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22)

回本書目錄

(22)

1. 第四節 火製法

火製法是藥物炮製的重要方法,透過直接或間接用火加熱,並視情況加入輔料,以達到去除毒性、改變藥性、增強療效、緩和藥性等目的,滿足醫療與製劑的需求。操作時,需根據藥物性質,掌握火候與方法,否則可能影響藥效。

炒法是常見的火製法,將藥材置於鍋中加熱並不斷翻動,炒製程度依藥物性質及醫療需求而異。炒製能使藥材乾燥、易於粉碎、便於製劑、降低毒性、增強療效、改變藥性,甚至能矯臭矯味。

炒法可分為清炒、固體輔料炒、液體輔料炒。

清炒是不加輔料直接炒製,依據加熱時間與溫度,又可分為:

  • 微炒:用微火炒至乾燥,藥材無明顯變化,類似鍋焓法,用於矯臭矯味,並防止高溫破壞消化酶。例如:微炒麥芽、谷芽等。
  • 炒黃、炒爆:用小火炒至外表微黃或顏色加深,散發固有氣味,或炒至爆裂。可矯臭矯味、增強健脾和胃功能、易於煎出有效成分。例如:炒牛子、炒萊菔子等。
  • 炒焦:加熱程度較炒黃高,炒至外表焦黃色或焦褐色,內部淡黃,帶有焦香味。多用於炮製健胃助消化或刺激性藥物。例如:炒山楂、炒蒼朮等。
  • 炒炭:炒至外表焦黑,內部焦黃,部分炭化,但仍保有原氣味。火力較強,藥材易燃,需注意滅火。

白話文:

第四節 火製法

火製法是指利用火,直接或間接加熱藥物,並可添加或不添加輔料進行不同處理的方法。其目的是為了滿足醫療需求和製劑要求,去除藥物毒性、改變藥物性能、增強療效以及減緩藥物烈性。火製法是中藥炮製的重要方法之一,操作不當會直接影響藥效。

因此,需根據藥物特性,掌握適當的方法和火候,進行不同的加工處理。由於藥物性質各異、種類繁多,且輔料種類不同,因此火製法也各有不同。本節主要介紹炒、煨、煅等火製法。

一、炒

將藥材經過修剪、切制、乾燥等預處理後,放入鍋中加熱並持續翻動至所需程度,稱為炒。炒法是炮製中常用的方法,需根據醫療需求和藥物特性進行不同的處理。因此,加熱程度也各有不同,炒藥時需特別注意火候的掌握。火候指的是藥物加熱後狀態的變化程度,炒制時應根據藥材性質、飲片厚薄、堅實程度等,掌握適當的火候和火力,才能達到“製藥貴在適中”的境界。

加熱後的藥物乾燥易碎,便於製劑,還能降低毒性、增強藥效、改變藥性,並可達到矯臭矯味的效果。炒法可分為清炒、固體輔料炒、液體輔料炒等。

(一)清炒

指不添加任何輔料,將藥物放入鍋中,以不同火力持續翻炒,使藥物均勻受熱至所需程度。根據炒制時間和溫度,清炒可分為:微炒、炒黃、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用小火將藥物炒至乾燥,藥物外觀無明顯變化。微炒與鍋焓法類似,主要作用是矯臭矯味,同時可防止高溫破壞消化酶。例如微炒麥芽、谷芽、葶藶子、夜明砂等。

(2)炒黃、炒爆:用小火加熱,將藥物炒至外表顏色微黃或顏色加深,並散發出藥物固有氣味,或炒至藥物爆裂。此法可矯臭矯味,增強健脾和胃的功能,並利於煎出有效成分。例如牛子、棗仁、蒼耳子、蔓荊子、萊菔子、紫蘇子、白芥子、草決明、望月砂等。

(3)炒焦:加熱程度比炒黃更高,炒至外表焦黃或焦褐色,內部呈淡黃色,並有焦香氣味。此法多用於炮製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藥物。例如杏仁、山楂、梔子、蒼朮、乳香、沒藥、路路通、刺蝟皮等。

(4)炒炭:藥物炒至外表焦黑,內部焦黃,部分炭化,但仍保留原有氣味。其溫度比炒焦更高,時間也更長。炒炭時火力較強,藥材易燃,若出現火星,應迅速噴灑少量清水滅火,然後取出攤涼保存。有些藥物炒炭時會產生刺激性濃煙,需快速翻動使其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