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12)

回本書目錄

(12)

1. 黃藥子

『來源』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乾燥塊莖。

『常用名』黃獨。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除去雜質,洗凈,浸潤至透,切小塊或厚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3~10克。

『貯存』放箱內加蓋、防潮、防蟲蛀。

白話文:

【黃藥子】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薯蕷科植物「黃獨」的乾燥塊莖。

  • 常用名稱:黃獨。

  • 產地:在全國各地皆可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 炮製方式:先去除掉所有的雜質,清洗乾淨後,浸泡至完全濕透,再切成小塊或者厚片,最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10克。

  • 貯存方式:應放置於密閉的箱子內,以防潮濕和防止昆蟲蛀蝕。

2. 白藥子

『來源』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頭花千金藤的乾燥根。

『常用名』白藥。

『產地』全國各地均產。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切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9~15克。

『貯存』裝箱子內,防潮,防蟲蛀。

白話文:

【白藥子】

  • 來源:這款藥材源自防己科的一種植物,叫做頭花千金藤,我們使用的部分是它的乾燥根。

  • 常用名稱:白藥。

  • 產地:這種藥材在全國各地都有生產。

  •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 炮製方式:先從原藥材中去除所有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切成片狀,最後通過日曬或是烘乾的方式進行乾燥處理。

  •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9到15克。

  • 貯存方式:應保存在箱子內,防止潮濕和蟲蛀。

3. 鬱金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鬱金溫鬱金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川玉金、廣玉金、黃玉金。

『產地』四川、廣東等地。

『採收季節』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灰塵,放缸內,用米湯浸泡1~3天,取出洗凈,再放鍋內,加米湯,高於藥面5分,同煮,至半乾,每斤藥加明礬粉3克拌入藥內,經常翻動,以無白心為度,取出曬至半乾,投入缸內潤透,切片1釐厚,晾乾。若取其入肝,則用醋煮法,每斤藥用醋一兩,明礬粉3克,再加米湯高於藥面1寸拌勻,用大火煮至水乾,取出涼至七成乾,切片晾乾。也可用蒸法和溫水浸法等。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鬱金】

【來源】此藥材來自薑科植物鬱金或溫鬱金的乾燥塊根。

【常用名稱】在不同地區有川玉金、廣玉金、黃玉金等叫法。

【產地分佈】主要產自中國的四川、廣東等地。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或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過程】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掉灰塵,將其放入缸中,用米湯浸泡1到3天。之後取出再次清洗,再放入鍋中,加入米湯,液位需高出藥材約五分之一,一同煮沸至半乾狀態。接著,每斤藥材添加3克明礬粉攪拌均勻,持續翻動直到藥材內部不再呈現白色,取出後曬至半乾,再放入缸中使其充分吸收濕氣,切成約1釐厚的片狀,最後晾乾。若要增強其對肝臟的作用,可用醋煮法處理,每斤藥材使用一兩醋和3克明礬粉,再加入足夠的米湯,使其高於藥面約一寸,充分拌勻後,用大火煮至水分蒸發完畢,取出冷卻至七成乾,切片晾乾。此外,還可採用蒸法或溫水浸泡法進行處理。

【使用量】通常的用量為3到9克。

【保存方式】應存放在密封的箱子中,以防潮濕。

4. 高良薑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高良薑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良薑、大薑、雞爪薑。

『產地』廣東桂平、海南島高雷一帶。

『採收季節』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溫水浸2小時,夏秋季用冷水浸1小時,撈入筐內,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橫片或直片2分厚,曬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薑科植物高良薑的乾燥根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此藥材常被稱為良薑、大薑、雞爪薑。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廣東省的桂平以及海南島的高雷地區。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和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冬季和春季需用溫水浸泡2小時,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浸泡1小時。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蓋上濕布,待其充分吸收水分後取出,切成約2分厚的橫片或直片,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6克。

【儲存方式】應放置於封閉的箱子中,避免受潮。

5. 山奈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山奈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沙薑、三大。

『產地』廣東、廣西、臺灣等地。採收季節,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篩去灰土,曬乾,備用,不宜水洗。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及蟲蛀,保香味。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薑科的山奈植物所取得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稱】山奈又常被稱為沙薑或三大。

【產地】主要產自廣東、廣西和臺灣等地。通常在冬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挑選去除其中的雜質,再篩除混入的灰塵與泥土,然後曬乾以備使用,注意不要用水清洗。一般使用量為3到6克。

【貯存】應將其裝在有蓋的箱子內保存,以防潮濕和蟲蛀,這樣可以保持其香味。

6. 骨碎補

『來源』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中華槲蕨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鮮毛薑、猴薑、申薑、毛薑、山薑。

『產地』我國南方一帶均產。

『採收季節』夏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鮮品,當時颳去毛,洗凈切直片2釐厚,曬乾備用。乾品,洗凈泥沙,冬春用熱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溫水洗,撈入筐內,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3分長橫筒,曬乾,先放細砂入鍋內炒熱,再將藥投入鍋內拌炒至鼓泡,取出,裝入篩內擦去毛,洗凈曬乾。

『用量』3—12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忌鐵器。若用鮮品,放砂內掩埋,或放潮濕地點。

白話文:

【骨碎補】

  • 來源:此藥材源自水龍骨科的兩種植物,分別是槲蕨和中華槲蕨,所採用的是它們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稱:又稱鮮毛薑、猴薑、申薑、毛薑、山薑。

  • 產地:主要產於中國南方地區。

  • 採收季節:通常在夏季和冬季進行採挖。

  • 炮製方法:新鮮的骨碎補,需當場刮除表面的毛,清洗後切成約2釐米厚的直片,然後曬乾備用。對於乾燥的骨碎補,首先清除泥沙,冬天和春天時用熱水短暫浸泡,夏天和秋天則用溫水清洗,接著放入籃子中,覆蓋上濕潤的布,第二天取出並切成約3釐米長的圓筒狀,曬乾。之後,在鍋中加入細砂炒熱,再將藥材放入鍋中拌炒至膨脹起泡,取出後放入篩子中去除毛,再次清洗並曬乾。

  •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到12克。

  • 貯存方式:應保存在封閉的箱子中,防止潮濕,避免接觸鐵器。如果使用新鮮的骨碎補,可以埋在沙子中或放置在潮濕的地方保存。

7. 白附子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乾燥塊莖。

『常用名』獨角蓮、禹白附。

『產地』河南禹縣。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製法有二:①將原藥篩去灰塵,倒入缸內,用清水浸泡20天,每天換水1次,到期取出,濾乾水分,再放缸內,每5斤藥用篩好石灰粉1斤,撒入缸內拌勻,浸1夜,次日取出洗凈石灰粉,再放缸內,加生薑半斤,皂角120克(煨過),甘草120克共煎水攤冷,放缸內漂2天2夜撈起,再用生薑半斤,甘草120克,放鍋內與白附同煮2小時,至無白心撈起,晾至七成乾,又放缸內潤2夜,潤透取出刨成1釐厚薄片曬乾。

②取原藥10斤洗凈,投入缸內,用清水漂,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每天換水,到期撈起,濾乾水份,再放缸內,加明礬一斤化水,拌勻,冬春季7天,夏秋季5天,不換水,但須翻動,到期撈起,放入鍋內,先用清水,以武火煮2小時,然後換水加生薑片1斤,再用清水煮2小時,取出放蒸籠或甑內蒸2小時,至無白心取出,攤放通風處晾至七成乾,放缸內潤,春冬季4天,夏秋季2天,潤透取出切片1釐厚,晾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叫做獨角蓮的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塊莖製作而來。

【常用名】這株植物還有其他稱呼,像是獨角蓮和禹白附。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河南省的禹縣。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炮製方式有兩種: 第一種,首先將藥材篩除灰塵後,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二十天,期間每日需換水一次。浸泡完畢後,瀝乾水分,再次放入缸中,並加入已篩選好的石灰粉,比例為五斤藥配一斤石灰粉,攪拌均勻後浸泡一夜。隔日將石灰粉沖洗乾淨,再放入缸中,加入半斤生薑、一百二十克皁角和甘草(需先經過煨製),將這些材料煎水攤涼後放入缸中浸泡兩天兩夜。之後再將白附子與半斤生薑和一百二十克甘草一同煮兩個小時,直到白附子中心變色,取出晾至七成乾,再放回缸中潤濕兩夜,待其完全吸收濕氣後刨成約一釐厚的薄片,最後曬乾。

第二種,取十斤原藥清洗乾淨後,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冬天或春天需七天,夏天或秋天則需五天,期間每日需換水。浸泡完畢後,瀝乾水分,再次放入缸中,加入一斤明礬溶解的水,攪拌均勻,冬天或春天需七天,夏天或秋天則需五天,期間不換水,但需定期翻動。浸泡完畢後,放入鍋中先用大火煮兩個小時,再換水加入一斤生薑片,繼續用清水煮兩個小時。取出後放入蒸籠或甑內蒸兩個小時,直到白附子中心變色,取出後放在通風處晾至七成乾,再放入缸中潤濕,春天或冬天需四天,夏天或秋天則需兩天,待其完全吸收濕氣後刨成約一釐厚的薄片,最後晾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三到六克。

【貯存】應放入箱中密封保存,以防潮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