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14)

回本書目錄

(14)

1. 百部

『來源』本品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對葉百部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百部根。

『產地』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洗凈泥沙,冬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若取其潤肺止咳,則用蜜炙,每斤藥片用蜜3兩,將鍋燒熱,倒入蜂蜜煉開,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黃色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箱內,炙百部裝壇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源自百部科的三種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對葉百部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人們常稱之為百部根。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湖南、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清洗掉附著的泥沙,冬天到春天時使用溫水清洗,夏天到秋天則使用冷水,清洗後放入籃子並蓋上濕布,隔天取出,切成約2毫米厚的橫片,然後曬乾。如果要用於潤肺止咳,則需使用蜜炙法,即每斤藥片搭配3兩蜂蜜,先將鍋加熱,倒入蜂蜜熬煮,再加入藥片拌炒,直至藥片呈黃色且散開不沾手為宜。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9克。

【貯存】應裝入箱內保存,而蜜炙的百部則應裝入罐內密封,以防潮濕。

2. 龍膽草

『來源』本品為龍膽科植物龍膽三花龍膽條葉龍膽堅龍膽的乾燥根及根莖。

『常用名』膽草。

『產地』湖北、江西、江蘇、安徽、東北等地。

『採收季節』春秋兩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冬季用溫水洗,春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去蘆,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藥材是從龍膽科的植物,包括龍膽、三花龍膽、條葉龍膽和堅龍膽的乾燥根及根莖所取得。

【常用名】俗稱膽草。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以及東北地區。

【採收季節】在春季和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冬季時使用溫水清洗,而春夏秋季則使用冷水快速清洗。洗後,將其撈出放入籃子內,上面覆蓋濕布,隔天再取出,去掉蘆頭,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用量】一般用於煎煮的量為3至9克。

【貯存】應存放在密封的箱子內,並注意防潮。

3. 葛根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甘葛藤的乾燥根。

『常用名』粉葛、甘葛。

『產地』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西等。

『採收季節』夏秋兩季採挖。

『炮製方法』將原藥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2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1小時,撈起濾乾水份,放入缸內加蓋潤透取出,切成2分厚方塊,曬乾。若使藥性溫和,則用米湯汁炒,每斤藥片用米湯汁4兩,撒入藥內拌勻,吸凈後,投入鍋內炒乾,至深黃色或棕褐色為度。也可用麥麩炒法。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蓋好,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葛根】

來源:此藥材源自豆科植物,主要為野葛或是甘葛藤的乾燥根部。

常用名稱:粉葛、甘葛。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江西、湖北、四川、湖南、廣西等地。

採收季節:於夏秋兩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式:首先將藥材清洗乾淨,冬春時節需用熱水浸泡約2小時,而夏秋時節則只需用溫水浸泡1小時。浸泡後撈起,瀝乾水分,然後放入容器內蓋上蓋子使其濕潤透徹,再切成厚度約2分的方塊,最後進行曬乾。為了讓藥性更為溫和,可選擇用米湯炒製,每斤藥材需用4兩的米湯,均勻攪拌讓其吸收,待吸飽後放入鍋中炒至乾燥,直到顏色轉為深黃色或棕褐色。此外,亦可使用麥麩炒製的方法。

使用量:通常使用3至9克。

貯存方式:應將其放入木箱內密封保存,以防潮濕與蟲蛀。

4. 扁蓄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扁蓄的乾燥地上部分。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夏季採收,嫩者佳。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冬春季用溫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先切去鬚根,再切成2分長橫片,曬乾。

『用量』9~12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灰塵。

白話文:

【來源】這藥材是來自蓼科一種名為扁蓄的植物,我們使用的部分是它乾燥後的地面上生長的部分。

【產地】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生產。

【採收季節】最佳的採收時間是在夏季,且越嫩的品質越好。

【炮製方法】首先要去除其中的雜質,冬天和春天時使用溫水快速清洗,夏天和秋天則用冷水快速清洗。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上面覆蓋濕布,隔天取出,先切除根部,再切成約0.6公分長的小段,最後進行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到12克。

【貯存】應儲存在封閉的箱子中,以防灰塵污染。

5. 紫蘇葉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嫩枝及葉。

『常用名』蘇葉、紫蘇。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7~8月採。

『炮製方法』取鮮紫蘇揀去雜質,洗凈,切成2分長橫片,曬乾。

『用量』3~12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紫蘇葉】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於脣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嫩枝和葉子。

  • 常用名稱:又常被稱作蘇葉或紫蘇。

  • 產地:在中國,紫蘇葉幾乎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 採收季節:一般在每年的7月至8月間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選取新鮮的紫蘇葉,去除其中的雜質,清洗乾淨後,切成約2分長的橫片,然後曬乾。

  • 使用量:在治療中,一般使用的劑量為3至12克。

  • 貯存方式:應將其放置在密封的箱子中保存,以防潮濕和蟲蛀。

6. 紫蘇梗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乾燥莖。

『常用名』老蘇梗、蘇梗。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7~8月採。

『炮製方法』鮮品:除去根切成2釐厚斜片,曬乾。乾品:冬春季用溫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起捆好,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成2釐厚斜片,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屬於脣形科的植物「紫蘇」的乾燥莖部取得。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老蘇梗、蘇梗。

【產地】在全中國各地都有生產。

【採收時間】通常在7至8月間進行採收。

【製造方法】新鮮品:去除根部後切成約2公釐厚的斜片,然後進行曬乾。乾燥品:冬季和春季時,用溫水稍微浸泡一會兒;夏季和秋季時,則用冷水稍微浸泡一會兒。浸泡完後撈起並捆好,再覆蓋上濕布,待其充分吸收濕氣後取出,切成約2公釐厚的斜片,最後曬乾。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9公克。

【儲存方式】應該裝入箱子內,並加上蓋子以防潮濕。

7. 麻黃

『來源』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

『產地』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

『炮製方法』去雜質,用溫水略泡片刻,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先將根選出,後切成3分長橫片、曬乾。制麻黃絨:取切好麻黃,放研槽內,用手輕輕研成絨狀取出,篩去灰塵,備用。炙麻黃:每斤藥片用蜂蜜2~3兩,倒入鍋內煉開,再投入藥片拌炒,至金黃色攤冷,以疏散不粘手為佳。

『用量』1~6克。

『貯存』裝箱內,炙者裝瓷缸內,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麻黃科的三種植物-草麻黃、中麻黃及木賊麻黃的乾燥草質莖製成。

【產地】主要在中國遼寧、河北、山西和陝西等地方生產。

【採收季節】在秋季至冬季之間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用溫水短暫浸泡,接著放入筐子中,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先挑選出根部,再切成大約3分長的橫片,最後曬乾。若要製作麻黃絨,需將切好的麻黃放入研槽,輕輕研磨成絨狀,篩去灰塵後備用。至於炙麻黃,每斤的藥片需用2到3兩的蜂蜜,先將蜂蜜倒入鍋中加熱,再加入藥片拌炒,直至呈金黃色,待其冷卻且散開不沾手即可。

【用量】每次使用量為1至6克。

【貯存】應存放在箱子裡,而經過炙製的則應放在瓷缸內,以防止受潮。

8. 陳皮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

『常用名』廣陳皮、新陳皮、蘇紅皮、樟頭紅、習張、土皮、蘇紅、廣皮。

『產地』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

『採收季節』10~12月。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搶水洗凈,撈入篩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2分寬絲片,曬乾也有不洗的,先用板刷刷去灰塵,再行剪片,若需降低酸性,也可用清炒法,取藥片投入鍋內,用文火炒至有焦點即可。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蟲。

白話文:

【陳皮】

來源:陳皮是來自芸香科植物橘子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成熟果皮。

常用名稱:廣陳皮、新陳皮、蘇紅皮、樟頭紅、習張、土皮、蘇紅、廣皮。

產地:主要產自廣東、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

採收季節:每年的10月至12月。

炮製方法:先挑選去除雜質,用水快速清洗乾淨,然後放入篩子內,上面覆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約2分寬的絲片,進行曬乾。另外,也有不經清洗,先用板刷刷除灰塵後再剪片的做法。如果需要降低其酸性,可以使用清炒法,即把藥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出現焦點即可。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應放置在箱內,並蓋好蓋子,以防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