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祥

《本草簡要方》~ 卷之三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1)

1. 荊芥

主治。發表。祛風。清熱。下氣。破積。醒酒。風氣壅滿頭痛。目眩。口面喎斜。身強項直背脊疼痛手足筋急。婦人產後中風。

荊術散。荊芥穗一兩。製蒼朮二兩。赤芍一兩。炙草五錢。研末。每服一二錢。能疏風順氣。治小兒傷風傷寒。或生瘡疹。及一切熱證傷風傷熱。鼻塞咳嗽。生薑蔥白湯下。傷風潮熱或變壯熱。薄荷湯下。風熱傷肺。鼻涕氣粗。紫蘇湯下。不汗。麻黃(去節)湯下。自汗盜汗。

牡蠣浮麥湯下。眼暴赤熱腫。羌活黃芩生地湯下。口舌腮項熱腫生瘡。防風牛蒡子湯下。丹毒風逆四順飲煎湯下。咽喉重舌。升麻枳殼大黃防風薄荷湯下。

荊防敗毒散。荊芥穗一錢。防風一錢五分。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麩炒)桔梗赤茯苓川芎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細銼。加薄荷一錢。水煎去滓。食遠緩緩溫服。臨服加鮮菊花葉搗汁一杯尤效。治風熱相搏。邪氣在表。發生瘡瘍。寒熱作痛。及捻頸。大頭蝦蟆瘟。咽喉腫痛便癰腹脹。

餘毒癰腫腫腮漏腮等症。寒甚加蔥白三枚。癰在頭上加白芷升麻。在上身加桔梗。在手加薄荷。在腰加杜仲。在腿足加牛膝木瓜。

荊芥散。荊芥石膏(煅存性)各等分。研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蔥白三寸。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熱服。治頭風。

又方。荊芥一兩三錢。桃仁(炒)五錢。研末。每服三錢。熟湯下。治產後風虛血暈。精神昏昧。微嗽加杏仁(炒)甘草各三錢。

又方。荊芥赤茯苓苦參各一兩。蔓荊子明天麻人參防風獨活枳殼(麩炒)各五錢。牛蒡子(炒)黃芩各七錢五分。烏蛇肉(酒浸)二兩。研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治風熱皮膚瘙癢生㾦癗。

荊芥湯。荊芥防風朴硝水煎湯洗。次用木鱉子散調敷。治翻花痔。

荊芥連翹湯。荊芥連翹防風當歸川芎白芍柴胡黃芩枳殼山梔白芷桔梗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食後服。治膿耳。

又九竅出血。或口鼻出血吐血不止。皆可用荊芥連根洗搗汁半盞服。無鮮者以干穗為末。或童便或陳皮湯或生地汁調服。隨病擇用。

白話文:

荊芥

主治: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清熱解毒,行氣消腫,破瘀散結,醒酒解毒。適用於風邪壅盛導致的頭痛、眩暈、口眼歪斜、肢體強直、背脊疼痛、手足拘攣;產後中風;以及各種熱證、傷風感冒等。

荊術散:荊芥穗一兩、制蒼朮二兩、赤芍藥一兩、炙甘草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到二錢,溫水送服。能疏風順氣,治療小兒傷風感冒、瘡疹、各種熱證引起的感冒發熱、鼻塞咳嗽等症狀。若為傷風潮熱或轉為壯熱,用薄荷湯送服;若為風熱傷肺,鼻涕稠厚,氣粗,用紫蘇湯送服;若為無汗症,用麻黃湯(去節)送服;若為自汗盜汗,用牡蠣浮麥湯送服;若眼部紅腫熱痛,用羌活、黃芩、生地湯送服;若口舌、腮幫、頸項紅腫生瘡,用防風、牛蒡子湯送服;若丹毒、風疹,用四順飲煎湯送服;若咽喉腫痛,舌苔厚膩,用升麻、枳殼、大黃、防風、薄荷湯送服。

荊防敗毒散:荊芥穗一錢、防風一錢五分、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麩炒)、桔梗、赤茯苓、川芎各一錢、人參、甘草各五分,細切。加薄荷一錢,水煎去渣,飯後溫服。臨服用時,加鮮菊花葉搗碎取汁一杯效果更佳。主治風熱夾雜,邪氣外襲,導致瘡瘍腫痛、寒熱往來、頸項強直、頭面腫大、腮腺炎、咽喉腫痛、腹部脹滿等症。寒邪較重者,加蔥白三枚;癰疽位於頭部,加白芷、升麻;位於上半身,加桔梗;位於手部,加薄荷;位於腰部,加杜仲;位於腿足,加牛膝、木瓜。

荊芥散:荊芥、煅石膏各等份,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生薑三片、蔥白三寸、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後熱服。主治頭痛。

另一方:荊芥一兩三錢、炒桃仁五錢,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溫水送服。主治產後風虛血瘀、昏迷不醒等症。輕微咳嗽者,加炒杏仁、甘草各三錢。

另一方:荊芥、赤茯苓、苦參各一兩、蔓荊子、明天麻、人參、防風、獨活、枳殼(麩炒)各五錢、炒牛蒡子、黃芩各七錢五分、酒浸烏蛇肉二兩,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溫酒調服。主治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

荊芥湯:荊芥、防風、朴硝水煎,洗患處,再用木鱉子散調敷。主治痔瘡。

荊芥連翹湯:荊芥、連翹、防風、當歸、川芎、白芍藥、柴胡、黃芩、枳殼、山梔子、白芷、桔梗各七分,甘草五分。水煎,飯後服用。主治膿耳。

另,九竅出血(口鼻出血、吐血不止),可用鮮荊芥連根搗汁半盞服用。無鮮品可用乾荊芥穗研末,用童尿、陳皮湯或生地黃汁調服。根據病情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