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來送、劉榮祿

《中藥炮製》~ (70)

回本書目錄

(70)

1. 山豆根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柔枝槐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豆根、廣豆根。

『產地』廣東、廣西、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夏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去雜質洗凈,春冬季用熱水浸2~3小時,夏秋季用溫水浸1~2小時,撈入篩內,上蓋濕布,潤透取出,切斜片半分厚,曬乾。配方時供口含用,亦可研末沖服。

『用量』3~12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山豆根】

  • 來源:這一種藥材源自豆科的一種植物,叫做柔枝槐,使用的是它的乾燥根莖。

  • 常用名稱:又被稱作豆根或廣豆根。

  • 產地:主要在廣東、廣西以及湖北等地生產。

  • 採收季節:一般在夏季或秋季進行採挖。

  • 炮製方法:首先去除雜質並清洗乾淨,春冬季需用熱水浸泡2到3小時,而夏秋季則只需用溫水浸泡1到2小時。然後撈出放入篩子內,上面覆蓋濕布,使其充分吸收水分後取出,切成約半分厚的斜片,最後晾乾。在配製藥方時,可以作為口含使用,也可以研磨成粉後沖服。

  • 使用量:一般用量為3至12克。

  • 貯存方式:應儲存在封閉的箱子內,防止受潮。

2. 半夏(附京半夏、清半夏、薑半夏、鹽半夏、半夏曲)

『來源』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

『常用名』法半夏、法夏。

『產地』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4月採挖。

『炮製方法』春夏秋季一般不制半夏,到立冬後,才開始制半夏。製法:取生半夏10斤,篩去灰沙,倒入缸內,用清水浸泡,每日換水,漂至24天,撈入筐內,濾乾水份,投入缸內,加石灰粉五斤用木棍和勻,浸1夜,倒入籮筐放河水內洗凈石灰,濾乾水份,倒入缸內,再用皂角120克(用火煨過),生薑150克(切片),甘草150克,放鍋內同煎,取出攤冷,倒入缸內,加清水適量,漂2天,取出曬乾。春夏秋漂製法,時間應為10~15天,根據氣候而定,漂法同上。

另外,也可制半夏片,取漂半夏放入鍋內,每斤加明礬粉5克同煮,內無白心即可,取出曬至半乾,放入缸內,潤透取出,刨片曬乾。

『用量』3~9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潮。

白話文:

【來源】此藥物是從一種稱為半夏的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根莖取得。

【常用名】法半夏、法夏。

【產地】主要產自中國的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通常在4月份進行採挖。

【炮製方法】一般在春夏秋季不會製作半夏,直到立冬後才開始。具體做法是:取10公斤的生半夏,先篩除灰塵與沙粒,然後倒入容器中,用清水浸泡,每天更換新水,持續24天後,將其撈出瀝幹,再次放入容器,加入5公斤的石灰粉,並使用木棍充分攪拌,浸泡一夜後,倒入篩子,在河水中清洗掉石灰,瀝乾水分,再倒入容器,另取120克已烤過的皁角,150克薑片,150克甘草,一起放入鍋中煎煮,煮好後冷卻,倒入容器,加入適量清水,浸泡2天,最後取出曬乾。春夏秋季若要製作,浸泡時間應為10-15天,具體時長視天氣而定,浸泡方式相同。

另外,還可製作半夏片,將已浸泡過的半夏放入鍋中,每公斤添加5克明礬粉一同煮,待中心不再呈現白色即可,取出曬至半乾,放入容器中使其完全吸收濕氣,再取出刨成薄片,曬乾。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3-9克。

【貯存】應裝入箱內,蓋上蓋子,防止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