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四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1)

1. 蕪菁

根葉主治:利五臟,止消渴,去心腹冷痛及熱毒,風腫乳癰,妒乳,解酒毒。

(研末服)止咳嗽,鼻衄。

(生搗汁飲)陰囊腫大。

(搗敷)乳癰寒熱。(以鹽和搗塗敷,熱即換,三五次愈。)

子主治:明目,瀉熱利水,解毒,療黃疸。(研末日再服一匕,加至二匕,以小便不黃為度。)久服能益目力。

白話文:

蕪菁的根和葉子,主要能調理五臟,止渴,緩解心腹冷痛及熱毒、風腫、乳癰、乳汁不通等症狀,並能解酒毒。將蕪菁研磨成粉服用,可以止咳、止鼻出血;將新鮮蕪菁搗爛取汁飲用,可以治療陰囊腫大;將蕪菁搗爛敷於患處,可以治療寒熱交加的乳癰(熱敷時需隨時更換,敷上三五次就能痊癒)。蕪菁的籽,主要能明目、瀉熱利水、解毒,治療黃疸(研磨成粉,每日服用一到兩匙,以小便顏色恢復正常為準)。長期服用蕪菁籽,還能增強視力。

2. 萊菔

根主治下氣,消穀,化痰,去熱,利五臟,寬胸膈,肺痿,吐血,勞瘦咳嗽。(同羊肉、銀魚煮食。)腸風,下血。(蜜炙食。)

子治風寒咳嗽,痰喘,下痢後重,消腫毒。

萊菔丸:萊菔子(炒)、胡椒、厚朴各五錢,白朮一兩,研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錢,陳皮湯下。治浮腫。

白話文:

蘿蔔根主要能降氣、消食、化痰、清熱利五臟、舒緩胸膈、治療肺痿、吐血、因勞累導致消瘦咳嗽(可與羊肉、銀魚一起煮食)。 還能治療腸風、便血(可用蜂蜜炙烤後食用)。蘿蔔子則能治療風寒咳嗽、痰喘、痢疾里急後重、消腫解毒。

蘿蔔丸的製作方法是:取炒過的蘿蔔子、胡椒、厚朴各五錢,白朮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梧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二三錢,用陳皮湯送服,能治療浮腫。

3. 姜 生薑

主治散風寒。止嘔吐。去痰。下氣開胃。散結。冷熱氣結。霍亂轉筋冷痢。濕瀉。血痹。穢惡山嵐瘴氣。解菌蕈諸物毒。

白話文:

薑(生薑)具有散寒、止嘔、化痰、開胃、消腫、緩解氣滯等功效,能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疾病,以及霍亂、轉筋、腹瀉、血痺、瘴氣等症,還能解毒,例如解治菌蕈中毒。

4. 乾薑

主治略同。惟生者發散,熟者和中,此其異。 生薑甘草湯:生薑五兩,炙草、人參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水七升,煮至三升,分溫三服。治肺痿咳嗽、吐涎、咽燥而渴。 生薑橘皮湯:生薑八兩,橘皮四兩。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治痢後乾噦、手足厥冷。

生薑瀉心湯:生薑四兩(切),炙草、人參各三兩,乾薑(泡)一兩,黃芩三兩,半夏五合,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水一斗,煎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次。治傷寒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乾薑甘草湯:乾薑、甘草各五錢。水煎服。治陰乘於陽,心肺寒而嘔血。 乾薑附子湯:乾薑一兩,生附子一片。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滓頓服。治太陽證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眠,夜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 乾薑柴胡湯:乾薑(泡)三分,柴胡一錢,栝蔞根五分,桂枝、牡蠣(煅)、炙草各三分。水煎服。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寒熱如瘧,或狂言見鬼;服後汗出當解。 乾薑散:乾薑、白朮、茯苓、甘草銼散。水煎服。治下焦濕。 乾薑連芩人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治傷寒寒格,食物入口即吐,並治胃虛客熱痞滿。

薑朮湯:生白姜、生白朮、赤茯苓、半夏曲各一錢,辣桂、甘草各五分。銼散。水一盞,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六分服。治虛人停飲怔忡。 姜附丹:乾薑、生附子各五錢,赤石脂(水飛)一兩五錢。研末。酒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利,米飲下;小便不禁,茯苓湯下。治小便數而不禁,怔忡多忘,魘夢不已,下元虛冷,遺尿精滑,或陽虛精漏不止,或腎虛寒泄、脾泄等證。

姜附湯:乾薑(炮)、白朮各五錢,附子(炮)、人參各一兩。分兩劑水煎服。治瘍瘡真陽虧損,或誤行汗下,或膿血出多,失於補托,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頭暈、氣喘等證。又方:乾薑、附子(均炮)、杜仲水煎服。治寒痛。 薑桂丸:乾薑(炮)、肉桂各八兩,白朮一斤。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熟湯下。治五飲。 薑桂湯:乾薑、桂心、牡蠣(煅)、甘草各三兩,柴胡八兩,栝蔞根四兩,黃芩二兩。研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服。治脾胃虛寒,兼有外感。

胡荽(即香菜)根葉主治:消食,利大小腸,通小腹氣,止頭痛,發痧疹(用葉擦四肢腹背);肛門脫出(取一片燒煙燻,即入)。 子解食肉中毒(煮汁冷服);腸風下血痢及瀉血(胡荽子一合,炒研末,每服二錢。赤痢砂糖湯調下;白痢薑湯下;瀉血白湯下,日二次)。 胡荽飲:胡荽二兩,葵根一握。水二升,煎至一升,入滑石末一兩,分三四服。治小便不通。

白話文:

乾薑

乾薑的功效,生薑與熟薑略有不同。生薑偏向發散,熟薑則偏向溫和脾胃。

**生薑甘草湯:**生薑五兩,炙甘草、人參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加水七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主治肺痿咳嗽、吐涎、咽喉乾燥口渴。

**生薑橘皮湯:**生薑八兩,橘皮四兩(切碎)。每服五錢,加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主治痢疾後口乾嘔逆、手足厥冷。

**生薑瀉心湯:**生薑四兩(切片),炙甘草、人參各三兩,乾薑(泡製)一兩,黃芩三兩,半夏五合,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加水一斗,煎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主治傷寒痊癒後胃脘不適,心下痞塊堅硬,乾嘔食物腐臭,脅下有水腫,腹部雷鳴腹瀉。

**乾薑甘草湯:**乾薑、甘草各五錢,水煎服。主治陰寒之邪乘犯陽氣,心肺寒冷而嘔血。

**乾薑附子湯:**乾薑一兩,生附子一片。加水五升,煎取一升,去渣一次服下。主治太陽病症痊癒後再次發汗,白天煩躁不安失眠,晚上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象沉微,身體無明顯發熱者。

**乾薑柴胡湯:**乾薑(泡製)三分,柴胡一錢,栝樓根五分,桂枝、牡蠣(煅燒)、炙甘草各三分,水煎服。主治婦女傷寒,熱邪侵入血室,寒熱如瘧疾,或神志錯亂胡言亂語,服藥後出汗則病癒。

**乾薑散:**乾薑、白朮、茯苓、甘草研磨成粉末,水煎服。主治下焦濕熱。

**乾薑連芩人參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加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渣,分兩次溫服。主治傷寒寒邪凝滯,食物入口即吐,也治療胃虛、客熱、痞滿。

**薑朮湯:**生薑、生白朮、赤茯苓、法半夏、神曲各一錢,肉桂、甘草各五分。研磨成粉末,加水一盞,再加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煎至六分服下。主治虛弱體質停飲、心悸、驚恐。

**姜附丹:**乾薑、生附子各五錢,赤石脂(水飛)一兩五錢。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十五至三十丸,大便不通則用米湯送服,小便失禁則用茯苓湯送服。主治小便頻數且失禁、心悸健忘、惡夢不止、下元虛寒、遺尿、精液滑泄、或陽虛精液漏不止、或腎虛寒、脾虛泄瀉等症。

**姜附湯:**乾薑(炮製)、白朮各五錢,附子(炮製)、人參各一兩。分兩劑水煎服。主治瘡瘍真陽虧損,或因汗下過度,或膿血流出過多,失於溫補,導致上氣喘急,自汗盜汗,頭暈氣喘等症。另有方劑:乾薑、附子(均炮製)、杜仲水煎服,主治寒痛。

**薑桂丸:**乾薑(炮製)、肉桂各八兩,白朮一斤。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十至三十丸,用溫水送服。主治五種寒飲。

**薑桂湯:**乾薑、桂枝、牡蠣(煅燒)、甘草各三兩,柴胡八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二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至一盞服下。主治脾胃虛寒,兼有外感。

**胡荽(香菜):**根葉主治消食,通利大小腸,疏通小腹氣滯,止頭痛,治療發痧疹(用葉子擦拭四肢及腹部背部)。治療肛門脫出(取一片燒煙燻)。治療食肉中毒(煮汁冷服)。治療腸風下血、痢疾及便血(胡荽子一合,炒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赤痢用砂糖湯調服,白痢用薑湯調服,瀉血用白湯調服,每日二次)。

**胡荽飲:**胡荽二兩,葵根一把,加水二升,煎至一升,加入滑石粉一兩,分三次四次服用。主治小便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