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7)
(17)
1. 第二節 切制
切制是中藥炮製中最常用的方法,能使藥材符合配方要求。
切制目的:
- 增大藥材與溶劑的接觸面積,使有效成分更容易溶出。
- 方便後續炮製,使藥材能充分受熱及接觸輔料。
- 方便配方時的稱量及後續的粉碎。
- 便於保管貯藏。
切制規格:
根據藥材種類有不同切法:
- 根及根莖類:硬質切薄片,如白芍;疏鬆切厚片,如沙參;細長切段,如茅根。
- 全草類:粗硬切短段,如藿香;細軟切長段,如蒲公英。
- 莖及樹枝類:硬質切薄斜片,如桂枝;疏鬆切厚斜片,如藿香梗。
- 葉類:韌性大葉切寬絲,如竹葉、枇杷葉;細小易碎則不切或揉碎,如瀉葉、冬桑葉。
- 果實種子類:硬質大個切薄片,如檳榔;體積小則搗碎,如蘇子。
- 樹皮、果皮類:硬厚切細絲,如厚樸;疏鬆切塊,如橘紅;薄的切粗絲,如瓜蔞皮。
- 花類一般不切。
此外,還有根據炮製需要進行切制的,如蒸制用的根類切丁塊(熟大黃、制首烏),炒制用的皮類切大方塊(杜仲),炒制用的膠類切小丁塊(阿膠)。
切制方法:
需備妥鋒利刀具,並掌握正確的切藥姿勢,側身坐,右手持刀,左手握藥,左右手協調。切藥分把切和單切,前者適合長條形藥材,切片、絲、段;後者適合塊狀或球形藥材,切片或塊。
注意事項:
- 每切完藥材需關刀,防止刀傷。
- 切纖維多、澱粉多的藥材要用油帚擦刀,切粘液質、糖類多的藥材要用水帚擦刀,保持刀刃滑利。
- 經常檢查刀栓,及時更換,並用木塊嵌緊小頭,防止斷裂滑落。
白話文:
第二節 切制
切制在中藥炮製過程中應用最廣泛。大多數中藥都需要用刀切成片、段、絲、塊,以符合處方要求。這些步驟通常在修制和水制之後進行。飲片必須乾淨衛生,不得含有塵土、灰渣、霉變、蟲蛀或其他雜質。
一、切制的目的
(1) 增大藥材與溶劑的接觸面積:切制後,藥材表面積增大,更容易與溶劑接觸,利於有效成分溶出。
(2) 便於炮製:藥材表面積增大,能使其充分受熱並與輔料接觸,達到炮製目的。
(3) 便於配方稱量和粉碎。
(4) 便於保存貯藏。
二、切制規格
飲片的切制規格依據藥材的不同特性而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根及根莖類:質地堅硬的切成薄片(0.2~0.5毫米厚),例如白芍;質地疏鬆的切成厚片(0.5~2毫米厚),例如沙參;形體細長的切成段(2~5毫米長),例如茅根。
(2) 全草類:莖較粗硬的切成較短的段(2~3毫米長),例如藿香;莖葉細軟的切成較長的段(3~5毫米長),例如蒲公英。
(3) 莖及樹枝類:質地堅硬的切成較薄的斜片(約0.5毫米厚),例如桂枝;質地較疏鬆的切成較厚的斜片(約1毫米厚),例如藿香梗。
(4) 葉類:葉片大且有韌性的切成較寬的絲(約3~5毫米寬),例如竹葉、枇杷葉;葉片短小或易碎的則不需要切,或揉碎,例如瀉葉、冬桑葉。
(5) 果實種子類:質地堅硬體積大的切成薄片(0.2~0.5毫米厚),例如檳榔;體積小的則搗碎,例如蘇子。
(6) 樹皮、果皮類:質地堅硬而厚的切成較細的絲(約1毫米寬),例如厚樸;質地疏鬆的切成塊(大方塊約1平方厘米),例如橘紅;體薄的切成較粗的絲(約2毫米寬),例如瓜蔞皮。
(7) 花類藥材一般不切。
根據炮製需要進行切制的:①適應蒸制需要的根類藥材,切成丁塊(約5毫米),例如熟大黃、制首烏;②適應炒制需要的皮類藥材,切成大方塊(約1平方厘米),例如杜仲;③適應炒制需要的膠類藥材,切成小丁塊(約3毫米),例如阿膠。
三、切制方法
切制飲片,首先要準備好鋒利的刀具。 切藥時,應選擇正確的坐姿和姿勢,一般是側身而坐,右手持刀,左手握藥,將藥材送向刀刃,左右手要協調配合。 切藥的方法分為把切和單切兩種。把切適用於切制長條形藥材,一般切成片、絲、段;單切適用於切制塊狀或球形的藥材,多切成片或塊。
切制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每次切完藥材後,必須將刀放下,以防發生割傷;②切含纖維、澱粉較多的藥材時,要經常使用油刷擦拭刀刃,使其保持鋒利;切含粘液質、糖類較多的藥材時,則需經常用水刷擦拭刀刃,以防粘膩;③要定期檢查刀栓,刀栓磨損嚴重時應更換;同時,刀栓的小頭要用木塊嵌緊,以防磨斷或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