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9)

1. 白蘞

主治:散結氣,除熱,止痛,殺火毒,癰腫疽瘡,發背瘰癧,婦人陰中腫痛,赤白帶下。

白蘞丸:白蘞、狗脊各一兩,鹿茸(酒蒸焙)二兩。研末,艾煎醋汁打糯米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溫酒下。治室女衝任虛寒,帶下純白。

白蘞散:白蘞一兩,黃柏(炒黑)五錢。研末,以湯洗瘡後,用生油調塗。治凍耳成瘡。

白話文:

白蘞主要功效為散結、消氣、清熱、止痛、殺滅火毒,適用於癰腫、疽瘡、發背、瘰癧等症。對於婦女陰部腫痛、赤白帶下等症也有療效。

白蘞丸的製作方法:白蘞、狗脊各一兩,鹿茸(酒蒸後焙乾)二兩,研磨成粉末,用艾葉煎煮的醋汁和糯米糊調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溫酒送服,用於治療處女因衝任虛寒導致的帶下過多且顏色純白等症狀。

白蘞散的製作方法:白蘞一兩,黃柏(炒黑)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藥湯清洗瘡瘍後,再用生油調和藥粉塗抹患處,用於治療凍瘡潰爛成瘡。

2. 山豆根

主治散熱解毒。消腫。止痛。頭風熱痛喉痹喉癰腫毒。齦腫齒痛腹腫。喘滿。婦女血氣腹脹熱腫瘡腫五種痔瘡五般急黃蠱毒。各種藥毒皆可單用此藥或服或敷。喉癰齒痛尤為特效。

白話文:

山豆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頭痛、咽喉腫痛、喉癰、腫毒、牙齦腫痛、腹脹、胸悶氣喘;婦女因血氣不調引起的腹脹、熱腫、瘡腫,以及五種痔瘡、各種急黃、蠱毒、藥物中毒等。無論內服或外敷,單用山豆根即可治療上述症狀,尤其對喉癰和牙痛療效顯著。

3. 威靈仙

主治宣通五臟,散諸風,祛心膈痰水久積。癥瘕痃癖氣塊。膀胱宿膿惡水,頑痹風痛。浮腫腰腳諸痛,諸骨梗喉。(砂糖和酒煎服。)

威靈仙丸。威靈仙、黃耆(蜜炙)、枳實各等分。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薑湯下。忌茶。治老年氣衰,津液枯燥,大便秘結。

又方。威靈仙、乳香(另研)、枳殼(麩炒)各一兩。研末。粟米飯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次。治氣痔,大便澀。

威靈仙散。威靈仙、貝母、知母(炒)各一兩。研末。每服三錢。空腹溫酒調下。日三次。治腫毒惡瘡(加蟾酥五釐),便毒。

又方。威靈仙一兩,當歸、沒藥、木香、桂心各五錢。研末。每服一錢。熱酒下。治婦人久冷氣滯,血刺小腹痛。

癰疽癤毒。每日服威靈仙末一錢。溫酒調下。取微利。大能去毒退腫。

白話文:

威靈仙主治疏通五臟經絡,散除各種風濕痺痛,消除心膈積聚的痰水,治療癥瘕、痃癖、氣塊等腹部腫塊,以及膀胱積存的膿液和惡水,頑固的風濕痹痛,浮腫、腰腳疼痛,以及骨頭卡在喉嚨等症狀。(用砂糖和酒煎服藥物)。

威靈仙丸:威靈仙、蜜炙黃耆、枳實等量,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用薑湯送服。忌喝茶。此方用於治療老年體虛氣衰,津液不足乾燥,大便秘結等症狀。

另一方:威靈仙、另研乳香、麩炒枳殼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粟米飯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前用米湯送服,一日三次。此方用於治療氣痔、大便秘結。

威靈仙散:威靈仙、貝母、炒知母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空腹時用溫酒送服,一日三次。此方用於治療腫毒、惡瘡(若加蟾酥五釐,效果更佳)、便毒。

另一方:威靈仙一兩,當歸、沒藥、木香、桂心各五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酒送服。此方用於治療婦女久病導致的寒氣滯留、血瘀,小腹疼痛等症狀。

治療癰疽、癤毒:每日服用威靈仙粉末一錢,用溫酒送服,服用至大便略微通暢即可。此法能有效清除毒素,消退腫脹。

4. 茜草

主治吐血、瀉血、產後血暈、撲損瘀血。功能活血、行血、止血。治骨節風痛黃疸,婦人血崩、下血、月經不止。

茜根散:茜根、地榆、生乾地、當歸(微炒)、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微炒)二兩。㕮咀。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加豆豉五十粒、蔥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治血痢煩熱,腹痛不思飲食。

又方:茜根、升麻、犀角(屑)、地榆(銼)、黃芩、黃連(炒)各一兩,研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治蠱注下血如雞肝色,體熱心脹煩悶。

茜根湯:四物湯加茜根二錢五分(忌鐵),香附一錢五分(童便浸),水煎服。治吐血、咯血、嘔血等症。二三服愈。

(附)四物湯:熟地(血熱用生地)、當歸身(大便不實土炒)各三錢;白芍(泄瀉腹痛桂酒炒,失血醋炒)二錢;川芎(血逆童便浸)一錢五分。研末水煎,臨臥溫服。治失血體弱;或血虛發熱;或癰疽潰後,晡熱作渴;及婦人月經不調,腹臍㽲痛;或崩中漏下;或胎前腹痛下血,產後血塊不散,惡露不止。凡屬血虧之病,皆可治。

春加防風,倍川芎;夏加黃芩,倍芍藥;秋加天門冬,倍地黃;冬加桂枝,倍當歸。亡血過多,惡露不止者,加吳茱萸。血虛腹痛,微汗惡風者,加肉桂。頭風眩暈者,加秦艽、羌活。氣分虛弱,尫贏無度者,加厚朴、陳皮。氣不足,加參、耆。發熱煩躁,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清便自便者,加乾薑、附子。中濕身重,肌涼微汗者,加白朮、茯苓。婦人肢節骨痛及頭痛脈強,憎寒如瘧者,加秦艽、羌活。氣血虛者、眩暈者,加羌活、防風。血氣上衝,心腹脅下滿悶者,加木香、檳榔。臍下虛冷腹痛及腰脊間悶痛,或小腹痛者,加玄胡索、苦楝子(研碎炒焦)。血虛腹㽲痛不可忍者,去地黃,加乾薑。補下元,加乾薑、甘草。氣築小腹痛者,加玄胡索。腹中刺痛,惡物不下者,倍當歸、芍藥。腹痛作聲,經行不暢者,倍熟地,加桂心半倍。經行腰腹背皆痛者,加蕓薹、牛膝、紅花、吳茱萸、菴䕡、甘草。用銀器煎湯熱服。

經水澀少者,加葵花、紅花、血見愁;經水少而色和者,加熟地、當歸。經水暴下者,加黃芩。腹痛,加黃連;經水如黑豆汁者,加黃芩、黃連。經水過多,別無他證者,加黃芩、白朮。經水淋漓不斷者,加干瑞蓮房。交媾出血者,加赤石脂、黃耆、肉桂、百草霜、藕節、敗棕灰、肉豆蔻、當歸、木香、龍骨、白朮、茯苓、地榆。經水適來適斷或有寒熱往來者,先服小柴胡湯,去其寒熱,再服此湯;如寒熱不退,勿服。血崩者,加生地、蒲黃。補血止崩,加百草霜、棕灰、首綿灰、蒲黃(炒)、龍骨、白姜。經水成片者,加生地、藕節。經黑成片者,加人參、白朮。血臟虛冷崩中,失血過多者,加阿膠、艾葉。經水不調,哎遂心脹者,加陳艾、黃耆。赤白帶下者,加桂枝、香附。

白話文:

茜草主要治療吐血、出血、產後血暈、跌打損傷瘀血等症狀,具有活血、行血、止血的功效,也能治療骨節風痛、黃疸、婦女血崩、出血、月經不止等。

茜根散的組成及用法:茜根、地榆、乾地黃、當歸(微炒)、犀角(研成粉末)、黃芩各一兩,梔子仁五錢,黃連(微炒)二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入豆豉五十粒、蔥白七寸,煎煮至六分,過濾藥渣,溫服,不拘時間。此方也用於治療血痢伴隨發熱、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另一個茜草方劑:茜根、升麻、犀角(研成粉末)、地榆(切碎)、黃芩、黃連(炒)各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六分,過濾藥渣,溫服,不拘時間。此方主要治療蠱毒引起的出血(血色如雞肝),伴隨發熱、心煩意亂、胸悶等症狀。

茜根湯:四物湯加入茜根二錢五分(忌鐵器)。另外,加入香附一錢五分(用童尿浸泡),水煎服,治療吐血、咯血、嘔血等症狀,通常服用二至三次即可痊癒。

四物湯的組成及用法:熟地黃(血熱用生地黃)、當歸(大便不實者炒)、白芍藥(泄瀉腹痛者用桂酒炒,失血者用醋炒)、川芎(血逆者用童尿浸泡),比例分別為三錢、三錢、二錢、一錢五分,研磨成粉末,水煎,臨睡前溫服。此方用於治療失血體弱、血虛發熱、癰疽潰爛後發熱口渴、婦女月經不調、腹痛、崩漏、胎前腹痛出血、產後血塊不散、惡露不止等血虛相關疾病。不同季節及症狀可加减藥物,詳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