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炮製》~ (68)
(68)
1. 知母
『來源』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肥知母、知母肉、穿地龍。
『產地』內蒙、河北及山西等地。
『採收季節』春夏季採挖。
『炮製方法』先颳去毛,春冬季用溫水洗,夏秋季用冷水洗,撈入筐內,上蓋濕布,次日取出,切成1~2分厚橫片或直片曬乾。若取其入腎,則用鹽水炒。每斤藥用鹽15克化水1兩,先將藥放鍋內略炒,後將鹽水慢慢灑入藥內,炒至焦色為度。
『用量』6~12克。
『貯存』裝鐵箱內加蓋,乾燥、防潮。
白話文:
【知母】
來源:此藥材源自一種屬於百合科的植物「知母」之乾燥根莖。
常用名稱:肥知母、知母肉、穿地龍。
產地:主要產自內蒙古、河北以及山西等地區。
採收時節:於春夏季間進行採挖。
炮製方式:首先刮除表面的毛狀物,春冬兩季使用溫水清洗,夏秋兩季則用冷水清洗,然後將其放入籃子中,覆蓋濕布,待次日取出,切成約1至2分厚度的橫切片或直切片並曬乾。如需增強其對腎臟的效用,則應使用鹽水炒製。具體做法為:每斤藥材搭配15克的鹽,溶解在1兩水中,先將藥材置於鍋中輕炒,隨後緩慢倒入鹽水,直至藥材呈現出焦色即完成。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6至12克。
儲存方式:應存放於鐵箱中,並確保封閉,保持環境乾燥,防止潮濕。
2. 香附
『來源』本品為莎科植物莎草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香附子、莎草根、香附末。
『產地』河南、江蘇、湖北等地。
『採收季節』秋季採挖。
『炮製方法』將原藥放入鍋內,炒至外表細毛枯焦,取出攤冷,放石臼內搗杵,擂擦去其細毛,取出篩去毛灰,用冷水洗凈曬乾。若取其行血入肝腎,行經絡,則用四制香附,每斤藥用醋1兩,鹽1兩,白酒1兩,童便1兩,再加清水1兩,混合一起,將鹽溶化,將鍋燒熱投入凈香附拌炒,隨炒隨倒入輔料,炒至外表微黑色。也可用七制香附,製法同上,輔料再加生薑汁15克,紅糖50克,乳汁1
5克,與上四種輔料混合。還有制香附炭。
『用量』6~12克。
『貯存』裝箱內加蓋,防灰。
白話文:
【來源】此藥材是從一種叫做莎草的莎科植物中提取的乾燥根莖。
【常用名】它常被稱為香附子、莎草根或香附末。
【產地】主要產自河南、江蘇、湖北等地方。
【採收季節】通常在秋季進行採集。
【炮製方法】首先,將原藥放置於鍋中,炒到表面的細毛變枯焦,然後取出放涼。接著,在石臼中進行搗碎,去除細毛,篩去毛灰,再用冷水清洗乾淨後晾乾。如果要強調其活血和調節肝腎及經絡的作用,則可使用四制香附,每斤藥需用醋、鹽、白酒、童便各一兩,以及清水一兩,混合後將鹽溶解,鍋熱後投入清潔的香附進行拌炒,同時倒入輔料,炒至外觀呈微黑色。此外,還有一種七制香附,製作方法相同,只是輔料中再加入生薑汁15克、紅糖50克、乳汁15克,與上述四種輔料混合。另有一種製香附炭的方法。
【用量】一般使用量為6到12克。
【貯存】應放在箱子裡,蓋好蓋子,以防灰塵進入。
3. 杏仁
『來源』本品為薔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杏味苦的乾燥成熟種子。
『常用名』杏仁、光杏仁。
『產地』河北、河南等地。
『採收季節』4~6月採收。
『炮製方法』揀去雜質,篩去灰塵投入盆內,倒入開水蓋好,其皮鼓起,用手去皮,或用木板擦去皮,曬乾,簸去皮。為增強溫肺散寒,則炒杏仁,將鍋燒熱,以去皮的杏仁投入鍋內炒至黃色為度。為取其利氣減少滯滑,則制杏仁霜,取去皮的杏仁,研成細末篩過,用吸油草紙鋪在簸箕內傾入杏仁末,放太陽下曬,以油透換紙,去盡其油方可。
『用量』3~9克。
『貯存』裝缸內加蓋,防潮,防蟲,防走油變色。
備註:①開水泡的時間不能太長,趁熱去皮。②要晴天操作,否則去皮杏仁不能曬,髮油變黃。
白話文:
【杏仁】
-
「來源」此藥材來自薔薇科中的山杏、西伯利亞杏、東北杏或是具有苦味的杏之乾燥成熟種子。
-
「常用名稱」常被稱為杏仁或是光杏仁。
-
「產地」主要在河北、河南等地方產出。
-
「採收季節」通常於每年的4月至6月進行採收。
-
「炮製方式」首先挑選去除雜質,然後篩去灰塵,將杏仁放入盆中,倒入沸騰的熱水蓋上蓋子,待其表皮鼓起後,可用手剝皮,或者使用木板磨去外皮,曬乾後再篩去殘餘的皮。若欲增強其溫肺散寒的效果,可炒製杏仁,具體做法是先將鍋燒熱,然後放入去皮的杏仁炒至呈現黃色即可。如需減少其滯滑性,則可製成杏仁霜,即取去皮杏仁研磨成細粉並篩過,然後將杏仁粉倒在吸油紙上,放在太陽下曝曬,待油份完全滲出並更換吸油紙,直到杏仁粉中的油分完全被去除。
-
「使用量」一般使用3到9克。
-
「儲存」應存放在密封的容器中,以防潮濕、防蟲害以及防止油脂氧化變色。
附註:1. 使用熱水浸泡的時間不宜過長,應趁熱剝皮。2. 操作過程最好在晴朗的天氣下進行,否則去皮的杏仁無法曬乾,會導致油脂氧化,顏色轉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