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16)

回本書目錄

(16)

1. 乾蟾

『來源』本品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黑眶蟾蜍的乾燥全體。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夏、秋季。

『炮製方法』乾蟾除去雜質及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將凈沙子置鍋內,武火加熱至翻炒錶面微焦臭氣逸出時,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用量』以燙炒時,能將乾蟾塊全部掩埋,並剩餘部分為宜。

『用量』1~3克。

『貯存』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蟾蜍科的兩種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經過乾燥處理後的整體而來。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各地都有產出。

【採收季節】夏季和秋季是採收的季節。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乾蟾中的雜質和灰屑,然後剪去其頭部和爪子,切成小方塊。接著,將清潔的沙子放入鍋中,用大火加熱直到沙子可以翻炒,且表面微微焦黃,發出臭氣時,迅速取出,篩去沙子,讓其自然冷卻。使用的沙子量應該足夠完全掩埋乾蟾塊,並且還剩下一部分。

【用量】通常的使用量為1到3克。

【貯存】應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保存,以防生蟲。

2. 紫河車

『來源』本品為健康人乾燥胎盤。

『常用名』胎盤、胞衣。

『炮製方法』將鮮胞衣剪去周圍白膜,放入清水中洗去血,漂1小時,後用銀針刺破胞衣內之血管,用手輕輕揉搓以促使血液排出,以上方法4~5次,宜多換水洗凈污血為止。每10斤加白酒4兩,浸拌10分鐘,用銀花、甘草、花椒各1兩煎汁去渣,投取胞衣煮5分鐘,撈起放入蒸籠蒸上汽半小時取出,烘乾。作用解毒除腥。

『用量』6~12克。

『貯存』加少許花椒用紙包好,放鐵箱內加蓋,防潮、蟲、鼠。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來自健康的乾燥人胎盤。

【常用名稱】胎盤、胞衣。

【製備方法】首先,將新鮮的胞衣周邊的白色薄膜剪掉,然後放入清水中清洗掉血跡,浸泡一小時。接著使用銀針穿刺胞衣內的血管,輕輕揉搓,幫助血液流出。這個過程需重複四到五次,且需多次換水,直到胞衣完全清洗乾淨,沒有污血為止。每十斤的胞衣,加入四兩的白酒,浸泡攪拌十分鐘。再使用銀花、甘草、花椒各一兩煎煮成汁,去掉渣滓,將胞衣投入汁中煮五分鐘,隨後撈出放入蒸籠,蒸至有蒸汽冒出約半小時後取出,最後進行烘乾。這個過程的主要目的是解毒和去除腥味。

【使用量】每次使用六到十二克。

【儲存方式】在胞衣上撒些許花椒,用紙包好,放入鐵箱內蓋緊,以防潮濕、蟲害和老鼠侵擾。

3. 鹿角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馬鹿梅花鹿雄鹿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後次年春季脫落的角基。

『產地』東北、西北、雲南、貴州、湖北等省。

『炮製方法』取鹿角去寸許長尖頭。鋸4.5寸長筒,放入水中浸7~10天,每天換水,將血吹凈漂透,如硬則放蒸籠內蒸上氣,取出乘熱切片曬乾。

『用量』9~12克。

『貯存』裝白箱內,加蓋。

白話文:

【鹿角】

來源:本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馬鹿或梅花鹿,雄性個體在已骨化(硬化)的角,或者是鋸掉鹿茸後,於次年春季自然脫落的角基。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以及雲南、貴州和湖北等省份。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鹿角約一寸長的尖端部分。然後鋸成長約4.5寸的圓筒狀,將其放入水中浸泡7至10天,期間每日更換新水,直至將其中的血液徹底清除並漂淨。如果鹿角質地較硬,可將其放入蒸籠內蒸至軟化,再趁熱切成薄片並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至12克。

貯存:應裝入潔淨的容器中,最好是白色箱子,然後封蓋保存。

4. 鹿茸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未骨化的密生茸毛的幼角。

『炮製方法』將原藥用瓷片颳去毛或用酒精燈燒去毛,毛刮盡後,用布擦凈,放溫水中泡一下,用濕毛巾包潤1~2天,使其軟化切橫片,用小火烘乾。

『用量』0.5克。

『貯存』裝鐵盒內,用花椒拌養閉蓋,防蟲及鼠。

白話文:

【鹿茸】

來源:本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梅花鹿或馬鹿,它們未骨化且密生茸毛的幼角。

炮製方法:先使用瓷片刮除藥材上的毛,或者利用酒精燈燒掉毛髮。刮淨毛髮後,再用布擦拭乾淨,接著放入溫水中浸泡一會兒。然後用濕毛巾包裹,讓其潤濕1至2天,以使藥材軟化,之後切成橫片,最後用小火慢慢烘乾。

用量:每次使用0.5克。

貯存:應保存於鐵盒內,並與花椒混合存放,確保關緊蓋子,以防蟲害和鼠類侵擾。

5. 鹿筋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馬鹿四肢的筋。

『炮製方法』將鹿筋放入缸內或盆內,用米泔水漂2~3天,每天換水一次,按時取出去蹄,切5分長,用清水洗透一次,撈起曬乾。米泔水漂可減去腥臭氣。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閉蓋,防蟲。

白話文:

【鹿筋】

來源:本產品來自鹿科動物,包括梅花鹿或馬鹿的四肢筋。

製作方法:首先,將鹿筋放入缸或盆中,使用米泔水浸泡2至3天,期間每天需換水一次。浸泡完畢後,去除蹄部,並將鹿筋切成約0.5公分長的小段,再用清水徹底清洗,最後取出晾乾。透過米泔水浸泡,可以有效去除其腥臭味。

用量:建議每次使用3至9克。

儲存方式:應將其保存於密封的鐵盒中,以防蟲害。

6. 麻黃根

『炮製方法』取根,春冬季用溫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洗,撈入篩內,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2分長橫片,曬乾。

『用量』6~9克。

『貯存』裝箱內。

白話文:

【處理方式】選取麻黃的根部,在春季和冬季時使用溫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清洗。清洗後,將其撈出放置於篩子內,上面覆蓋濕布讓它充分吸水,然後再取出,切成約0.6公分(2分)長的橫片,最後進行日曬使其乾燥。

【使用劑量】一般使用量為6至9克。

【保存方式】應存放於箱子內。

7. 細辛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華細辛的乾燥全草。

『常用名』北細辛、遼細辛。

『產地』遼寧等地。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濾乾水粉,當時切片3分長、曬乾。炙細辛:每斤藥片,用蜜4兩煉開,炒至深黃色,取出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1~5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取自馬兜鈴科中的北細辛、漢城細辛或是華細辛,使用的部分是它們的乾燥全草。

【常用名稱】通常被人們稱作北細辛或是遼細辛。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遼寧地區。

【採收時間】最佳的採收季節是在秋天和冬天。

【處理方式】首先需篩選去除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和春季時,使用溫水快速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快速清洗。清洗後,將其放入籃子中瀝乾水分,當下切成三分長的薄片,再進行曬乾。若要製成炙細辛,則每一斤的藥材,需使用四兩的蜂蜜進行熬煮,直至顏色變為深黃色,再取出攤涼,以達到鬆散且不黏手的最佳狀態。

【使用量】一般建議的使用量為1至5克。

【保存方法】應將其裝入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

8. 茵陳

『來源』本品為菊花植物濱蒿茵陳蒿的乾燥幼苗。

『常用名』綿茵陳、茵陳蒿。

『產地』陝西、山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清明前採為佳。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篩凈灰塵備用。

『用量』9~18克。

『貯存』裝木箱內按緊加蓋,防潮防塵。

白話文:

【茵陳】

來源:這個藥材源自一種稱為「濱蒿」或是「茵陳蒿」的菊花科植物,我們使用的是它們的乾燥幼苗。

常用名稱:綿茵陳、茵陳蒿。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陝西、山西、湖北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最適合在清明節前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篩去灰塵,準備好後就可以存放備用。

用量:通常使用的劑量是9到18克。

貯存方式:應該裝在木箱內並壓緊蓋上蓋子,目的是為了防潮和防止灰塵進入。

9. 青蒿(附:青蒿梗)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青蒿的乾燥地上部分。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夏末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摘去粗枝,作青蒿梗用,用水搶洗凈,撈入筐內,濾乾水份,當時切片2分長曬乾。鮮品不用水洗。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由菊科植物黃花蒿或是青蒿的地上部分經乾燥處理後所得。

【產地】在中國全國各地皆有生產。

【採收季節】通常於夏末進行採收。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然後摘除粗大的枝條,這些可用作青蒿梗。用水清洗乾淨後,將其撈起放入筐中瀝乾水分,再切成約二分長的片狀,最後曬乾。而新鮮的青蒿則不需要用水洗。

【用量】使用時,每次大約3至9克。

【貯存】應儲存在箱子內,且需蓋上蓋子,以防潮濕。

10. 附:青蒿梗

『炮製方法』取根去細枝,春冬季用溫水,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左右,撈起濾乾水,切斜片2釐厚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製作方式】首先將青蒿梗的細小枝條去除,只保留根部。在春季和冬季時,使用溫水浸泡約一小時;而在夏季與秋季則改用冷水浸泡同樣時間。之後將其撈起,瀝乾水分,再切成厚度約2毫米的斜片,最後進行日曬乾燥。

【使用份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9公克。

【保存方法】應將其放入箱子內密封保存,以防潮濕影響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