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10)

回本書目錄

(10)

1. 第五節 水火共製法

既用水,又用火,或加入輔料共同處理藥物的方法,稱水火共製法。常用的方法有蒸、煮等。其目的是改變藥物的性能、增強療效、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純凈藥物,便於切制。

一、蒸

利用蒸汽進行加熱的方法稱為蒸。根據藥物的特點和治療的需要,分清蒸、輔料蒸兩種:

(1)清蒸:藥物經過清潔處理後,用蒸汽進行加熱,不加任何輔料的製法,稱清蒸。清蒸的目的主要是改變藥物的性能,使堅硬的藥物變軟,便於切制。操作方法:先將藥物去掉雜質和非藥用部分,用清水洗凈,裝於甑或瓮子鍋內,加水至淹沒甑腳2~3寸,或水面距離瓮子鍋底格3~5寸,進行加熱。有的蒸至藥物黑透,有的蒸至藥物質地變軟,有的蒸至甑內上大汽時取出。

在蒸的過程中,有些藥物需要長時間加熱,水易蒸發,應保持一定的水量,以免引起工具燒壞,造成損失。如地黃、黃精等。

(2)輔料蒸:將藥物拌入液體輔料,用蒸汽進行加熱的方法,稱輔料蒸。輔料蒸的目的主要是緩和藥性,或增強療效。操作方法:藥物處理後,將所需的輔料拌在藥物上面待吸盡後,裝於甑或瓮子鍋內,加水至淹沒甑腳2~3寸,或水面距離瓮子底格3~5寸,進行加熱。有蒸一次的,有蒸兩次的,有的蒸至藥物變黑,有的蒸至上大汽時取出,視藥而定。

如大黃、豨薟草、五味子、棗皮、烏梅。

二、煮

藥物用水加輔料,或不加輔料,蒸至一定程度的方法,稱為煮。本法可分醋煮、豆腐煮、精提三種。

(1)醋煮:藥物用水與醋同煮,稱醋煮。醋煮的目的主要是減低藥物的毒性或使有效成分易於溶出,增強療效。操作方法:將藥物處理後,用適量醋拌勻,或用等量醋置鍋內,加平面水或寬水煎煮,經常翻動,使其受熱均勻,煮至醋水基本吸盡取出,如延胡索、大戟、莪朮。

(2)豆腐煮:藥物用豆腐同煮稱豆腐煮。豆腐煮的目的主要是減低藥物的毒性,使其疏鬆易碎,便於製劑。操作方法:將清潔的藥物敲成小塊(小顆粒不宜敲碎),用紗布包好,每斤藥物用豆腐2~3斤,先在鍋內墊一篾墊,上鋪一層豆腐,將豆腐中間挖一不透底的方槽,將藥物放於豆腐槽中,上蓋一層豆腐,四周用竹簽將豆腐固定,加水至淹沒豆腐1~2寸,用強火進行加熱,煮2~3小時,至豆腐呈蜂窩狀取出。如硫黃、珍珠、藤黃。

(3)精提:藥物加水加熱,使其溶化,濾去雜質,通過冷卻或蒸發的方法,稱精提。精提的目的,主要是使藥物純凈,提高藥品質量。操作方法:有的藥物放於鍋中,加入清水,進行加熱,使其溶化,濾去雜質,將清潔濾液裝入盆中,置陰涼處,使其冷卻結晶。有的加入清水和輔料,連缽放於鍋中,隔水加熱,使其結晶後,取出晾乾。如芒硝、硇砂。

白話文:

第五節 水火共製法

這節介紹的是一種結合了水和火,有時還會添加輔助材料來處理藥材的方法,我們稱之為水火共製法。這種方法通常包括蒸和煮等方式。其主要目標是為了改變藥材的特性,提升療效,減少或消除藥材的毒性與副作用,讓藥材更純淨,更易於切片。

一、蒸

蒸,是利用蒸汽來加熱藥材的一種方法。根據藥材的特性和治療需求,我們可以分為清蒸和輔料蒸兩種方式:

  1. 清蒸:藥材在經過清洗後,僅使用蒸汽加熱,不添加任何輔料,這種方法叫做清蒸。清蒸的主要目的在於改變藥材的特性,使堅硬的藥材變得更軟,更適合切片。操作步驟是先去除藥材中的雜質和無用部分,然後用清水清洗,再放入蒸籠或特製的鍋具內,加水至水位淹過底部約2-3寸,開始加熱。有的藥材需要蒸到顏色變黑,有的則要蒸到質地變軟,有的只需蒸到鍋內蒸汽充足即可取出。

在蒸的過程中,對於需要長時間加熱的藥材,如地黃、黃精等,水份容易蒸發,因此需確保鍋中有足夠的水量,以防鍋具因缺水而燒壞。

  1. 輔料蒸: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混合後,再用蒸汽加熱的方法,稱為輔料蒸。輔料蒸的主要目的是調和藥性或增加療效。操作步驟是先處理好藥材,再將所需輔料拌在藥材上,待輔料完全被吸收後,放入蒸籠或特製的鍋具內,加水至水位淹過底部約2-3寸,開始加熱。有的藥材只需要蒸一次,有的需要蒸兩次,有的要蒸到變黑,有的則是在蒸汽充足時取出,具體要看藥材的特性。例如大黃、豨薟草、五味子、棗皮、烏梅等。

二、煮

煮,是指藥材用水,加上或不加輔料,加熱到一定程度的方法。此法可以細分為醋煮、豆腐煮和精提三種方式:

  1. 醋煮:藥材與水和醋一同煮沸,這種方式稱為醋煮。醋煮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藥材的毒性,讓有效成分更容易溶解,從而提升療效。操作步驟是先處理好藥材,再用適量的醋拌勻,或者將等量的醋倒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水,開始煎煮,同時不斷翻動藥材,確保加熱均勻,煮至醋水基本被吸收完畢後取出,例如延胡索、大戟、莪朮。

  2. 豆腐煮:藥材與豆腐一同煮沸,這種方式稱為豆腐煮。豆腐煮的主要目的是減輕藥材的毒性,讓藥材變得更鬆散易碎,方便後續製劑。操作步驟是先將清潔的藥材敲成小塊(小顆粒不需要敲碎),用紗布包裹,每斤藥材配2-3斤豆腐。先在鍋底鋪上一層竹編的墊子,再鋪上一層豆腐,中間挖一個不透底的方形槽,將藥材放入槽中,再蓋上一層豆腐,四周用竹簽固定豆腐,加水至淹過豆腐1-2寸,用大火加熱,煮2-3小時,直到豆腐呈現蜂窩狀,再取出藥材。例如硫黃、珍珠、藤黃。

  3. 精提:藥材加水加熱,使其溶解,然後濾去雜質,再通過冷卻或蒸發的方式,這種方式稱為精提。精提的主要目的是讓藥材更純淨,提升藥品質量。操作步驟是將藥材放入鍋中,加入清水,開始加熱,使其溶解,再濾去雜質,將清澈的溶液倒入盆中,放置在陰涼處,讓其自然冷卻結晶。有的則是在水中加入輔料,將容器放入鍋中,隔水加熱,使其結晶後,取出晾幹。例如芒硝、硇砂。

2. 第六節 其他製法

既有用水處理,又有進行加熱或多種製法配合進行的一種炮製方法,屬於其他方法。目的是為了使藥物減低或消除毒性,緩和藥性,增強療效,保存固有性能或產生新的作用,和便於貯藏與服用。其他製法包括複製、發酵、發芽、制霜取汁等幾種。

一、複製

是用多種製法反覆地處理藥材,其操作方法除清水煮以外,已見前面各有關章節。因此,這裡只介紹清水煮的具體製法:將藥材置鐵鍋或銅鍋內,加入超過藥材平面2~3寸的清水,用較強的火力,煮沸約2小時取出。複製的目的主要是減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增強療效,使鮮品易於乾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烏、草烏、何首烏、紫河車、香附。

二、發酵

藥物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黴菌使其發泡、生霉的方法,稱發酵法。發酵的目的為藥物經發酵處理,改變原有性能,產生新的作用,以適應臨床治療需要。發酵的方法將含有一定量水分或進行過一定程度加熱的藥物,鋪在容器內用稻草或鮮藥草或麻袋蓋在上面,或墊在下麵,放在溫度、濕度適宜的環境進行。溫度和濕度對發酵的影響極大。

溫度過低,或濕度過小(即過分乾燥),則不能進行發酵,或發酵進行得很慢。而溫度過高,濕度過大,不適應黴菌生長,發酵亦難以進行。一般以溫度30°~37℃,相對濕度70~80%為宜。由於微生物的繁殖、產生髮酵,使藥物錶面呈現黃白色的霉衣,內部發生斑點,氣味芳香,又無霉氣時,進行乾燥,最為適宜。製作時間以五、六月份為佳,如淡豆豉、膽南星。

三、發芽

豆、谷、麥類種子經浸、淋水,保持一定濕度和溫度,使其萌生幼芽的方法,稱發芽法。發芽的目的,主要是通過發芽,改變原有性能,產生新的作用,以適應治療需要。發芽的方法:取豆、谷、麥類種子,揀去雜質,洗凈,夏天浸2~3小時,冬春浸4~6小時。在洗的過程中,將浮於水面的蟲蛀空殼撈去,放在能濾水的篾器中,內墊席,或用蒲包裝好,上蓋稻草或蒲包,保持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每日淋水3~5次。

至種子生出幼芽,約2~3分長時取出,曬或烘乾。如麥芽、谷芽、大豆卷。

四、制霜

藥物通過除去油分,或析出結晶物等方法,製成結晶或粉末,形似寒霜,稱為制霜。制霜的目的是為了除去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及副作用,增強療效,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制霜的方法,主要有去油取霜和析出結晶二種。

(1)去油取霜:將某些含有油分的藥物通過修制,碾成粉末或搗成泥狀,加熱後,用草紙包裹2~3層,再用紗布包好,壓榨去油,每日復碾、換紙、壓榨一次。如上法反覆多次,至紙上基本無油為止。

(2)析出結晶:將某些鹽類藥物撒在連皮的瓜瓤上,裝入土壇內,加蓋封固,置陰涼通風處,使析出結晶凝在土壇外,用毛刷掃下,至壇外無結晶物為止。此外,某些副產品亦稱霜。如制鹿角膠時,餘留的鹿角殘渣稱鹿角霜。制霜的有巴豆、千金子、瓜蔞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鮮藥用搗碎後壓榨或火烤的方法,使藥物所含的液體大量排出,這叫取汁。取汁的目的是解除某些疾病,特別是熱性病後期陰液大傷,或風痰阻塞經絡竅道,多以甘涼多汁的藥物為宜。如水果、鮮竹之類,本身飽含液體,但渣滓多,煎服不僅沖淡其甘涼滋陰及滑痰利竅的作用,降低其固有療效,尤其不易使患者所接受,故採用取汁的方法,以適應治療的需要。如梨汁、藕汁、蔗汁、竹瀝、黃荊瀝。

白話文:

[第六節 其他製法]

有用水處理和加熱,或是結合多種方式的一種藥材加工方式,被歸類為特殊製法。這種製法的目標是降低或清除藥材的毒性,讓藥性更平和,提高療效,保持藥材原有的功效或是產生新效果,以及方便儲存和服用。此類製法包含複製、發酵、發芽、制霜和取汁等。

一、複製

複製是透過多種製程反覆處理藥材,除了清水煮之外,其他方式已在之前的章節詳細介紹。這裡僅說明清水煮的具體製程:把藥材放入鐵鍋或銅鍋,加入超過藥材高度2-3吋的清水,用大火煮約2小時後取出。複製的主要目標是降低或去除藥材的毒性,提高療效,並讓新鮮藥材容易乾燥,如半夏、天南星、白附子、川烏、草烏、何首烏、紫河車、香附等。

二、發酵

在特定的溫度和濕度下,利用黴菌讓藥材發泡、生黴的製法,稱為發酵法。發酵的目的是改變藥材原有的特性,產生新作用,以符合臨牀治療需求。發酵過程是在容器中放置含有適當水分或已預熱的藥材,用稻草、鮮草或麻袋覆蓋或墊底,然後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下進行。溫度和濕度對發酵影響重大。

溫度太低或濕度不足,無法進行發酵,或發酵速度緩慢。溫度太高、濕度太大,黴菌無法生長,發酵同樣困難。通常溫度30°~37℃,相對濕度70%~80%為最佳。當藥材表面出現黃白色黴衣,內部有斑點,散發芳香且無黴味時,進行乾燥最適合。發酵最佳季節為五、六月,如淡豆豉、膽南星。

三、發芽

豆類、穀類、麥類的種子經浸泡、淋水,維持適當的溫濕度,促使其發芽的製法,稱為發芽法。發芽的主要目的,是藉由發芽改變藥材的特性,產生新功能,以滿足治療需求。發芽過程是先清洗豆類、穀類、麥類的種子,去除雜質,夏季浸泡2~3小時,冬季春季浸泡4~6小時。清洗時,將漂浮的蟲蛀空殼撈出,放入可排水的容器,底部鋪席或用蒲包裝,上方覆蓋稻草或蒲包,保持適當的溫濕度。每日淋水3~5次。

待種子發出約2~3分長的幼芽時取出,曬乾或烘乾。如麥芽、穀芽、大豆卷。

四、制霜

藥材經過去除油分,或析出結晶的製程,形成結晶或粉末,類似寒霜,稱為制霜。制霜的目標是去除部分油分,降低毒性和副作用,增強療效,發揮治療作用。制霜主要包含去油取霜和析出結晶兩種方式。

(1)去油取霜:將含有油分的藥材修整後磨成粉或搗成泥,加熱後用草紙包裹2~3層,再用紗布包緊,壓榨去油,每日重複碾碎、換紙、壓榨一次。反覆多次,直到紙上幾乎無油跡為止。

(2)析出結晶:將某些鹽類藥物撒在瓜瓤上,裝入陶罐,密封蓋好,放置陰涼通風處,使結晶凝固在罐外,用刷子刷下,直到罐外無結晶為止。此外,某些副產品也被稱為霜,如製鹿角膠時剩餘的鹿角殘渣,稱為鹿角霜。制霜的藥材有巴豆、千金子、瓜蔞子、肉豆蔻、西瓜霜。

五、取汁

將新鮮藥材搗碎壓榨或火烤,使藥材內的液體大量釋出,此製程稱為取汁。取汁的目的在於治療特定疾病,尤其是熱性疾病後期陰液損耗嚴重,或是風痰阻塞經絡竅道,適合使用甘涼多汁的藥材。如水果、鮮竹等,本身含有豐富液體,但渣滓較多,煎服會沖淡其甘涼滋陰和化痰開竅的效果,降低原有療效,患者也較難接受,因此使用取汁的方式,以符合治療需求。如梨汁、藕汁、蔗汁、竹瀝、黃荊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