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76)
(76)
1. 何首烏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乾燥塊根,別名首烏、制首烏、生首烏,產地包含湖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地,春夏秋皆可採挖。
炮製方法:洗淨後浸泡(春冬熱水8小時,夏秋溫水6小時),濾乾後置於缸內加濕布,每日翻動至潤透,再切片。若要滋陰補血,則需用黑豆煮製(每斤藥片配2兩黑豆),忌用鐵器,加水同煮至黑豆熟爛,再加入熟地汁(每斤藥用15克)悶乾,取出曬乾。
用量:15~30克。
貯存:裝缸或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何首烏】
-
來源:這種藥材源自蓼科一種植物,名為何首烏,使用的是它的乾燥塊根。
-
常用名稱:首烏、制首烏、生首烏。
-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湖北、江西、廣東和廣西等地區生產。
-
採收時節:通常在春季、夏季和秋季進行採挖。
-
炮製方式:首先清洗掉附著的泥沙,春冬季需用熱水浸泡8小時,而夏秋季則需用溫水浸泡6小時。浸泡後撈起放入筐中瀝乾,然後放入缸中,上面覆蓋濕布,每日翻動確保全部都吸收到足夠的濕氣。接著取出切成約2分厚的橫片。如果要用於滋陰補血,則需用黑豆一同烹煮,每斤藥片搭配2兩黑豆,一起放入鍋中(注意不能使用鐵鍋),加水與藥材同煮,期間需頻繁翻動,確保煮得均勻,直至黑豆熟爛。最後加入熟地汁,每斤藥材使用15克,以小火慢燉至汁液被完全吸收,再取出曬乾以備後用。
-
使用量:一般使用15~30克。
-
保存方式:可儲存在缸或箱子中,並蓋上蓋子防止受潮。
2. 地黃(附熟地、生地)
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取其新鮮或乾燥塊根入藥,依炮製方式不同,有鮮生地、乾地黃、生地、毛元、熟地等不同名稱。主要產地為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秋分至霜降前採挖。
生地一般處理方式為浸泡、揉洗、切片、曬乾或烘乾。若要加強滋陰補腎功效,則將生地洗淨後,以文武火蒸12小時,期間加入酒和砂仁末,蒸透後曬至七成乾,再將鍋內餘汁濃縮拌入,復蒸一次,曬乾切片。
製熟地以伏天為佳,此時曬乾的成品油潤不黏手,不透紙。若要止血,則將地黃炒至鼓泡變烏黑色,製成生地炭。
常用劑量為15~30克,需裝缸或箱加蓋貯存,以防潮、防蟲蛀。
白話文:
【來源】這款草藥源自玄參科的一種植物,叫做地黃,我們使用的是它的新鮮或乾燥的塊根。
【常見名稱】鮮生地、乾地黃、生地、毛元、熟地等。
【產地】主要在中國的河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栽種。
【採收時節】通常在秋季的秋分到霜降前進行採挖。
【製作方式】在冬季和春季,會用溫水浸泡約半小時;而在夏季和秋季,則用冷水浸泡約20分鐘。接著清洗掉泥沙,撈起放入筐子中,用濕布覆蓋,次日取出切成約一分厚的橫片,再進行曬乾或烘乾。如果需要強化滋陰補腎的功效,會用蒸煮的方式處理,先將生地清潔乾淨,放在蒸籠或砂鍋中,用文火和武火交替蒸煮12小時,期間要不斷翻動,每斤藥材需加入兩兩酒和三克的砂仁末,讓酒漸漸滲入藥材內,蒸煮完畢後取出曬至七成乾,再將鍋中剩餘的汁液濃縮成膏狀,混合進藥材中,放入缽中再次蒸煮一次,取出曬至七成乾,最後切成約一分厚的橫片並曬乾。
在製作熟地時,最適合選擇夏天的三伏天,趁著伏日的高溫曬乾,這樣製成的成品會有油潤的質感,既不粘手也不會穿透紙張,而在其它季節製作則可能無法完全蒸發水分,導致藥材粘手並穿透包裝紙。若想利用其止血效果,則需要將藥片炒至鼓泡且變成烏黑色。
【使用量】一般用量為15至30克。
【儲存方式】應裝在密封的缸或箱中,防止受潮和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