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祥

《本草簡要方》~ 卷之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2)

1.

(分烏梅白梅二種)

烏梅主治。斂肺氣。澀腸。生津。止渴。調中。醒酒。去痹。解毒。消腫。嘔逆。各種痢。婦人崩中下血。白梅功用略同。治刀箭傷。止血。(研爛敷)乳癰。腫毒。(杵爛貼),烏梅丸。烏梅三百枚。細辛桂枝附子(炮)人參黃柏各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蜀椒(炒)當歸各四兩。

搗篩合治。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搗成泥。和藥納臼中。加蜜杵二千下。丸梧子大。食前服十丸。稍加至二十丸。日三次。禁生冷滑臭。治蛔厥吐蛔久痢。凡久痢諸藥不瘥者。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改桂心。烏梅土瓜湯。烏梅(捶破)木瓜干各二錢。

麥芽(炒)甘草草果各一錢。銼散。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治飲酒積熱。熏蒸五臟。津液枯燥。專嗜冷物寒食。烏梅散。烏梅(去核)玄胡索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錢。乳香沒藥鉤藤鉤各二錢。㕮咀。每服二錢。水煎空腹服。治腹痛。及初生孩臍下冷痛。疝氣內吊等疾。又方。

烏梅肉(微炒)罌粟殼(蜜炒)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臨睡蜜湯下。治久咳不已。冰梅丸。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俱為細末。拌汁和梅入瓶收貯。每用一丸噙咽。治喉痹乳蛾。梅仁湯。梅仁四十九粒。

大黃三兩。丹皮一兩七錢五分。芒硝二兩五錢。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五錢。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治腸癰。裡急隱痛。大便秘澀。以利下膿血二三行為度。

白話文:

烏梅和白梅兩種,功效大致相同。

烏梅主要功效:收斂肺氣、澀腸止瀉、生津止渴、調理脾胃、醒酒、祛除痺痛、解毒消腫、治療嘔逆、各種痢疾、婦女崩漏下血等。白梅的功效與烏梅類似,另可治療刀箭傷止血(研磨後敷於傷口)、治療乳癰腫毒(搗爛後敷貼)。

烏梅丸的組成:烏梅三百枚、細辛、桂枝、附子(炮製)、人參、黃柏各六兩、乾薑十兩、黃連一斤、蜀椒(炒) 、當歸各四兩。將所有藥材搗碎過篩混合,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後去核蒸煮,再將五升米搗成泥,與藥材混合在臼中,加入蜂蜜,反覆杵搗二千下,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每次十丸,逐漸增加至二十丸,一日三次。忌食生冷、油膩、腥臭食物。此方用於治療蛔厥嘔吐、久痢等症,若久痢諸藥無效,可去除細辛、附子、人參、黃柏,將桂枝改為桂心。

烏梅土瓜湯的組成:烏梅(捶破)、木瓜乾各二錢、麥芽(炒)、甘草、草果各一錢,切碎,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此方用於治療飲酒積熱,五臟熏蒸,津液枯燥,嗜食寒涼之物。

烏梅散的組成:烏梅(去核)、玄胡索、甘草(半生半炙)各五錢、乳香、沒藥、鉤藤各二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水煎,空腹服用。此方用於治療腹痛,以及新生兒臍下冷痛、疝氣等症。

另一方:烏梅肉(微炒)、罌粟殼(蜜炒)等量,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睡前用蜜湯送服。此方用於治療久咳不止。

冰梅丸的組成:青梅二十枚、鹽十二兩,醃製五日,取梅汁,加入明礬三兩、桔梗、白芷、防風各二兩、豬牙皂角三十條,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與梅汁混合,裝入瓶中保存。每次服用一丸含服。此方用於治療喉痹、乳蛾。

梅仁湯的組成:梅仁四十九粒、大黃三兩、丹皮一兩七錢五分、芒硝二兩五錢、冬瓜仁四兩、犀角(鎊)一兩五錢,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此方用於治療腸癰,裡急後重,大便秘結,以利下膿血二三行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