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簡要方》~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0)
1. 豨薟
主治止痛。斷血。生肉。消腫。四肢麻痹。骨痛膝弱療熱䘌風濕惡瘡。金瘡蠼螋溺傷蜘蛛咬。狗咬。虎傷。(皆搗敷)豨薟丸。豨薟草一斤。(五六月採取赤莖洗淨曬乾用淨葉蜜酒九蒸九曬。蒸一飯頃日乾)芍藥熟地各二兩。川烏(黑豆制淨)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研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空腹溫酒下。治中風口眼喎斜。口吐涎沫。語言謇澀。手足緩弱。豨薟酒。豨薟草蒼耳子胡桃肉各二兩。當歸五錢。紅花二錢。用三白酒一罈。藥貯絹包浸壇內。隔湯煮透。冷一日。每空腹時飲一鍾。三四日後加半鍾。治軟癱及風氣攻衝遍身疼痛。
白話文:
豨薟可以止痛、止血、生肌、消腫,治療四肢麻痺、骨痛、膝蓋無力、療熱、風濕、惡瘡、刀傷、蟲咬傷、溺水傷、蜘蛛咬傷、狗咬傷、虎傷(以上都需搗碎敷貼)。
豨薟丸的製作方法:取一斤豨薟草(在五、六月採摘紅莖的,洗淨曬乾,只用乾淨的葉子,用蜂蜜和酒九蒸九曬,每次蒸煮時間為煮一鍋飯的時間,然後曬乾),芍藥、熟地各二兩,川烏(用黑豆炮製乾淨)六錢,羌活、防風各一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溫酒送服,治療中風導致的口眼歪斜、流口水、說話困難、手腳無力。
豨薟酒的製作方法:取豨薟草、蒼耳子、胡桃肉各二兩,當歸五錢,紅花二錢,用三白酒一壇,將藥材用絹布包好浸泡在酒壇中,隔水煮至藥材煮透,放涼一天,每次空腹飲用一盅,三四天後增加到一盅半,治療癱瘓和風邪入侵全身疼痛。
2. 蘆根
主治瀉熱止嘔消渴。反胃小便頻數。蘆根湯蘆根一兩。(銼)茵陳梔子黃芩甘草各五錢。研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加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治黃病。又方。生蘆根七分。橘紅四分。生薑六分。檳榔二分。枇杷葉三分。水煎空腹熱服。治妊娠嘔吐不食。兼吐痰水。
蘆根飲。蘆根黃連芒硝大黃防風各一錢。黑參黃芩各一錢五分。研粗末。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溫服。治目暴赤生翳。
白話文:
蘆根具有清熱、止嘔、消渴的功效,適用於反胃、頻尿等症狀。
一種蘆根湯的配方:蘆根一兩(切碎),茵陳、梔子、黃芩、甘草各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加水八分,再加薄荷三片,煎煮至五分,過濾雜質後溫服,用於治療黃疸。
另一種配方:生蘆根七分,橘紅四分,生薑六分,檳榔二分,枇杷葉三分,水煎後空腹溫服,用於治療孕期嘔吐、不食,並伴隨吐痰水的情況。
蘆根飲的配方:蘆根、黃連、芒硝、大黃、防風各一錢,黑參、黃芩各一錢五分,研磨成粗粉,加水兩盞煎煮至一盞,過濾雜質後飯後溫服,用於治療眼睛突然紅腫生翳。
3. 麻黃
主治發汗。調血脈。開毛孔。通腠理。利九竅。痰哮。氣喘。黃疸。水腫風腫。婦人產後血滯腹痛。此為肝經發表要藥。服過量則令人表虛氣虧。
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各一兩五錢。當歸一兩。知母黃芩葳蕤各十八銖。石膏(煅)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炙草天門冬各六銖。水一斗。
先煎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利不止。及冬溫誤汗下。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
麻黃左金湯。麻黃(去節)白朮防風羌活防己白茯苓乾葛根各一錢。
桂心炙草細辛各五分。㕮咀。加生薑三五片。紅棗一二枚。水二鍾。煎至八分。空腹服。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行步艱難。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眩暈。及附骨疽生在腿後面。屬足太陽膀胱經者。自汗去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者加白朮陳皮。
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去節泡去黃汁焙乾)杏仁五十枚。生草二兩。石膏八兩。水七升。先煎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治傷寒無汗而喘。汗出而喘。下後而喘及風溫表裡俱熱無汗自汗。頭痛身疼。身重多眠。鼻鼾艱語煩渴惡熱脈浮者。
若脈浮弱沉緊縮惡寒自汗而不渴者。禁用此方。凡肺有實熱或小兒疹發不透氣喘脈實者皆可用。
麻黃定喘湯。麻黃草豆蔻各一錢。益智仁一分五釐。厚朴吳茱萸各二分。甘草柴胡梢生黃芩各一分。當歸尾蘇木升麻神麯各五釐。紅花少許。全蠍一枚。分二服。水一大盞煎至七分。
食遠溫服。微汗效。治小兒寒鬱而喘。喉鳴腹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服後忌風寒。
麻黃湯。麻黃(蜜酒炒)升麻(酒炒)牛蒡子(炒)蟬蛻甘草各一錢。銼細。加臘茶一錢。水煎服。治小兒疹子出遲。煩渴加石膏末四錢。按凡用此藥發汗者宜去節。蓋節實止汗也。用以定喘者。
非二錢以上不為功且宜與桂枝相偕。方能收效。
白話文:
麻黃
麻黃主要功效是發汗、調節血液循環、打開毛孔、疏通經絡、暢通九竅,並能治療痰哮、氣喘、黃疸、水腫、風腫,以及婦女產後血瘀腹痛等症。它是肝經發表的重要藥物。但服用過量會導致體表虛弱、氣血虧損。
麻黃升麻湯:麻黃、升麻各1.5錢,當歸1錢,知母、黃芩、葳蕤各1.8錢,石膏(煅)、白朮、乾薑、白芍、桂枝、茯苓、炙甘草、天門冬各0.6錢,水1斗。先煎煮麻黃至沸騰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3升,過濾渣滓後分三次溫服,每次服用間隔時間約等於煮三斗米的時間,直至服完。汗出即表示藥效顯現。此方用於治療傷寒病發六七天後,出現大便溏瀉,寸脈沉遲,手腳厥冷,下腹部脈象微弱,咽喉不利,吐膿血,腹瀉不止等症狀;以及冬溫病因誤用發汗法導致下腹部脈象微弱,咽喉不利,吐膿血等症狀。
麻黃左金湯:麻黃(去節)白朮、防風、羌活、防己、白茯苓、乾葛根各1錢,桂心、炙甘草、細辛各0.5錢,加生薑三五片,紅棗一兩枚,水2鍾,煎至8分,空腹服用。主治風寒暑濕等邪氣侵犯足太陽膀胱經,導致腰腿攣縮疼痛,關節疼痛,行走困難,畏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痛眩暈等症狀,以及發生在腿後部的附骨疽(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若患者自汗,則應去除麻黃,並加入肉桂、芍藥;病情嚴重者,可再加入白朮、陳皮;若患者無汗,則應減少桂枝用量,並加入杏仁、澤瀉。
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去節,泡去黃汁後焙乾),杏仁五十枚,生石膏二兩,石膏八兩,水七升。先煎麻黃,煎至減少二升,去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過濾渣滓後溫服一升。主治傷寒病患者無汗或汗出、大便溏瀉後均伴有氣喘,以及風溫表裡俱熱,無汗或自汗,頭痛身痛,身體沉重,嗜睡,鼻鼾,說話困難,口渴,惡熱,脈象浮大等症狀。但若脈象浮弱,沉緊,縮手,惡寒,自汗,但不口渴,則禁用此方。凡屬肺部有實熱,或小兒出疹不透,氣喘,脈象實者,均可使用。
麻黃定喘湯:麻黃、草豆蔻各1錢,益智仁1.5釐,厚朴、吳茱萸各0.2錢,甘草、柴胡梢、生黃芩各0.1錢,當歸尾、蘇木、升麻、神麴各0.5釐,紅花少許,全蠍一枚。分兩次服用,水一大盞,煎至七分,飯後溫服,微汗即見效。主治小兒因寒邪鬱結導致氣喘,喉嚨鳴響,腹部堅硬,鼻塞流清涕,脈象沉而急促等症狀。服藥後應避免風寒侵襲。
麻黃湯:麻黃(蜜酒炒)、升麻(酒炒)、牛蒡子(炒)、蟬蛻、甘草各1錢,研細,加臘茶1錢,水煎服。主治小兒疹子出得遲。若患者口渴,可加入石膏末4錢。凡是用麻黃發汗的藥方,宜去除麻黃節,因為麻黃節有止汗作用。用麻黃來治療氣喘的,用量需在2錢以上才有效,而且最好與桂枝配合使用,才能收到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