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祥

《本草簡要方》~ 卷之四 (1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9)

1. 骨碎補

主治破血。止血。五勞、六竭、傷折。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補腎虛。骨碎補丸。骨碎補(炒)、荊芥穗、白附子(炮)、牛膝(酒浸焙)、蓯蓉(酒浸焙)、威靈仙、縮砂仁各五錢。地龍(微炒)、沒藥各二錢五分。自然銅(醋淬九次)、草烏(炮)、半夏各五錢。研末。酒煮麵糊為丸梧子大。

每服五至七丸。溫酒下。治肝腎風虛上攻下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頭面浮腫、手臂少力、腰背強痛、腳膝緩弱。孕婦忌服。又方。骨碎補、補骨脂、熟地、當歸、菟絲子、續斷、石楠、金石斛、牛膝、杜仲、萆薢、附子、白芍、川芎、沙參、羌活、防風、獨活、黃耆、火麻仁各等分。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

空腹鹽湯下。治痔瘻。骨碎補散。骨碎補(炒)、萆薢(酒浸)、桃仁(麩炒)、海桐皮、當歸、桂心、檳榔各一兩。枳殼(麩炒)五錢。赤芍、附子、川芎各七錢五分。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治婦人血風氣攻、腰腳疼痛、腹脅拘攣。

白話文:

骨碎補

主要治療血崩、止血,以及因過度勞累、體虛、跌打損傷導致的骨骼損傷。能去除骨骼中毒引起的疼痛,補益腎虛。

骨碎補丸的組成及用法:骨碎補(炒)、荊芥穗、白附子(炮製)、牛膝(酒浸後烘乾)、肉蓯蓉(酒浸後烘乾)、威靈仙、縮砂仁各五錢;地龍(微炒)、沒藥各二錢五分;自然銅(醋淬九次)、草烏(炮製)、半夏各五錢。磨成粉末,用酒煮的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溫酒送服。此方主治肝腎精血不足導致的氣血上逆下注、筋脈拘攣、骨節疼痛、頭面浮腫、手臂無力、腰背痠痛、腿腳無力等症狀。孕婦禁用。

另一方:骨碎補、補骨脂、熟地黃、當歸、菟絲子、續斷、石楠藤、石斛、牛膝、杜仲、萆薢、附子、白芍藥、川芎、沙參、羌活、防風、獨活、黃耆、火麻仁等量混合。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空腹用鹽湯送服。此方主治痔瘡和廔管。

骨碎補散的組成及用法:骨碎補(炒)、萆薢(酒浸)、桃仁(麩炒)、海桐皮、當歸、桂枝、檳榔各一兩;枳殼(麩炒)五錢;赤芍藥、附子、川芎各七錢五分。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半碗水,加三片生薑、一枚大棗,煎煮至半碗藥汁,去渣後溫服。此方主治婦女因血瘀氣滯導致的腰腿疼痛、腹部及脅肋部拘攣。

2. 石胡荽

主治通鼻氣利九竅。吐風痰。去目翳散赤腫解毒耳聾。頭痛消瘡腫。碧雲散。石胡荽二錢。青黛川芎各一錢。研末。噙水一口。以米許㗜入鼻內。淚出為度。治目赤腫脹羞明。昏暗疼痛眵淚風癢。鼻塞頭痛諸病。又方。石胡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擂爛入酒一碗。絞汁服。以渣敷患處。治一切腫毒。

白話文:

石胡荽能治療鼻塞不通、疏通九竅,排出風痰,去除眼翳、消散眼部紅腫發炎,解毒,治療耳聾、頭痛,以及消散瘡腫。

一種名為「碧雲散」的藥方,用石胡荽二錢、青黛和川芎各一錢,研磨成粉末,取一小口清水含在口中,再用米粒大小的藥粉放入鼻腔內,直到流淚為止,可治療眼部紅腫脹痛、畏光、視力模糊、疼痛、眼屎多、眼部發癢、鼻塞頭痛等疾病。

另一方,用石胡荽一把、燒成灰的穿山甲七分、當歸尾三錢,搗爛後加入一碗酒,絞汁服用,藥渣則敷在患處,可治療各種腫毒。

3. 馬勃

主治清肺。散血。解毒。久咳。喉痹。咽痛。鼻衄。大頭瘟。敷諸瘡甚良。馬勃散。馬勃焰硝各一兩。研末吹一字入喉。吐涎血即愈。治走馬喉痹。又方。馬勃薄荷桔梗連翹杏仁通草為散。水煎服。治聤耳。馬勃丸。馬勃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治久嗽不止。又方。馬勃末蜜丸彈子大噙化。治魚骨梗。以冷水調化半丸。治積熱吐血。

白話文:

馬勃主要功效是清肺、散血、解毒。可以治療久咳、喉嚨阻塞疼痛、咽喉痛、鼻出血、大頭瘟(一種急性傳染病)。外敷亦能有效治療各種瘡瘍。

馬勃散:馬勃和焰硝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吹管送入喉嚨,吐出帶血的唾液即可痊癒,可用於治療急性喉嚨阻塞。

另一方:馬勃、薄荷、桔梗、連翹、杏仁、通草,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用於治療流膿的耳朵。

馬勃丸:將馬勃磨成粉末,加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於治療久咳不止。

另一方:將馬勃磨成粉末,加蜂蜜製成彈子大小的藥丸含服,用於治療魚骨卡喉。用冷水調和半丸,則可治療因積熱引起的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