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26)
(26)
1. 第四節 火製法
操作方法:將藥物置爐火中,或將藥物打成小塊,置瓦罐內放於爐火中(藥物周圍應有較大火力),上蓋鐵皮,強火煅燒,至礦物藥紅透,貝殼類呈灰白色,取出攤冷,或趁熱噴灑不同液體輔料,冷後收藏。如牡蠣、石決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龍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將煅透的藥物趁熱傾入冷的液體輔料中,使其吸收,稱為淬。淬適用於經過高溫仍不能酥鬆的礦物藥。淬在煅後進行,以彌補煅法的不足。煅與淬結合稱為煅淬法。煅淬是使堅硬的藥物經過高熱驟冷,促使疏鬆崩解,易於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並利用不同的液體輔料緩和藥性,且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
液體輔料多用醋、酒、藥汁、水等。一般用量多為藥物的30~50%。操作方法:將煅至紅透的藥物趁熱傾入冷的液體輔料中浸淬,稍冷後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藥物疏鬆為度。如代赭石、磁石、陽起石、自然銅、禹糧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爐甘石、皂礬。
(4)暗煅:暗煅是在高溫缺氧情況下,使藥物炭化的一種煅法,又稱悶煅。適用於煅制質地疏鬆,炒炭時易於灰化的藥物。操作方法:將藥物置鐵鍋內,上扣小鐵鍋,接口處用鹽泥或赤石脂用水調成泥狀封固,留一筷頭大的小孔,扣鍋上壓重物,置爐火上煅燒。小孔煙少時用筷頭塞住,至小孔無煙時離火。
亦有將藥物置小口釉罐內,用鹽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燒,罐上放大米數粒,至大米成焦黃色時離火,待鍋或罐冷卻取出藥物,以免藥物遇空氣燃燒而灰化。在煅制過程中,由於加熱而鍋內氣體膨脹,藥物受熱炭化,有大量氣體及濃煙產生,從接口處噴出。應隨即用濕泥堵住,或用細砂掩蓋填塞,以免空氣進入,使藥物灰化。
如血餘、棕櫚。
白話文:
第四節 火製法
操作方法:將藥材放入爐火中加熱,或者將藥材打碎成小塊,放入瓦罐中再置於爐火上加熱(藥材四周需有較強的火力),蓋上鐵皮,用強火煅燒,直到礦物藥材燒成紅色,貝殼類藥材燒成灰白色,然後取出攤涼。也可以趁熱噴灑不同的液體輔料,冷卻後再儲存。例如牡蠣、石決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龍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將煅燒透的藥材趁熱倒入冰冷的液體輔料中,使其吸收液體,稱為淬。淬法適用於經過高溫仍無法變得鬆軟的礦物藥材。淬法在煅燒之後進行,用以彌補煅燒法的不足。煅燒與淬法結合稱為煅淬法。煅淬法是利用高溫和驟冷,使堅硬的藥材變得鬆散易碎,以便煎煮時釋放有效成分。同時,利用不同的液體輔料來緩和藥性,並與藥材產生協同作用,以增強療效。
液體輔料通常使用醋、酒、藥汁、水等。用量一般為藥材的30%~50%。操作方法:將煅燒至紅透的藥材趁熱倒入冰冷的液體輔料中浸泡淬煉,稍涼後取出。有些藥材需要煅淬一次,有些則需要多次,以藥材變得鬆軟為準。例如代赭石、磁石、陽起石、自然銅、禹糧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爐甘石、皂礬等。
(4)暗煅:暗煅是在高溫缺氧的條件下,使藥材炭化的一種煅燒方法,也稱為悶煅。適用於質地疏鬆,普通炒炭容易灰化的藥材。操作方法:將藥材放入鐵鍋中,上面再扣一個小鐵鍋,接口處用鹽泥或赤石脂用水調成泥狀封好,只留一個筷子頭大小的小孔,在扣上的鍋上面壓上重物,然後置於爐火上煅燒。當小孔冒出的煙變少時,用筷子頭堵住小孔,直到小孔不再冒煙時,就將其離火。
也可用小口釉罐盛放藥材,用鹽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於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燒,罐上放幾粒米,當米粒變成焦黃色時就離火。待鍋或罐冷卻後再取出藥材,以免藥材遇空氣燃燒變成灰燼。在煅燒過程中,由於加熱導致鍋內氣體膨脹,藥材受熱炭化,會產生大量氣體和濃煙從接口處噴出。應立即用濕泥堵住,或用細砂掩蓋填塞,防止空氣進入,以免藥材灰化。
例如血餘、棕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