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73)
(73)
1. 白薇
白薇是蘿摩科植物白薇或成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及根莖,又名嫩白薇、白為,主要產於河南、陝西、東北、湖北等地。採收於春秋兩季,炮製方法是去除雜質後,春冬季用溫水洗淨,夏秋季用冷水快速洗淨,加蓋濕布後取出,去除蘆頭,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曬乾。若要降低其苦寒之性,可使用清炒法,以文火炒至淡黃色。常用劑量為6~12克,需裝箱加蓋保存,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蘿摩科植物白薇和蔓生白薇的乾燥根及根莖提取。
【常用名稱】嫩白薇、白爲。
【產地】主要產自河南、陝西、東北、湖北等地方。
【採收時間】在春季或秋季進行採摘。
【加工方式】首先去除掉雜質,春冬兩季用溫水清洗,夏秋兩季用冷水快速清洗,然後放入籃子中,蓋上濕布,第二天取出,去掉蘆部,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曬幹。如果要降低其苦寒性,可以使用清炒法,把藥片放入鍋中,用小火炒至淡黃色即可。
【建議用量】一般用量為6~12克。
【儲存方式】放置於箱子內,加上蓋子,以防潮濕。
2. 天花粉
栝樓根,又名湘花粉、湖花粉,是葫蘆科植物栝樓或日本栝樓的乾燥塊根。主要產地在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地,於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將採挖的栝樓根洗淨,依大小分開,放入缸內浸泡。春冬季節用熱水浸泡3-5小時,夏秋季節則用溫水浸泡1-3小時。撈起瀝乾水分後,放入缸內,蓋上濕布悶潤,每日翻動直至潤透。最後取出,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曬乾即可。
常用劑量為3-9克,應裝箱加蓋貯存,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由葫蘆科的植物「栝樓」或是「日本栝樓」的乾燥塊根製成。
【常用名稱】它又被稱作湘花粉、湖花粉、栝樓根等。
【產地】主要產自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區域。
【採收季節】一般在秋季進行採集。
【製備方法】首先,將原料清洗乾淨,根據大小分別放入缸中,大的先放進水裡,小的後放。在春冬季節,使用熱水浸泡3到5小時;而在夏季和秋季,則用溫水浸泡1至3小時。之後,將其撈出放入筐子,瀝乾水分,再放回缸中,上面覆蓋濕布進行悶潤。每天要翻動一次,確保充分潤透,然後取出切成約2釐米厚的橫片,最後曬乾。
【用法與用量】一般建議使用量為3至9克。
【保存方式】應裝箱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3. 白頭翁
白頭翁為毛茛科植物的乾燥根,產於中國南方各省。
於春季採挖後,揀去雜質。春冬季用溫水快速洗淨,夏季用冷水快速洗淨,撈起後以濕布覆蓋,隔日取出切成約半分厚的橫片,曬乾即可。
用量約為9~15克。
保存時,需裝箱加蓋,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一種屬於毛茛科的植物「白頭翁」的乾燥根部取得。
【產地】在中國南方各省份都能找到這種植物。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季進行採集挖掘。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其中的雜質,春冬季時使用溫水快速清洗,夏季則用冷水清洗,然後將其撈出放入筐子裡,再用濕布覆蓋,隔天取出,切成約半分厚的橫片後曬乾。
【用量】一般建議使用的量為9到15克。
【貯存】應裝入箱內並蓋上蓋子,以防潮濕。
4. 天葵子
天葵為毛茛科植物的乾燥塊根,又名紫背天葵、千年老鼠屎,產於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於春季採挖後,揀去雜質並篩凈灰土即可使用,常用劑量為6~9克。 貯存時需裝箱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個藥材是從一種屬於毛茛科的植物,名為天葵的乾燥塊根製作而成。
【常用名】它還有其他兩個名字,分別是紫背天葵和千年老鼠屎。
【產地】主要在四川、湖南、湖北這些地方可以找到。
【採收季節】通常在春季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要去除掉其中的雜質,然後篩掉灰塵和土,就完成了製作過程。
【用量】一般使用的劑量為6至9克。
【貯存】應將其保存在箱子裡,避免受潮。
5. 附:半夏曲
半夏炮製方法:
- 生半夏發泡: 取生半夏碾粉,以生薑汁拌勻,用麻袋覆蓋發泡。
- 混合製曲: 將發泡生半夏,與法半夏細粉和灰麵粉混合,加水揉成軟麵,壓平切丁,覆蓋麻袋發酵成曲,然後曬乾或烘乾。
- 麥麩炒法: 也可使用麥麩炒製,每斤半夏用三兩麥麩,待麥麩冒煙時,投入半夏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麥麩。
用量: 6~12克。 貯存: 裝入白鐵箱加蓋,防潮。
白話文:
【製作方式】首先,取10公斤的生半夏,去除所有雜質,篩掉灰塵和沙子,然後磨成粉末,確保這些粉末能通過80目的篩網,得到細粉。將這些細粉放入大缸中,再取5公斤的生薑,清洗乾淨後榨汁,把薑汁倒入細粉中拌勻,用麻袋覆蓋住,讓其自然發酵起泡。另外,取10公斤的經過處理的半夏,同樣研磨成能通過80目篩網的細粉,再添加10公斤的小麥粉,混合均勻。接著,將已經發酵的生半夏粉倒在工作臺上,加入已準備好的半夏粉和小麥粉,加適量的水揉成像面團一樣的軟度,然後壓扁至約0.9公分的厚度,再切成邊長約1.3公分的立方體,放入簸箕中,上面再蓋上麻袋,使其進一步發酵成為曲狀,最後取出曬乾或烘乾即可。
另一種製作方式是使用麥麩炒制。每公斤的半夏需使用0.15公斤的麥麩,先將鍋燒熱,撒入麥麩,等到開始冒煙時,將藥材投入鍋內拌炒,直到藥材呈現出黃色即可。取出後篩掉麥麩,留待後續使用。
【使用量】每次使用6到12克。
【保存方式】將其裝在有蓋的鐵箱內,以防潮濕。
6. 附子
附片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根(子根)加工品,又稱制附片、烏附片或附塊,主要產於四川、陝西等地,秋季採挖。
其炮製過程繁複,先將天雄(鹽附子)洗淨、刮皮後,以清水浸漂數日,去除鹽分。接著切片,用甘草水浸泡一兩天,再與生薑片分層蒸煮三小時。蒸好後攤開放涼,揀去生薑片,最後以暗火烘乾,防止起泡。產地若已加工,則不再進行炮製。附片忌曬,曬後易碎。
附片的常用量為3~9克,需裝箱加蓋保存,注意防潮。
白話文:
【來源】這是一種從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側根(也就是子根)經過加工而成的產品。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制附片、烏附片、附塊。
【產地】主要來自於四川、陝西等地方。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收。
【製作方法】先取得天雄(鹽附子),用水清洗掉灰鹽,放入缸中,用清水浸泡,春冬季需5天,夏秋季則需3天,每天需換水兩次。浸泡完畢後撈起瀝乾水分,用瓷盤刮除黑皮,邊刮邊泡,刮完後再用清水浸泡,春冬季需2至4天,夏秋季則需1至2天,每天換水。到達時間後取出,切成厚度約一分的直片。
每一百斤的藥材會使用五斤的甘草煎水攤冷,倒入缸中,浸泡1至2天後撈起。接著用二十五斤的生薑,清洗乾淨並切成厚度約一分的片狀,放入蒸籠中,一層生薑片一層附片,用大火蒸三小時,取出攤開,立即攤冷後,挑出薑片。然後將藥片倒入鐵絲網內,放在炕箱中,用闇火烘乾,避免產生氣泡。如果產地已經進行過加工,就不需再次加工,這種藥材不能曬,曬後容易破碎。
【使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至9克。
【保存方式】應放置於箱子內,加上蓋子,防止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