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祥

《本草簡要方》~ 卷之三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13)

1.

主治。灸百病。暖子宮。止崩血。溫中。祛寒。殺疣蟲。止腹痛。霍亂轉筋。可用以熨。用以灸。用以服。

艾附暖宮丸艾葉三兩。香附(醋一升煮一日夜打爛慢火焙乾)六兩。當歸三兩。續斷一兩五錢。吳茱萸川芎白芍黃耆各二兩。生地一兩。官桂五錢。研末。醋煮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遠淡醋湯下。治子宮虛寒不孕。及經水不調。行經腹痛。胸膈脹滿。食減倦怠。發熱盜汗。腰痠帶下。久服多子。

白話文:

艾附暖宮丸。艾葉三兩。香附用醋一升煮一天一夜打爛慢火焙乾,使用六兩。當歸三兩。續斷一兩五錢。吳茱萸、川芎、白芍、黃耆各二兩。生地一兩。官桂五錢。 研磨成粉末。用醋煮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淡醋湯送服。治療子宮虛寒不孕。以及經水不調。行經腹痛。胸膈脹滿。飲食減少倦怠。發熱盜汗。腰痠帶下。長期服用可多子。

艾柏飲。艾葉柏子仁(去油)山萸肉丹皮各一錢五分。大生地三錢。白蓮肉(去心)山藥各二錢。澤瀉一錢。鮮荷葉一張。水煎服。治鼻衄不止。

白話文:

艾柏飲:

使用艾葉、柏子仁(去除油分)、山茱萸肉、丹皮,各一錢五分。

加入生地三錢,白蓮肉(去除蓮子心)、山藥,各二錢,澤瀉一錢。

加上一張新鮮的荷葉,一起熬煮後,服用湯汁。

此方可用於治療鼻血不止的情況。

艾煎丸。當歸地黃芍藥各二兩。川芎人參石菖蒲(炒)吳茱萸(醋炒)各一兩。研末。蘄艾四兩。酒煎濃汁。入糯米和為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醇酒下。治婦人崩傷淋瀝。帶下赤白。小腹㽲痛。

白話文:

艾煎丸。

當歸、地黃、芍藥各二兩。

川芎、人參、石菖蒲(炒過)、吳茱萸(醋炒)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

艾草四兩。

用酒煎煮濃汁。

將糯米和濃汁混合,製成丸劑。

丸劑的大小如梧桐子般。

每次服用一百丸。

用醇酒送服。

主治婦女崩傷淋瀝,帶下赤白,小腹㽲痛。

又方。北艾葉(半酒炒半醋炒)各二兩。香附四兩。醋蒸半日焙乾研末。醋煮米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艾醋湯下。治婦人諸虛及經水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噁心。崩漏帶下。氣阻加枳殼陳皮各四錢。肌瘦加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茯苓三兩。身熱加柴胡四兩。

白話文:

另一個方子:

  1. 北艾葉(一半用酒炒,一半用醋炒)各二兩。

  2. 香附四兩。用醋蒸半日,然後焙乾研成細末。

  3. 用醋煮米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劑。

  4. 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艾醋湯送服。

  5.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婦女的身體虛弱,月經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膨脹、頭暈惡心、崩漏帶下等症狀。

  6. 如果患者有氣阻的症狀,可以加入四錢的枳殼和四錢的陳皮。

  7. 如果患者體型偏瘦,可以加入二兩的人參和四兩的白朮。

  8. 如果患者有發熱的症狀,可以加入四兩的柴胡。

2. 茵陳蒿

主治。利濕。通小便。療黃疸。關節不通。

茵陳五苓散。茵陳一錢。五苓散五分和勻。食前服方寸匕。日三次。治黃疸。又方。茵陳五錢。五苓散一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五分。分為二服。水一碗。加燈草五十莖。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服。至小便清利為度。治傷寒濕熱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傷酒成疸。加乾葛二錢。

白話文:

茵陳五苓散:

  • 茵陳:一錢。
  • 五苓散:五分。

將以上兩種藥材混合均勻。在飯前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用於治療黃疸。

另一種配方:

  • 茵陳:五錢。
  • 五苓散:一兩。
  • 車前子:一錢。
  • 木通:一錢五分。
  • 柴胡:一錢五分。

將以上五種藥材分成兩份,每份加入一碗水和五十莖燈草,煎至八分。將藥渣去掉,在飯前服用,藥渣再煎服。一直服用到小便清利為止。用於治療傷寒濕熱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或因飲酒過量引起的黃疸。

如果因飲酒過量引起的黃疸,再加入乾葛二錢。

茵陳附子乾薑湯。茵陳一錢二分。附子(泡去皮)三錢。乾薑(炮)二錢。草豆蔻(煨)一錢。白朮四分。枳實(麩炒)半夏澤瀉各五錢。白茯苓橘紅各三分。加生薑五片。水煎服。治陰黃。脈沉細。

白話文:

茵陳附子乾薑湯。茵陳一錢二分。附子(泡去皮)三錢。乾薑(炮)二錢。草豆蔻(煨)一錢。白朮四分。枳實(麩炒)半夏澤瀉各五錢。白茯苓橘紅各三分。加入生薑五片。水煎服。治療隱黃色污點色斑。脈象沉細。

茵陳散。茵陳連翹半夏荊芥麻黃升麻黃芩丹皮射干羌活獨活薄荷殭蠶各二錢五分。大黃(炮)二錢。細辛牽牛頭末一兩。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開下藥略攪。急傾出。食後連滓服。治齒痛齦腫。及骨槽風熱。

白話文:

茵陳散:茵陳、連翹、半夏、荊芥穗、麻黃、升麻、黃芩、丹皮、射干、羌活、獨活、薄荷、殭蠶各二錢五分。大黃(炮)二錢。細辛牽牛頭末一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煎開。藥物下鍋後稍作攪拌。立即將煎藥倒出。飯後連同藥渣一起服下。主治牙痛、牙齦腫痛,以及骨槽因風熱引起的疼痛。