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24)

回本書目錄

(24)

1. 第四節 火製法

使藥物酥脆易碎,便於製劑和服用,從而增強療效。如玳瑁。

(5)蛤粉炒:藥物用蛤粉作中間體進行加熱的炒法,稱蛤粉炒。先將蛤粉放鍋內,加熱至蛤粉輕鬆易翻動時投入藥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沒藥料為宜。蛤粉為一種細粉,受熱、傳熱與滑石粉相似,能使藥物緩緩均勻受熱,以拌炒膠類藥物為適宜。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藥物焦化。

炒至藥物形體發生變化,內部尚未炒焦時取出,篩去蛤粉。篩下的蛤粉可以繼續使用,炒至變成灰色時更換。蛤粉炒使藥物酥脆易碎,易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療效。如阿膠。

(6)土炒:藥物用竈心土(伏龍肝)作為中間體加強同炒的方法,稱為土炒。土炒不常應用,按古時所用之土應為東壁上,即向陽的牆壁上,後來又用竈心土。竈心土經多次燒煉,所含雜質較少,且含有鹼性氧化物。由於具有鹼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後可使部分成分變質,以緩和藥性,同時可與藥物起協同作用,以達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熱、傳熱作用與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藥物均勻受熱。

本法常用於健脾和胃藥物。操作方法:將碾細的竈心土置鐵鍋內炒熱,再將藥物加入,以竈心土能淹沒藥物為度,用鍋鏟炒至錶面微顯焦黃色,並放出焦香氣味,即可取出,篩去竈心土,冷後收藏,土炒火力不宜過大,以免藥物焦化。使用過的竈心土可繼續使用。如白朮。

(三)液體輔料炒

藥物加液體輔料拌炒,稱為液體輔料炒。藥物經過炒後,在性質上發生了某些變化,能起到解毒、矯味、矯臭,增強療效,緩和藥性,便於製劑和有效成分易於溶出等作用。液體輔料炒與固體輔料炒在意義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體輔料能滲透入藥物內部而產生其作用。由於所加的輔料不同,可分為蜜炙,鹽水炒、醋炒、酒炒及薑汁炒等。

(1)蜜炙:藥物用蜂蜜拌炒,稱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補脾潤肺,解毒矯味,多用於制補脾潤肺止咳的藥物。蜜炙後能緩和藥物的偏性,並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以達到治療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蜂蜜4兩左右。先將鍋洗凈燒熱,傾入蜂蜜,煉沸以後,投入藥物,小火拌炒至藥物互相粘結或粘鍋時,灑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藥物呈金黃色,取出攤冷後,以不粘手為佳。裝缸內密閉,防止潮解和鼠耗。

如甘草、黨參、黃花、冬花、紫菀、桑皮、

(2)鹽水炒:藥物加鹽水拌炒的方法,稱為鹽水炒。鹽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腎的作用,多用於制補腎、固精、治疝、利尿、瀉腎火的藥物。鹽水炒後與藥物起到協同作用,能增強療效。操作方法:每斤藥料用鹽6~15克,加水2兩溶化,灑在藥物上面,拌勻,稍悶,使其吸收,置鍋中小火加熱,炒乾取出。如黃柏、知母、杜仲、故紙、車前子、小茴香、益智仁。

白話文:

第四節 火製法

此法使藥物變得酥脆易碎,方便製劑和服用,進而增強療效,例如玳瑁。

(5) 蛤粉炒:將藥物以蛤粉為介質加熱的炒法。先將蛤粉加熱至易翻動,再放入藥材,蛤粉需能覆蓋藥材。蛤粉性質類似滑石粉,能使藥材受熱均勻,適合炒製膠類藥材。火力不宜過猛,以免藥材焦糊。炒至藥材形狀改變,內部尚未焦糊時取出,篩去蛤粉。篩下的蛤粉可重複使用,變灰後再更換。蛤粉炒能使藥物酥脆易碎,利於煎出有效成分,增強療效,例如阿膠。

(6) 土炒:以竈心土(伏龍肝)為介質加熱炒藥的方法。此法較少使用,古法使用向陽牆壁上的土,後改用竈心土。竈心土經反覆燒煉,雜質較少,含鹼性氧化物,可中和胃酸。此外,土炒可使部分成分變質,緩和藥性,並與藥物產生協同作用,達到健脾和胃的效果。土炒的受熱、傳熱效果與滑石粉炒、蛤粉炒類似,能使藥物均勻受熱。

此法常用於健脾和胃藥物。操作方法:將研細的竈心土放入鐵鍋炒熱,再加入藥材,以竈心土覆蓋藥材為宜,炒至表面微焦黃,並散發焦香味即可取出,篩去竈心土,放涼後保存。火力不宜過猛,以免藥材焦糊。使用過的竈心土可重複使用,例如白朮。

(三)液體輔料炒

將藥物與液體輔料拌炒的方法。炒製後藥物性質會產生變化,可解毒、矯味、矯臭,增強療效,緩和藥性,方便製劑和有效成分溶出等。液體輔料炒與固體輔料炒在意義和操作上類似,但液體輔料能滲透入藥物內部發揮作用。依據添加的輔料不同,可分為蜜炙、鹽水炒、醋炒、酒炒及薑汁炒等。

(1) 蜜炙:以蜂蜜拌炒藥物。蜂蜜性味甘平,能補脾潤肺,解毒矯味,多用於製備補脾潤肺止咳藥物。蜜炙能緩和藥物偏性,並與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操作方法:每斤藥材用約四兩蜂蜜。先將鍋洗淨燒熱,倒入蜂蜜煉沸,再放入藥材小火拌炒,至藥材互相粘結或粘鍋時,灑少許清水使其吸收,炒至金黃色,取出攤涼,以不粘手為佳。裝入缸中密封,防止受潮和蟲害,例如甘草、黨參、黃花、冬花、紫菀、桑皮。

(2) 鹽水炒:以鹽水拌炒藥物。鹽性味鹹寒,有下行走腎的作用,多用於製備補腎、固精、治疝、利尿、瀉腎火的藥物。鹽水炒後與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操作方法:每斤藥材用鹽6~15克,加水二兩溶化,灑在藥材上拌勻,略悶使其吸收,再小火加熱炒乾取出,例如黃柏、知母、杜仲、故紙、車前子、小茴香、益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