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6)

回本書目錄

(16)

1. 第六章 炮製的分類方法

  • 炮製分類的演變: 中藥炮製的分類隨著炮製方法的發展而演變。《炮炙大法》依藥物類別(水、火、土、金、石、草木)分類,被歷代沿用。
  • 「炮炙十七法」: 總結了《雷公炮炙論》中的炮製方法,共十七種,至今仍廣泛應用。
  • 「炮炙十七法」簡介: 包括炮、爁、煿、炙、煨、炒、煅、煉、制、度、飛、伏、鎊、樧、、曝、露等方法,並對每種方法進行了簡單解釋。例如:
    • 炮: 將藥物加熱至煙起,如炮薑。
    • 爁: 用沸水燙藥物,使其種皮脫落,如杏仁。
    • 煅: 將藥物燒至通紅或灰白色,常用于礦石、介殼類藥材,如煅赭石。
    • 制: 加入輔料以緩和藥性,例如酒制、醋制等。
    • 飛: 將藥物研磨成細粉,取上層懸浮的極細粉末,如飛爐甘石。
    • 煨: 用濕面或濕紙包裹藥物,埋在火灰中至包被物焦黑,如煨肉豆蔻。
  • 炮製分類的發展: 明清以後,炮製的分類更具系統性,促進了炮製技術和理論的發展。
  • 炮製方法介紹: 概括了現行的炮製方法分類,包括一般製法、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製法等。

簡述案例故事:

  • 炮薑: 將生薑炮製後,可以減輕其辛辣刺激性,並增強溫中散寒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
  • 煅牡蠣: 將牡蠣煅燒後,變得酥脆易於粉碎,同時也能增強其收斂固澀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遺精、盜汗等症狀。
  • 飛爐甘石: 爐甘石經過水飛處理,可以去除雜質,使其質地更細膩,外用可治療眼疾。

白話文:

第六章 炮製的分類方法

炮製的分類隨著炮製技術的進步而逐漸形成。明代繆希雍等人編寫的《炮炙大法》,這本書主要講述製藥技術,它根據藥材的種類,如水、火、土、金、石、草木等進行分類,這種方法歷來被廣泛採用。繆希雍還將《雷公炮炙論》中的炮製方法整理為十七種,後人稱為「炮炙十七法」,許多方法至今仍廣泛應用。以下是這十七種炮製方法的現代解釋:

(1) 炮:將藥物放在火上加熱,直到冒出煙霧,例如炮薑。

(2) 爁:將藥物放入沸水中煮燙,直到種子類藥物的種皮可以剝離,如處理杏仁。另一說法是,爁就是火燒。

(3) 煿:直接將藥物放在火上烘乾。

(4) 炙:將藥物與液體輔料混合,用小火炒乾,如炙黃芪。

(5) 煨:用濕麵團或濕紙包裹藥物,然後埋在火灰中,直到外層變黑,如煨肉豆蔻。

(6) 炒:將藥物放在鍋中,乾炒至微黃,但不能炒焦,如炒谷芽。

(7) 煅:將藥物放入炭火中燒至通紅或呈灰白色,特別適用於礦石或介殼類藥材,如煅赭石、煅牡蠣。

(8) 煉:將藥物放在鍋中,用小火慢熬,如煉蜜。礦物藥材在鍋中或罐中用火燒也稱為煉,如煉丹。

(9) 制:藥物與輔料共同加工,以抑制藥物過寒或過熱的特性,或降低其強烈性,達到調和藥性的作用。制的方法多種多樣,包括酒制、醋制、鹽制、蜜制、藥汁制、米泔水制等。

(10) 度:量測藥物的長度和直徑,屬於度量衡的一種。

(11) 飛:藥物用水研磨成細粉,再加水攪拌,收集上層漂浮的超細粉末,如飛爐甘石。

(12) 伏:涉及土質類藥物,如伏龍肝。

(13) 鎊:使用多刃工具將堅硬的藥物切成薄片,如鎊犀角、鎊羚羊角。

(14) 樧:藥物用工具敲打至破碎。

(15) :古時表示曬的字。

(16) 曝:即曬乾。

(17) 露:將藥物暴露在戶外,任由日曬夜露,如海螵蛸。藥物經過蒸餾產生的芳香液體也稱為露,如金銀花露。

自明清以來,炮製的分類方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形成了更系統化的體系,對學習炮製技術和理論產生了積極影響。目前,炮製方法大致可分為一般製法(修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其他製法等。

2. 第一節 修制

中藥材多源於動、植、礦物,採集後需經過修制,以選取藥用部分、去除雜質,使其純淨,便於配方或進一步炮製。修制方法包含多種:

  • 篩:用不同孔徑的篩子去除藥材中的灰砂、渣末,或將藥材分檔。例如,浮小麥、海金砂等種子類藥材用篩除去灰砂、石屑和空殼。
  • 簸:利用簸箕或風車揚去藥材中的灰渣或碎皮等輕浮物質。例如,王不留行、蒺藜子簸去空殼,百合簸去雜質。
  • 揀:用手或工具除去藥材的非藥用部分或雜質,或按大小粗細分類。例如,菊花、二花、紅花、連翹等。
  • 刷:用刷子刷去藥材表面的絨毛、雜質或灰塵。例如,枇杷葉刷去毛。
  • 刮:用刮刀刮去藥材表面或內里的粗皮、絨毛、附生雜物,或動物藥材表面的筋肉。例如,肉桂、厚樸颳去粗皮,虎骨、豹骨颳去筋肉,金櫻子颳去帶毛的種仁。
  • 去殼:搗破或擦破種子類藥物的殼,使其純淨、增強療效。例如,榧子、石蓮子等。
  • 去核、去心:去除某些果實、種子類藥物的核或胚芽,因為這些部分作用不同或不宜入藥。例如,大棗去核,蓮子去心,巴戟天去心。
  • 去頭足:去除某些動物藥的頭和足,因為這些部分不宜入藥。例如,蛤蚧去頭足。
  • 剪切:用剪刀或刀除去藥材殘留的非藥用部分。例如,元參去蘆,防風去頭的棕毛。
  • 壓碾:用碾子碾去藥材表面附生的非藥用部分。例如,刺蒺藜炒焦後壓碾去刺。

白話文:

在這一節中,我們將討論藥材的處理和準備,這個過程涵蓋了藥材的整理、清潔、切割等步驟。中藥多源自動物、植物或礦物,其中一部分可以直接使用,但大多數需經過挑選、切割等初步處理,以去除無用的部分,清理灰塵和其他雜質,確保藥材純淨。藥材修制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讓一些藥材可以立即使用於配藥;二是為後續更深入的加工做好準備。

(1)篩選: 使用不同孔徑的篩子,如竹篩或金屬篩,移除藥材中的灰塵、碎屑,確保藥材純淨。此外,還可藉此將大小、粗細不一的藥材分類,方便後續的加工。例如,浮小麥、海金沙、茵陳、尋骨風、霜桑葉、蛇牀子、鶴蝨、茺蔚子、地骨皮、青葙子、萊菔子、火麻仁、小茴香、花椒等種子類藥材,都會透過篩選去除灰塵、石屑,清除空殼等雜質。

(2)簸選: 根據藥材與雜質的重量差異,使用簸箕或風車,吹走藥材中的灰塵、碎皮等輕質物質,這種方法又稱為「揚」。目的是維持藥材的純淨度。例如,王不留行、蒺藜子等會通過簸選去除空殼;百合也可以用此法清除雜質。

(3)挑選: 亦稱為「揀」,手動或使用特定工具去除藥材的非藥用部分及雜質,或者根據藥材的大小、粗細進行分類,為後續的加工奠定基礎。例如,菊花、銀花、紅花、連翹等藥材的處理。

(4)刷拭: 使用刷子或其他適合的工具,清掃藥材表面附著的絨毛、雜質和灰塵,確保其清潔、純淨。如枇杷葉去除表面的絨毛。

(5)刮除: 利用刮刀或其他帶刃的金屬工具,去除植物藥材表面或內部的非藥用部分,如粗糙的外皮、絨毛或附著的雜物,以及動物藥材表面的筋肉。例如,肉桂、厚樸、黃柏、杜仲刮除外皮;虎骨、豹骨刮除筋肉;金櫻子剖開後刮除帶毛的種仁;金毛狗脊去除絨毛。

(6)去殼: 對某些種子類藥材破殼,使其純淨,並提升療效。如榧子、石蓮子、鴉膽子、大風子、木鱉子、蓖麻子等。

(7)去核、去心: 某些果實或種子的核或胚芽,由於作用不同或不適合入藥,需予以去除,以保持純淨,提高療效。例如,大棗去核,訶子去核,蓮子去心,巴戟天去心(俗稱去骨)。

(8)去頭足: 某些動物藥材的頭部和腳部不適合入藥,應予以切除。例如,蛤蚧去頭足,切小塊後,輕微炒至微黃,研磨成粉備用,同樣適用於蟬蛻、紅娘、斑蝥、虻蟲、蜈蚣等。

(9)剪切: 使用剪刀或刀具,移除藥材上殘留的非藥用部分。例如,元參去除蘆根,防風去除頭部的棕色絨毛。

(10)壓碾: 使用鐵碾或石碾,將藥材表面的非藥用部分碾除,例如,刺蒺藜炒焦後,壓碾去刺,或將化石琥珀等碾碎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