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11)
(11)
1. 當歸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乾燥根。
『常用名』秦當歸、西當歸、甘白。
『產地』甘肅、四川。
『採收季節』霜降後採挖。
『炮製方法』將當歸裝入麻袋內,撞去灰塵,取出後用冷水洗當歸上半身,投入缸內,加蓋濕布,每天翻動,如有硬結選出,噴水再潤,全部潤透,取出切片或刨2釐厚片,撒入簸箕內,上蓋白紙按平曬乾。在二、四、八月間天氣回潮,將當歸放入潮濕地上,經常翻動,使其回潮均勻,取出刷去灰塵,切片或刨2釐厚片,曬法同上。若取其止血,則炒炭,將鍋燒熱,投入藥片炒至微黑色,取出放地下攤冷。
若取其活血散瘀,則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撒入藥內拌勻,稍潤片刻、投入鍋內炒至微黃色。若取其健脾止瀉,則用土炒,每斤藥片用黃土粉4兩,投入鍋內炒熱,再將藥片放鍋內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土,攤冷收藏。
『用量』12~18克。
『貯存』裝缸內或木箱內按緊,加蓋防潮及走油。4~8月是生蟲季節,應放硫磺箱內保存。
白話文:
【來源】這品種是由傘形科植物當歸的乾燥根製成的。
【常用名】它也被稱為秦當歸、西當歸、甘白。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甘肅和四川地區。
【採收季節】通常在霜降後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將當歸放入麻袋中,搖晃以去除灰塵,然後用冷水清洗當歸的上半部,放入缸中,覆蓋濕布,每日翻動。如果發現有硬塊,要挑選出來,噴些水再潤濕,確保全部潤透後,取出切片或刨成2釐厚的片狀,放在簸箕中,上面蓋一層白紙,然後曬乾。在二、四、八月這種容易回潮的季節,可將當歸放置在潮濕的地面上,並經常翻動,使其回潮均勻,然後刷去灰塵,切片或刨成2釐厚的片狀,曬乾的方法同上。若想達到止血的效果,可將當歸炒炭,即先將鍋燒熱,放入藥片炒至微黑,取出放涼。
若需活血散瘀,可用酒炒,每斤藥片用酒2兩,拌勻後稍潤片刻,再放入鍋中炒至微黃色。若需健脾止瀉,可用土炒,每斤藥片用黃土粉4兩,先將土粉在鍋中炒熱,再放入藥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土粉,晾涼後儲存。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12~18克。
【貯存】可放入缸中或木箱中壓緊,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走油。4~8月是生蟲的季節,應將其放入含有硫磺的箱中保存。
2. 川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
『常用名』川尖貝、松貝、蘆貝。
『產地』四川、湖北。
『採收季節』家種夏季採挖,野生春季採挖。
『炮製方法』冬春季用溫水浸片刻,夏秋季用冷水稍浸片刻,撈起濾乾水份,放磁盆內,加蓋濕布,潤4小時取出,用竹扦去心及根須,後用清水搶洗,撈起曬乾,用時打碎或研粉。
『用量』3~9克。
『貯存』裝入瓷瓶內加蓋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百合科的幾種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是梭砂貝母的乾燥鱗莖所製成。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川尖貝、松貝、蘆貝。
【產地】主要產自四川和湖北。
【採收季節】人工栽培的在夏季採收,野生的則在春季採收。
【炮製方法】在冬季和春季,用溫水浸泡一會兒;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稍微浸泡一會兒。然後撈起瀝幹水分,放入瓷盆內,蓋上濕布,潤濕4小時後取出。使用竹簽去除中心和根部,再用清水快速清洗,撈起晾乾。使用時需打碎或研磨成粉。
【使用量】一般用量為3至9克。
【貯存方式】應儲存在瓷瓶中,並蓋好蓋子以防潮濕和蟲蛀。
3. 浙貝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乾燥鱗莖。
『常用名』象貝、大貝、元寶貝。
『產地』浙江東陽、義烏等地。
『採收季節』夏季5月前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冬春用溫水浸6~8小時,夏秋用冷水浸3~4小時,撈入篩內,濾乾水分,放缸內每天翻動潤透取出,防止變色,切1分厚片曬乾。
『用量』6~18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蟲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屬於百合科的植物,稱為浙貝母,其乾燥的鱗莖製成。
【常用名】此藥物也常被稱為象貝、大貝、元寶貝。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浙江省的東陽、義烏等地。
【採收季節】在每年的5月前的夏季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乾淨。在冬季和春季,需用溫水浸泡6至8小時;而在夏季和秋季,則只需用冷水浸泡3至4小時。之後,撈出放入篩內,濾幹水分,置於缸內每天翻動使其潤透,然後取出,防止變色。最後,切成大約1分厚的片狀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爲6至18克。
【貯存】裝箱後加蓋,以防蟲蛀和潮溼。
4. 射干
『來源』本品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寸乾、烏扇。
『產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採收季節』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冬春季用熱水浸2~3小時,夏秋季用冷水浸2~3小時,取出濾乾水份,投入缸內加蓋濕布,潤透取出去蘆,切成二分厚直片曬乾。
『用量』3~6克。
『貯存』裝箱內蓋好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鳶尾科植物「射干」的乾燥根莖提取而來。
【常用名稱】也被稱作寸乾、烏扇。
【產地】主要產自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
【採收季節】於夏秋兩季進行採挖。
【炮製過程】先去除雜質,清洗乾淨。在冬春時節,用熱水浸泡2至3小時;而在夏秋時節,則改用冷水浸泡2至3小時。浸泡後,瀝乾水分,放置於缸內,覆蓋濕布讓其充分吸收濕氣。再將其蘆頭去除,切成約二分厚的直片,最後進行曬乾處理。
【使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6克。
【儲存方式】應放入箱子中並蓋緊,以防潮濕。
5. 蒼朮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朮或北蒼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霜蒼朮、茅蒼朮、茅蒼朮。
『產地』湖北、江蘇、河南、浙江等地。
『採收季節』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泥沙,用來泔水浸漂4小時,撈起,再用清水漂凈1小時,撈入篩內覆蓋濕布,待潤透後,取出切成半分厚,直片或刨片,曬乾。若去其燥性,則用麥麩炒至黃色為度。此外還可用竈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清炒至焦為度。六月伏天,炮製蒼朮為佳。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蓋好防潮。
白話文:
【蒼朮】
-
來源:蒼朮是從菊科植物中的茅蒼朮或北蒼朮所取得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稱:又稱為霜蒼朮、茅蒼朮。
-
產地:主要產自於湖北、江蘇、河南、浙江等地方。
-
採收季節:通常在夏秋兩季進行採收。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然後清洗掉附著的泥沙。使用米泔水浸泡4小時後撈出,再用清水漂洗1小時,接著放入篩子上,上面覆蓋濕布,等待水分完全滲透後,切片,厚度約半分,可以是直片也可以刨片,最後曬乾。如果要降低其燥性,可以用麥麩炒至微黃。此外,也可以用竈心土或赤石脂拌炒,或者直接清炒至焦黃。最好在六月的伏天進行蒼朮的炮製。
-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9克。
-
貯存:應裝在箱子裡並蓋好,防止受潮。
6. 桔梗
『來源』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
『常用名』苦桔梗、甜桔梗。
『產地』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春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冬春用熱水搶洗,夏秋季用冷水搶洗,伏天洗桔梗,加明礬少許,撈入篩內加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2釐厚橫片,曬乾或烘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及蟲蛀。
白話文:
【來源】這項藥材來自桔梗科植物桔梗的乾燥根。
【常用名稱】苦桔梗、甜桔梗。
【產地】主要產自安徽、江蘇、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可在春、夏、秋三個季節進行採集。
【製造過程】先挑選去除雜質,冬季和春季使用熱水清洗,夏季和秋季則使用冷水清洗。在炎熱的夏季清洗桔梗時,可加入少量明礬,然後將其撈出放入篩子上,上面蓋上濕布,第二天再取出,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然後進行曬乾或烘乾處理。
【建議用量】一般每次使用3至9克。
【儲存方式】應裝在箱子內,並蓋上蓋子以防潮濕和防止昆蟲蛀蝕。
7. 白朮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漂白朮、焦白朮。
『產地』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秋冬季採挖。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洗凈,用來泔水浸漂,冬春漂8小時,夏秋季漂4小時,撈入筐內,加蓋濕布潤透切片1分厚。米泔水浸漂是以去其燥性。若為增強健脾止瀉,則用陳壁土或麥麩炒。
『用量』9~18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放乾燥處。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來自菊科植物白朮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漂白朮、焦白朮。
【產地】主要產自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方。
【採收時間】在秋冬季節進行採挖。
【製法】先篩選去除雜質,清洗乾淨後,使用米泔水浸泡,冬天和春天需浸泡8小時,夏天和秋天則需4小時,然後撈起放入籃子內,覆蓋濕布使其濕潤,再切成約1分厚的薄片。用米泔水浸泡是為了去掉其燥性。如果要增強健脾止瀉的效果,可以使用陳年的壁土或麥麩來炒制。
【用法用量】一般使用量為9到18克。
【儲存方式】應放在箱內,蓋上蓋子,存放在乾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