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祥

《本草簡要方》~ 卷之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29)

1. 常山

主治諸種瘧疾。吐痰涎。胸中邪結。常山飲。常山(醋炒)檳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一錢。穿山甲(煅)八分。黑豆四十粒。生薑七片。水酒各半煎。露一宿。侵晨熱服。治瘧發晡時至夜熱不止。脈實邪盛者。按此為治瘧主藥。內含吐劑。與甘草同服。尤屬必吐。向有瘧生於痰之謬說。

故使之吐。其實當與半夏烏梅厚朴諸藥同用。則可不吐而瘧愈矣。各種瘧皆可治。故截瘧諸湯諸酒諸丸均用之。黃者為佳。葉之功效與根同。

白話文:

常山主治各種瘧疾、吐痰涎、胸中邪氣凝聚等症。常山飲的製作方法是:取常山(醋炒)、檳榔、青皮(炒)、甘草、當歸各一錢,穿山甲(煅)八分,黑豆四十粒,生薑七片,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放置一夜,清晨趁熱服用。此方適用於瘧疾發作在午後至夜間,熱度不退,脈象實有力,邪氣盛的情況。常山是治療瘧疾的主要藥物,藥性偏寒,內含吐劑成分,與甘草同服,更容易引起嘔吐。過去曾有錯誤的說法,認為瘧疾是由於痰引起的,因此用常山來催吐。其實,常山應該與半夏、烏梅、厚朴等藥物一起使用,就能避免嘔吐,而達到治癒瘧疾的效果。各種瘧疾都可以用常山治療,所以各種治療瘧疾的湯劑、酒劑、丸劑都使用常山。黃色的常山品質最佳,其葉子的功效與根相同。

2. 藜蘆

主治引吐瘋癇上腦。風涎。黃疸腫疾。蠱毒殺頭蝨。及誤吞水蛭。(為末服)此為吐藥之主。凡病在上焦屬風痰須吐者宜用。藜蘆甘草湯。藜蘆甘草等分。水煎服。治痰入經絡變為指臂腫動。身體瞤瞤不定。甘草之用。專在和胃。藜蘆膏。藜蘆松脂(細研)苦參雄黃(細研)白礬(煅枯)各二兩。

先搗藜蘆苦參為粗末。入豬脂一斤相和。煎十餘沸。綿濾去滓。次入他末攪勻。待冷瓷盒收貯。治諸瘡生蟲塗患處。

白話文:

藜蘆主要用於治療嘔吐、癲癇、腦部疾病、中風、黃疸、腫脹、蠱毒、殺頭蝨以及誤吞水蛭等症狀。(磨成粉末服用) 它是主要的催吐藥物。凡是上焦(胸部以上)疾病,屬於風痰需要催吐的,都適合使用。

藜蘆甘草湯:藜蘆和甘草等量,水煎服,用於治療痰液進入經絡,導致手指、手臂腫脹抽動,身體不停抽搐的情況。甘草的作用是主要保護胃部。

藜蘆膏:藜蘆、松脂(研磨細膩)、苦參、雄黃(研磨細膩)、白礬(煅燒至乾燥)各兩錢。先將藜蘆和苦參搗成粗末,加入豬油一斤,煎煮十多次沸騰後,用棉布過濾掉渣滓,再加入研磨好的其他藥末拌勻,待冷卻後放入瓷盒保存。用於治療各種瘡瘍生蟲,塗抹患處。

3. 附子 烏頭 天雄 側子(一類而四名)

附子主治回陽溫中補虛補命門火暖脾胃逐風寒。霍亂轉筋。麻痹痿躄風痹。反胃癥瘕。腫滿。脾滯腎寒婦女經閉墮胎。此藥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在裡之寒濕。有斬關奪隘之功。

惟陽症火症血虧者不可用。(附子者附烏頭而生。若芋子之附芋魁也。生於附子之側者曰側子。種之經年。根獨長大。不生附子者曰天雄。天雄難得。烏頭側子。功力稍弱。)附子七味丸。附子(制)一兩。熟地(制)八兩。山茱萸肉(酒潤)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乳拌)各三兩。

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治陽虧畏冷氣虛火衰。自汗盜汗。腹痛便溏。

附子八味湯。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芍藥茯苓人參炙草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治歷節風痛。附子八物湯。附子(制)人參白朮當歸白茯苓熟地川芎白芍(酒炒)各一錢。木香肉桂炙草各五分。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

煎至八分。食遠服。治房勞傷陰外寒侵入而成流注者。附子六物湯。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朮白茯苓各八分。桂枝五分。水二鍾。加生薑三片。煎至八分。食遠服。治附骨疽在腿里側屬足太陰脾經者。附子防風散。附子防風甘草茯苓乾薑各七錢五分。柴胡一兩五錢。五味子白朮各一兩。

桂心五錢。每服三錢。水二盞。加生薑四片。溫服。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附子烏雞丸。附子三錢烏雞肉(去皮油酒蒸)三兩鹿茸一兩。山藥蓯蓉肉桂蒲黃(炒黑)當歸茱萸肉各五錢。白芍一兩。熟地一兩五錢。研末米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腹溫酒下。治經如綠水。附子理中湯。附子(炮熟)二錢。乾薑(炮黑)白朮(炒焦)人參炙草各二錢五分。

水二鍾煎至八分。食前服。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體冷微汗。嘔吐泄瀉。一切沉寒痼冷等證。入肝加木瓜。入脾多加白朮。入肺加桑白皮。入心加茯苓。腹痛甚加木香。下利及渴者多加白朮。倦臥沉重多加附子。腹滿去炙草。嘔吐去白朮。

加半夏薑汁。臍下動氣去白朮。加桂。心悸加茯苓。寒積結胸加枳實。附子麻黃湯。附子麻黃乾薑白朮人參甘草各等分。水煎服。治猝中寒濕口眼喎噼。語聲渾濁。胸腹填脹。氣喘昏暈。腰脊強急。附子散。附子五分。丁香黑姜陳皮甘草各四分。當歸二錢。白朮一錢。研末。

每服二錢。粥飲下。治產後霍亂吐瀉。手足逆冷無塊痛者。附子瀉心湯。附子(炮去皮別煎汁)一枚。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切碎以麻沸湯二升漬三黃鬚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治傷寒表解心下痞惡寒汗出。及寒熱不和脅痞結。烏荊丸。川烏(炮去肉臍)一兩。

白話文:

附子、烏頭、天雄、側子同屬一類,只是名稱不同。

附子主要功效是回陽溫中、補虛、補命門火、溫暖脾胃、驅逐風寒。可用於治療霍亂、轉筋、麻痺、痿躄(肌肉萎縮)、風痺、反胃、癥瘕(腹部腫塊)、腫滿、脾胃虛寒、腎陽不足導致的婦女經閉、流產等症。此藥能引導補氣藥物運行於十二經脈,以恢復散失的元陽;引導補血藥物進入血分,以滋養不足的真陰;引導發散藥物打開肌膚腠理,以驅逐表邪風寒;引導溫暖藥物到達下焦,以祛除裡寒濕邪。具有迅速攻破病邪的功效。

但陽證、火證、血虛者禁用。(附子是附著在烏頭上生長的,如同芋子附著在芋頭上一樣。生長在附子旁邊的稱為側子;經過多年種植,根莖獨自長大,不生附子者稱為天雄;天雄較為稀少,烏頭、側子的藥效略弱。)

附子七味丸:配方為制附子一兩、制熟地八兩、酒潤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乳拌茯苓各三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錢,用於治療陽氣虧虛、畏寒怕冷、氣虛火衰、自汗、盜汗、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八味湯:配方為炮製去皮臍的附子、炮製乾薑、芍藥、茯苓、人參、炙甘草、桂心各三兩、白朮四兩,研磨後服用。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兩盞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用於治療歷節風痛(關節疼痛)。

附子八物湯:配方為制附子、人參、白朮、當歸、白茯苓、熟地、川芎、酒炒白芍各一錢,木香、肉桂、炙甘草各五分,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後服用。用於治療房事過度傷陰,外感寒邪導致的疼痛。

附子六物湯:配方為附子、甘草各一錢,防己、白朮、白茯苓各八分,桂枝五分,加生薑三片,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後服用。用於治療附骨疽(一種骨髓炎)位於腿內側,屬於足太陰脾經者。

附子防風散:配方為附子、防風、甘草、茯苓、乾薑各七錢五分,柴胡一兩五錢,五味子、白朮各一兩,桂心五錢,加生薑四片溫服。每次服用三錢,水二盞煎服,用於治療傷寒陰證,痙攣、閉目、面容緊縮、手足厥逆(手足冰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等症。

附子烏雞丸:配方為附子三錢、去皮油酒蒸的烏雞肉三兩、鹿茸一兩、山藥、蓯蓉、肉桂、炒黑蒲黃、當歸、茱萸肉各五錢、白芍一兩、熟地一兩五錢,研磨成粉末,用米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百丸,空腹溫酒送服。用於治療月經血色如綠水。

附子理中湯:配方為炮製熟附子二錢、炮製黑乾薑、炒焦白朮、人參、炙甘草各二錢五分,水二鍾煎至八分,飯前服用。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四肢厥冷、腸鳴腹痛、霍亂、轉筋、身體冰冷微汗、嘔吐、腹瀉、一切寒邪凝滯等症狀。若病症涉及肝臟,加木瓜;脾臟,多加白朮;肺臟,加桑白皮;心臟,加茯苓;腹痛嚴重,加木香;下痢及口渴,多加白朮;倦臥沉重,多加附子;腹部脹滿,去炙甘草;嘔吐,去白朮,加半夏、薑汁;臍下氣動,去白朮,加桂枝;心悸,加茯苓;寒邪積聚於胸,加枳實。

附子麻黃湯:配方為附子、麻黃、乾薑、白朮、人參、甘草等分,水煎服。用於治療因感受寒濕之邪而導致的猝然昏厥、口眼歪斜、言語不清、胸腹脹滿、氣喘、昏暈、腰脊強直等症。

附子散:配方為附子五分、丁香、黑薑、陳皮、甘草各四分、當歸二錢、白朮一錢,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粥飲送服。用於治療產後霍亂,嘔吐腹瀉,手足冰冷,無腹痛者。

附子瀉心湯:配方為炮製去皮另煎汁的附子一枚、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切碎用麻沸湯二升浸泡三黃片刻,絞去藥渣,加入附子汁,溫服。用於治療傷寒表證已解,但心下痞滿、惡寒、汗出,以及寒熱不和、脅下痞塊等症。

烏荊丸:配方為炮製去肉臍的川烏一兩、荊芥穗二兩,研磨成粉末,用醋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用於治療各種風痺,言語謇滯(言語不利)、全身麻痛,以及婦女血風頭痛、目眩、腸風(腸道出血)、臟毒(婦科炎症)、下血不止等症。

烏頭赤石脂丸:配方為泡製的川烏一兩、蜀椒、乾薑各一兩、附子五錢、赤石脂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熱水送服,一日三次。用於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烏頭湯:配方為川烏五枚、麻黃、酒炒芍藥、薑汁和蜜炙黃耆、炙甘草各三兩,先用蜂蜜二升煎煮川烏至一升,取出川烏,另用四味藥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放入蜂蜜中再煎煮。每次服用七合(約140ml),劑量可根據情況調整。用於治療歷節疼痛,不能屈伸,以及腳氣疼痛。

天雄散:配方為炮製的天雄、龍骨各三兩、白朮八兩、桂枝六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半錢匕,溫酒調服,一日三次。用於治療陰精不足。天雄稀少,可用附子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