。發芽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發芽改變藥材的特性,產生新功能,以滿足治療需求。發芽過程是先清洗豆類、穀類、麥類的種子,去除雜質,夏季浸泡2~3小時,冬季春季浸泡4~6小時。清洗時,將漂浮的蟲蛀空殼撈出,放入可排水的容器,底部鋪席或用蒲包裝,上方覆蓋稻草或蒲包,保持適當的溫濕度。每日淋水3~5次。
待種子發出約2~3分長的幼芽時取出,曬乾或烘乾。如麥芽、穀芽、大豆卷。
四、制霜
藥材經過去除油分,或析出結晶的製程,形成結晶或粉末,類似寒霜,稱為制霜。制霜的目標是去除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和副作用,增強療效,發揮治療作用。制霜主要包含去油取霜和析出結晶兩種方式。
(1)去油取霜:將含有油分的藥材修整後磨成粉或搗成泥,加熱後用草紙包裹2~3層,再用紗布包緊,壓榨去油,每日重複碾碎、換紙、壓榨一次。反覆多次,直到紙上幾乎無油跡為止。
(2)析出結晶:將某些鹽類藥物撒在瓜瓤上,裝入陶罐,密封蓋好,放置陰涼通風處,使結晶凝固在罐外,用刷子刷下,直到罐外無結晶為止。此外,某些副產品也被稱為霜,如製鹿角膠時剩餘的鹿角殘渣,稱為鹿角霜。制霜的藥材有巴豆、千金子、瓜蔞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將新鮮藥材搗碎壓榨或火烤,使藥材內的液體大量釋出,此製程稱為取汁。取汁的目的在於治療特定疾病,尤其是熱性疾病後期陰液損耗嚴重,或是風痰阻塞經絡竅道,適合使用甘涼多汁的藥材。如水果、鮮竹等,本身含有豐富液體,但渣滓較多,煎服會沖淡其甘涼滋陰和化痰開竅的效果,降低原有療效,患者也較難接受,因此使用取汁的方式,以符合治療需求。如梨汁、藕汁、蔗汁、竹瀝、黃荊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